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刚 《唐都学刊》2004,20(5):55-59
应用伦理学的"判例模式"可以取代日益受到质疑的"工程模式"。"判例模式"的运用是在伦理委员会这个"道德实验室"里进行的。它指通过一定的程序,在先前的与现实的道德事件的比较权衡中来解决道德困境,作出道德决策的过程。应用伦理学的"判例模式"的确立,有助于通过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实现道德与社会需要的动态统一与均衡、创造出新的道德结构。  相似文献   

2.
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如何认识、理解以及评价网格化治理,将影响到国家基层治理的发展走向。从权力运行的向度建构"纵向权力—横向权力"的分析框架,运用此分析框架,对苏南N镇网格化治理实践进行剖析,结果发现:纵向权力强化的力度大大强于横向权力的扩展与参与,以致这种"权威依赖型治理"会带来社会空间挤压、技术凌驾于价值以及治理目标抵牾等风险,造成基层治理体制内在的结构性紧张。化解网格化治理风险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统合起来,加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以社区协商促进基层治理公共性增长。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面临着价值性、机制性和发展性三大困境,这与社区治理中所表现出的行政力量过度干预、自治组织功能虚化、社会力量有效介入不足等现象相对应。从实现基层治理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和推进基层自治的目标来看,需要加强公共参与来构建多元主体共治的社区治理结构,同时形成推进社会自治的动力机制。在推进公共参与的过程中,应当从保障公民权利和法治化、强化基础性制度的建立健全、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调整并重三个方面,对制度建设的保障性作用予以重视。最终,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真正实现建构现代社区多元主体共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李妍  田启波 《探求》2011,(5):40-44
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与消极双重效应。网络政治参与制度化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公民个人权益、规范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方式、实现维护政治运行稳定的目标。面对目前的障碍,应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加强互联网制度建设、完善政治参与路径、倡导高尚网络伦理等方面寻找络政治参与制度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张晓萌 《创新》2016,(3):21-28
市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具有普遍性的重要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纳入道德维度的衡量。兼具"企业定位"和"明确的社会目标"两个基本特征的社会企业近年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市场中运用商业化手段参与竞争和追求盈利,但其运行不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为特定社会问题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由于社会企业是舶来的新概念,在本土化的进程中必然面临与既有组织形态相适应的问题。在我国原有的类社会企业组织中,福利企业具备较高的契合度,并且在立法建设方面对社会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经济创新的转型中,社会企业的立法应当与制度环境、社会治理核心领域相结合,明确政府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企业帮扶弱势群体,要注重规范建设,采取分级认定和管理的方式对社会企业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6.
乌克兰局部事件和俄罗斯地缘版图的碎片化,引起学者们再度关注普京政府的主权式民主和普京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构过程中,具有主权式民主色彩的"普京主义",以适应渐进改革的可控性作为现实基础,发展出强调主权独立与动态政治过程的主权性特征,体现在文化价值、政府—社会互动以及经济政策等多个方面。普京主义的治国理念孕育在普京及其政府启动的主权式民主治理举措之中,将强有力的国家决策权威作为发展目标,关注民生和创新型经济,同时离不开军事潜力与外交、经济手段的并重,宣扬一种突出宗教价值和道德基础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7.
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资源的整合是改变现代社会道德资源相对稀缺状态的需要,也是超越"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部"道德资源对立思维方式的需要,更是为公民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的需要.科学发展观为道德资源整合与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维度: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应凸显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念,坚持全面、协调的方针,吸纳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道德资源,注重创造性转换,增强道德资源的整体功能.网络道德根植于现实道德资源.通过对现实道德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将优秀美德伦理资源创造性地转换为网络道德,不仅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充分的美德伦理资源,而且也为网络道德资源的开发、培育与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城市治理体现了治理价值的引导、治理结构的作用和治理过程的推进,是三者综合作用的产物。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取向。为此,建设人民城市,推进中国式城市治理现代化,必须在治理价值、治理结构和治理过程三个维度上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整体性与回应性特征。对此,城市治理系统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平衡整体价值与个体需要、静态条件与动态韧性、治理工具与治理场景间的张力,有效回应人民城市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基层治理共同体本质上是一个责任共同体,基层治理共同体责任网络的建构对于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具有关键性作用。建构基层治理责任网络需要在总体框架设计、横纵向责任配置、联动规则设定与运行效能生产方面遵循一定的内在逻辑。当前,基层治理遇到了主体超负运转、政权供给式悬浮、既有科层制裹挟以及脱域性治理等难题,陷入了权责关系失衡、责能嵌入缺位、责任驱动异化以及责任空间错配的现实困境之中。为建构基层治理共同体责任网络,应在职责序构的基础上确定共同体责任边界,运用分类匹配框架编制责任清单,在差异化情境中调适治理责任节点,并借助责联网平台保障责任认定与追究机制运转,以此促进基层治理责任共同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李义杰 《创新》2021,15(4):89-96
"两山"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从公共价值治理视角来看,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念,其实质就是公共价值治理.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明确发展的"绿水青山"价值取向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公共价值创造,实现发展理念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转变;二是协调不同发展理念及多元治理主体价值冲突,构建国家发展治理的伦理价值排序;三是促进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价值互动,激发政府等主体公共价值生产及创造能力等."两山"理念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构成我国治理现代化的顶层指向,为地方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视野、路径及价值坐标.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治理在地方的实践,需要确立"两山"理念作为地方治理的价值共识和公共价值创造目标;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治理格局,为"绿水青山"公共价值目标寻求广泛支持;建立能够推动"两山"理念公共价值创造的相关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肖荣辉 《学术交流》2023,(6):162-172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它包括信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信用创新政府监管机制、信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维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新发展阶段推动信用赋能社会治理创新要把握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模式、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现实需要,通过打造信用数智底座、提升信用监管效能、强化区域信用协同、完善信用豁免机制等创新举措来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推动政务服务升级、打造多元共治格局、强化主体权益保护。  相似文献   

