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轻时,他从中国奔向荷兰,开始闯荡异域的人生跋涉;中年后,他由荷兰频繁来华,谱写中荷友好的动人篇章 我们说的是林德华先生——前荷兰东方美食酒楼集团基金会会长、全荷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第二届主席、全欧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首届主席、《华人》杂志社社长。 林先生是中国浙江人,曾在杭州、温州读书,学过中医学,从小立志于当医生。40年前、18岁那年,他奔赴荷兰。当时他父母都在荷兰。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做买卖由中国去了荷兰;母亲是荷兰人,一位船主的女儿。  相似文献   

2.
荷兰很安静     
GULU 《社区》2014,(32):34-35
我曾问他:“你为什么会喜欢荷兰呢?”他想了想,说:“小时候经常看到我妈用的那种‘靛青色’颜料就产自荷兰,上大学时崇拜的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就是荷兰人,还有凡·高,工作以后谈成的第一份广告是‘荷兰乳牛’,去过的第一个欧洲国家也是荷兰,那宾馆的早餐,太丰盛了!”  相似文献   

3.
他的中国心──访荷兰著名侨领胡志光祝裕在有七万之众的荷兰侨界,提起胡志光,无不称赞。他是一位杰出的社团活动家,现任荷兰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欧华社团联合会永远常务理事和浙江省政协委员。为了提高华侨华人的经济地位,为了华侨华人下一代的成长,为了发展中荷之...  相似文献   

4.
1996年8月我应荷兰政府之邀,赴欧洲陶艺雕塑艺术中心参加中荷红白兰计划实施,四个月所接触的人和事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给我很多人生的思考。 贝尔特的家人以及他会画画的狗 要谈荷兰的朋友,首先得写贝尔特先生。1996年4月,这位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副主席作为中荷红白兰项目的组织者来到中国,在机场接他时,一个十分沉重的行李箱着实让我费了很大的劲,后来才知道是他送给一位曾在荷兰进行学术交流过的中国艺术家的油画颜料。刚下飞机不久,他就拿出一本小影集,介绍他的家庭成员,他的妻子是教师,是农民的女儿,所以特别勤劳,每天都在家  相似文献   

5.
佟方录 《社区》2014,(31):62-62
荷兰人抠门,我早有耳闻,但具体“抠”到什么程度、哪个段位,前不久我才是真正亲身领略了一回。到了荷兰不久,我的荷兰朋友伊森就邀请我一起共进晚餐,为我接风洗尘。伊森是我去年在荷兰做工程时认识的,他很喜欢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荷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有“欧洲花园”之称。荷兰的飞利浦、壳牌、联合利华等公司在世界五百强中排行前50位,同时荷兰又是世界第七大贸易国。与发达经济同步,荷兰的文化教育在世界上以其严谨和高质量而著称。为推广荷兰先进的教育,荷兰教育部下属国际交流中心的CHEER中欧教育研究协会(在荷兰特温特大学注册的合法机构)力求推出荷兰最好的高等学府给我国的学生。目前,该协会已经在上海与华申、中智和教科等留学中介机构签有荷兰留学协议。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CHEER中欧教育研究协会驻上海办公室的田汉平先生,请他谈谈荷兰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宋振杰 《可乐》2010,(7):76-77
上世纪60年代,荷兰有一位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不仅球技高超,而且性格和善、风度翩翩,他就是五次被评为“荷兰足球先生”,三次被评为“欧洲足球先生”的克鲁伊夫。人们给他起了个浪漫的绰号——“绿茵场上的白马王子”。英俊潇洒的他俘获了无数球迷少女的芳心。  相似文献   

8.
深谙雕塑艺术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在他雕塑的林散之像前,久久驻足,说:“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五千年文化中走出来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吴先生是天才的雕塑家,他的发自内心的创新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突显出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说:“我邀请你——中国的雕塑家,到巴黎来为我塑像。” 他,就是中国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吴为山完成了上百尊中外杰出人物雕塑,跨越2500年。有些作品已被欧洲雕塑艺术中心、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其中《荷兰女王像》(青铜)永久地安放在荷兰王国。  相似文献   

9.
作者简介:凡·伊登(1860-1932)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兰最受读者喜爱、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诗歌和散文都很出色,在创作一向难称发达的荷兰文坛,他的作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他的本职是一名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后期逐渐放弃了文学写作,将个人兴趣完全转移到对梦境的医学分析和研究上,而且取得了相当斐然的成就。在思想方面,他不仅深受17世纪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莎的自然神论的影响。还对印度的东方神秘主义哲学抱有浓厚兴趣。他最早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翻译到欧洲。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的《小约翰》完成于1887年,是凡·伊登文学创作生涯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鄢世洪 《社区》2013,(27):58-59
舅舅在荷兰,前不久我去他那里玩,没住几天,就接到一个电话,是电力公司打来的。  相似文献   

11.
很多年前,荷兰的一个小镇上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刚从乡下来.是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农民,来应聘镇政府的看门工作。  相似文献   

12.
《北方人》2008,(7)
雅维·李是荷兰AEGON保险集团大中华区的首席执行官。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了河北一个山村小学的相关报道。他被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所震撼,决定要帮助他们。  相似文献   

13.
第一个发现细菌的人——列文虎克生活在荷兰的列文虎克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他原本是一位商人,却十分喜欢镜片。他对凸透镜最感兴趣,认为能够将小物体放大的凸透镜具有神奇的力量。通过研究凸透镜,他发明了能够将物体放大  相似文献   

14.
阿米利·巴拉克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黑人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剧作家,他提倡用黑人革命戏剧来变革社会结构。通过分析巴拉克的代表作《荷兰人》,论述他的革命戏剧在改造美国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结构上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他的血管中流淌着中国人、苏格兰人和荷兰人的血,他在逆境中醒悟奋发图强,他及时把握每个人都有的机遇踏上成切之路,他把澳门旅游博彩业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轻松一刻     
《社区》2012,(28):58-58
他老撕我的票 有一天,一个荷兰人在美国看电影,买了票之后,走进电影院,可是过了一会,又走出来买了一张票,再走进电影院。售票小姐觉得很奇怪,可是还是卖给他,结果又过了一分钟,又见那个荷兰人走向售票口,再买了一张票。这次售票小姐就问他说,不是已经买了票了吗,干吗还要再买啊?那个荷兰人就很生气地说:“我怎么知道,每次我一走进电影院,就有一个人把我的票撕掉。”  相似文献   

17.
一位实实在在为大家办事的大好人,一位享誉荷兰乃至欧洲多国华人社区的著名侨领。他在侨胞心目中的亲和里,源自他巨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二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圣卢西亚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他的祖先是非洲人、荷兰人、英国人,他用英语写作,来表现他所热爱的非洲。一九九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又被授予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此外,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印  相似文献   

19.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名将,是深受中国人民敬重的民族英雄。他生于一六二四年(明天启四年),卒于一六六二年(清康熙元年),终年三十九岁。他是福建南安人,郑芝龙之子。而他的祖籍据初步考证系河南固始。①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为反清斗争、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和开发台湾事业,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来荷兰旅游之前,对马德罗丹"小人国"早有耳闻。这个7000多平方米的微缩城市将荷兰的教堂、城堡、机场,甚至公园、市区电车、足球场、风车等等一网打尽,据说还有许多动态的设备。所以到达海牙后我便直奔小人国。来到小人国之后吸引我的反倒不是这个缩小版的荷兰国,而是众多荷兰家长和孩子们组成的"微课堂"。在水专题园区,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正在给鹿特丹集装箱港口的货船装货。他把那些近似正方形的小木箱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