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公民社会是与传统的“臣民社会”不同的社会,这给德育提出了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发展的要求。德育功能将在坚持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功能的同时趋向于强化育人、协调和发展等功能;同时将形成并推崇“主体—发展性”德育,这是中国现代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2.
"熟人社会"既是传统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极度扩张型亲情义务观"践行的直接结果.中国转型期熟人社会的过分发育, 是对法制社会的腐蚀、市场经济的摧残、和谐社会的破坏、公民精神的瓦解.根治熟人社会的遗患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唯有通过现代国家建构、成熟市场发育、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社会成长的良性互动,才能够尽快地消解熟人社会.  相似文献   

3.
社会生活风格的定位关系到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中国传统社会的礼俗生活风格曾对古中国的社会文明和超稳态有过积极影响。现代中国社会的跳跃式发展要求重构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活风格模式。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核心是法治和社会责任,强调社会管理的大众参与和公民以文明、健康准则选择行为。公民社会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各种功能,公民社会生活风格的建构应从将传统臣民改造成现代公民开始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民社会发展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治理理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社会正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换,发展公民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这一转换的必然要求.公民社会既主张多元特殊利益、个人权利和自由,又赞同公共利益和公共精神,既主张公民社会平衡、制约国家权力,又赞同与国家密切合作,赋予政府权威以必要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催生了公民社会组织的发育,公民社会的成长推动了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臣民文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基础。顺从思想和"官本位"思想,造成臣民文化中人的主体性被抑制。公民文化是一种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以参与型为主导的复合型政治文化。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进程中,只有以公民文化为价值取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完善法制和民主政治思想,发展市场经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合理借鉴与吸收西方公民文化,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与公民的关系.现代舆论监督则是协调公民与政府关系和谐的重要动力.同时,它作为制约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普遍的、平等的有效监督手段,其功能与民主治理下的社会和谐发展是一致的.缺少舆论支持的社会不可能和谐,舆论监督己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西方市民社会理论中有关公共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涵义入手,对中国传统"乡民社会"的形态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社会结构模式的变革之路,是从传统的"乡民社会"实现向现代"公民社会"的过渡,并提出对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方略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8.
如何看待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当代儒学重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既需要我们对儒家伦理的"前现代性"有充足认识,更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儒家伦理的现代性"问题,如此我们才能正确看待儒家"中和位育"伦理观在构建现代公民社会过程中作为一项思想资源的意义.公民社会的这种伦理要求与传统儒家伦理在诸多方面是相颉颃的.因为我们无论怎样拔高传统儒家伦理的"精神价值",无论怎样强调它的超越性,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儒家伦理是产生于"前现代"的伦理观念,其产生的社会基础是宗法血缘型社会,这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公民社会是有天壤之别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复兴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教育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公民教育的复兴是中国百年现代化追梦的表征和历史必然;是一个民众自我赋权的行动;它将标志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新的生命文明模式的确立;同时也是一种普适合理而且公平可行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艰巨而复杂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样背景下出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状态.价值观体系的混乱和分裂必然导致行为失范和社会失序.要建设现代化的、文明的、和谐的公民社会,仅仅发展经济和为社会组织“松绑”是不够的,必须重建与之相应的价值观体系.为了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我们需要进行与公民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启蒙”,在精神文化层面正本清源.以诚信为理性认知观前提,以平等尊重为道德价值观基础,以正义优先为经济价值观目标,以法治为社会价值观准则,从这些最基本的价值原则做起,逐渐树立现代公民意识,这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必要基石.  相似文献   

11.
建立在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为主导的社会共同体之上的传统道德共识,在维系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生活各领域有效整合的同时,逐渐成为一种阻碍社会进步和压抑人性的反动力量。然而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最终导致了传统道德共识的分化,社会从"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进入了理性反思和个性高扬的快速发展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却陷入了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危机的困境。构建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尊重多元化与个体理性的现代道德共识,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 ,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方法的反思 ,重新审视德育的目的 ,探求适应时代需要的德育工作新方法 ,以提高德育的时效性 ,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形成的人们对法律问题的政治性心态、调和性心态和道德性心态构成法律心态的典型形式。这些与"一切以法律为唯一准则"的现代法治理念形成冲突,在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理性反思的基础上,在肯定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批判其中的不合理成分,用现代法治理念对传统法律心态进行改造,以形成政治问题法制化,利益主体确定化,道德问题法律化的现代法律心态。  相似文献   

15.
在韩国的现代化快速发展进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东西方文化资源的影响又是促进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为此韩国建立起以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相结合的道德体系,发挥着其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保障社会整体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开办了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和地理教育三个专业进行“主辅修制”改革的基础上,探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由传统分科教育为主向现代综合教育转变,由专业学科知识为中心向知识整合为中心转变。兼顾初中综合改革发展需要和传统分科教学的现实,培养的学生既能胜任初中综合课程《公民》、《社会》或《人文教育》等的教学,又能适应政治、历史和思想品德等分科课程的教学,还能适应乡镇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师资。本文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原则,确定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的综合文科教育专业全新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了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了全新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导致中国的伦理秩序在伦理关系、利益观、价值观、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等方面发生了剧烈变化,而这种变化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则体现为社会公德意识缺乏,自我意识彰显,价值取向多元化,学习和求职感性化、功利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在德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德育途径等方面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相应原则,并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等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应注重健全人格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具备包含创新人格、协作人格、健康人格、权利人格、个性人格等在内的健全人格.这是现代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新内涵.高校德育也必须以此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0.
诚信:中国传统道德内涵及现代价值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道德意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诚信道德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在调节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来阐释诚信道德的新内涵;重建诚信社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它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所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