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天然形成的。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产生出来。而语言,它记载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含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可见,语言与文化始终是相辅相承、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结晶;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它制约着语言的形式,又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民族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社会心态、风土…  相似文献   

2.
崇尚德治与浓厚的道德信仰意识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心态 ,然而这种心态对走向法治化却是一种障碍。面对西方的规定和中国的传统 ,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 ,认为要走法治化的道路 ,中国民族的心态必须从道德信仰转向法律信仰 ,必须使法律信仰成为民族首要的最高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从汉字异构看古代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它既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古汉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载体,由于其造字的直观具体性与表词的义理概括性,其形体结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变或不变,从不同侧面昭示着古初民的观念与心态。因此,在研究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过程中,征之以汉字异体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捕捉到那些流动不居的上古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崇尚德治与浓厚的道德信仰意识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心态,然而这种心态对走向法治化却是一种障碍,面对西方的规定和中国的传统,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认为要走法治化的道路,中国民族的心态必须从道德信仰转向法律信仰,必须使法律信仰成为民族首要的最高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以其中华民族的独特性而在与世界其他民族传统美的比照中获得其无可取代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美的独特性既是民族共同体的美感想象的,又是民族的历史实在的,前者是后者的反映.奠基于这样的民族生存现实,便有了中国传统美的程序生成性.程序生成性从生成性与程序性两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美的独特性.生成性是不断创生的,这为西方传统的本质主义的审美理解所难以理解;而这种创生又是程序性的,它可以延续,并且重复性地生成与接受,它的生成程序,也为中国传统美所独有.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三个关键词,以浓缩的形式表达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发展、繁荣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欲达目的.在三者关系中,文化自觉是前提,它既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又是文化建设实践的主要着力点.文化自觉的真义在于“自知”,“自知”的主要障碍往往源于某些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需要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与经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四种关系上实现观念转变.这些观念的转变,既是文化自觉本身的要求和表现,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有的胸怀与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文化再生运动有两个误区,其一是目标误区,即从传统民族精英文化中寻求民族文化与现代化运动的衔接点其二是方法误区,即哲学似地从某种既定精英价值前提出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出应该如此的主观愿望.本文认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乡镇企业所蕴涵的文化模型和文化价值意蕴,其基准原型是民族传统大众文化而不是民族传统精英文化.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随着乡镇企业在新世纪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所蕴涵的文化模型和文化价值必然向全社会辐射,从而使经过创造性转换的大众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既成为民族文化再生的价值主体,又成为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整合的功能主体.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是近代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政治体制模式促进了李大钊对民主政治的孜孜追求;西方民主精神塑造了李大钊作为民主斗士的精神风貌;西方文化的进化论根基给予了李大钊以进步的社会历史观。然而,李大钊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观照和接纳,既表现出引进西方文化的开放心态,又表现出很强的民族心理选择机制,这又进一步促进了李大钊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是中西文化失衡的产物,它经历清末的"探索期"和民国前期的"成型期",在学科、学制和学位制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取向。这些变革既是传统高等教育制度的转型,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蜕变,由此产生的文化裂痕至今难以弥合。当今国内高校"国学热"的兴起,是对长期以来片面强调专才培养,忽视通识教育传统的一种矫正与文化回归。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曲折历程表明: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原动力,国际文化交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绝非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它同时又是一个通过经济扩张而推行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理念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强中国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发扬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又要面向世界吸纳各民族文化精华,还要不断改革文化体制,加速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在老舍的《二马》中,"英国"是一个独特的形象,它既是高傲冷漠的异邦,又是科技先进的理想国度。这种复杂形象中折射出的是老舍面对英国时既拒斥又自卑的矛盾心态,而这种矛盾心态正是中国人与西方交往的历史中心态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应,又是对全球化时代精神脉象的顺应,而两者的聚焦点就在于间性思维。这种间性思想方法不是对西方间性理论的简单套用,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已有的间性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切合中国国情、迎合世界文化发展趋势而又暗合间性思维规律的根本指导方针,它必将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双向遇合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主客浑沌的文化,能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这既是中国科技不发达的文化症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优势所在;西方传统文化是天人相分、主客对立的文化,能唤起人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这既是西方科技发达的文化酵母,又是当代西方文明危机的文化症结.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且不分析西方传统文化如何,单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天人合一所能概括得了的.仅在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中,除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外,还一直存在着一个与之相对立的天人相分的思想.这两者的思想斗争,乃构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同时也给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以巨大的影响.故而,“天人相分”亦是中华美学的基元命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鲁迅小说中的癫狂话语置于中西方文化交接的平台上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其实和西方话语有着神交的一面,但同时,鲁迅对这些话语却又有更具化和丰富的一面.癫狂话语的形构既是对传统文化逻辑暴力结构的批判,同时又是对被压抑的可能性和新的现代性的称羡.而耐人寻味的是,如果重新审视"狂人"形象,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形成中的吊诡之处,它既是反传统的传统主义者和拿来主义者,又是对西方话语进行改编的本土进化论的先知先觉者.  相似文献   

16.
李捷 《中华魂》2012,(4):60-60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逐步形成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和经济纲领的同时,便把荡涤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17.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沈从文乡土小说是典型的一类,其创作因意识形态几度沉浮,却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与传播,继而引发国内重读。中国乡土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民族自信,持宽容与理性心态,挖掘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乡土文学海外传播虽有先天局限性,但中国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仍需重视与保留,这既是客观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差异性正可以彰显乡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随着社会的渐变和转型时期的到来,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忽略,教育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逐渐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影响下不再自觉.教育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本体,应该担负起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民族文化的历史挫折使得中国文化在当下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强有力的挑战,文化安全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关涉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文化的意义及当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分析,指出面对危机和挑战,需要改变错误观念,与伪文化决裂,以宽容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全球化,努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既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是现代的和民族的。如何通过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借鉴外来文化成果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现阶段所面临的重要的实践问题。在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关于文化艺术如何继承和借鉴的理论阐述,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