12.
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高职院校、师生、企业、政府、家庭等参与主体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努力。为此,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目标,推进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完整的需求育人、合作育人、知识育人、价值育人相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并针对一些关键性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人工智能视角下高等职业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运行的相关措施与保障。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在对种粮农户实施粮食直补、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的过程中,出现了支持粮食补偿的财政结构不合理,粮食利益补偿的方式和标准执行难度大,缺乏双向驱动机制和相关支持政策等问题。为实现黑龙江省粮食增产,种粮农户增收,应建立适合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的动态补偿机制。然而,要同时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等多重目标,需要通过将粮食动态补偿机制法制化,积极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倾斜额度和优惠政策,建立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互助共赢模式和健全支持补偿机制运行的投融资体系等途径为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动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4.
对公司治理视角下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银行内部操作风险管理,是确保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根本.美国金融机构治理标准放松,治理制度性缺陷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仍存在着人事制度行政化明显,银行总、分支机构"内部人"控制,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等问题.鉴于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及稽核审计部等组成的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落实风险管理机制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以银行长远发展战略和股东价值为导向,建立长效化、市场化、企业化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对高层银行管理人员的约束与监督等.  相似文献   

15.
认为大学治理是集政治、科学管理和伦理于一体的复杂问题;伦理是大学治理的底色,认为大学治理需要伦理道德引领.大学治理的伦理建设首先要将"法治—德治—真理—幸福"塑造为大学的伦理价值目标体系;其次,要推进大学治理的主体伦理建设,构建大学内部治理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确立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统一关系,保证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大学决策;再次,要加强大学治理的制度伦理建设,将制度建立在公义基础上,促进大学成员的互信与合作;最后,要以关系理性的思维方式建构大学治理的价值规则,在多元价值之外创造通用的、公共的价值,推进大学的公共价值治理.  相似文献   

16.
吴立保  朱瑶瑶  赵慧 《阅江学刊》2022,(3):111-118+175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高教强省建设具有内在的逻辑耦合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高教强省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内在动力。目前,省级高等教育治理仍然面临统筹欠缺、结构固化、线性思维定式、效果欠佳等困境。加强高教强省建设,系统提升省级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路径包括:推进依法治理,加强省级政府统筹的顶层设计;强化主体参与,完善治理体系;转变治理思维,创新治理方式;深化评价改革,推进智慧治理。  相似文献   

17.
雾霾污染考验国家治理的行动模式,公民参与雾霾治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现实必要性。在当前雾霾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包括"搭便车"行为与"囚徒困境",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不完善,个体行动乏力,缺乏法律保障、制度保障与组织保障等。公民个人应当树立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在源头上直接参与雾霾的防治,进而参与雾霾的公共治理活动。政府要建立大气治理信息共享渠道,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多种信息收集渠道,汇集对大气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把公民参与纳入环境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是公民参与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促进或推动公民参与雾霾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应发挥其组织和专业优势。此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也是雾霾治理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前苏联后期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息息相关。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杂糅化、教育改革的唯利益化、文学作品的价值转向和西方有意识的文化渗透构成了社会价值观嬗变的肇始之源。文化和政治思潮的杂糅化表现为抽象人道主义蔓延,抽象伦理观、"历史终结说"兴起,"俄罗斯思想"复归。教育事业发展的公益性丧失、教育评价体系标准的唯利益性转变、文化愚昧阶层重新出现等教育改革问题也成为引发道德价值观裂变的现实原因。文学作品对苏联历史的歪曲评价迎合了社会混乱的思潮,"现实有效"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使前苏联人的价值向度发生全面逆转。思想多元化为文化领域的道德价值嬗变提供了最初的可能,而教育则是一种制度媒介,文学领域的价值导向在根基上为拔除前苏联共产主义道德价值观推波助澜,西方的文化侵略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外部条件。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社会道德价值观嬗变的路程随文化领域的非道德化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9.
吴灿新 《探求》2012,(5):104-109,115
道德代价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从研究代价一般到道德代价一般,再到中国改革开放的道德代价特殊;从道德代价思想的历史到当代中国道德代价思想的现实,从道德代价的历史到改革开放以来道德代价的现实;从探讨一般理论到道德现实实践,再从道德现实实践概括出新的理论。基本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主要探究道德代价的涵义、道德代价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道德代价思想史、道德代价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以及类型、道德代价的价值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道德代价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道德代价现象及其根源、道德代价调控的路径和方法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何健  陈保香 《创新》2021,15(4):80-88
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存在德育与智育发展不对称、道德主体虚化、教育空间区隔化等问题,需要明确道德教育过程中工具性教育对实质性教育的冲击.建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重构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价值,"复植"实体价值与工具价值二重性;二是型塑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回应管理系统、大学生和社会等三重责任客体的道德教育目标要求;三是保持一种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反思,力求在学生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平衡教育中培养具有良知、纪律与爱的"道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