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那天和几个同事小聚,因为父亲节将至的缘故,大家不知不觉就聊起了各自的父亲。有公司"第一潮男"之称的80后小陈,首先讲述了他和父亲的一段往事:读大一那年的寒假,他回家过年。没想到返校那天,父亲突然提出,要跟他一块走———去他读书的城市打工。他用诧异的目光打量着父亲,无论如何也无法将"伴读"这种时尚字眼和眼前这个满脸沟壑的中年男人联系起来。但7岁就失去母亲的小陈,深知父亲的倔强,只要他决定了的事,那是断  相似文献   

2.
为了让儿子有一条生路,他宁愿一个人背负着"无情父亲"的骂名。从一开始,他就没给自己留退路,预料到儿子会恨自己一辈子。但作为父亲,他别无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一天,与一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寡言,饭间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我愕然,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合作过几次,印象还不错。父亲说:"虽然我对他不甚了解,但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算起来这是我与朋友第二次在一起吃饭,我对他的吃相没怎么注意。  相似文献   

4.
父亲和祖父祖籍山东荣城,他们目不识丁。上溯十八代乃至二十八代,尽是文盲,尽是穷苦农民。父亲十几岁时,被生活所迫,随村人"闯关东"来到了哈尔滨。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第一个工人。建筑工人。他转折了我们这一梁姓家族的成分。我在小说《父亲》中,用两万余纪实性的文字,为他这个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立了一篇小传。从转折的意义讲,他是我们家族史上的一座碑。父亲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从未施加过任何有益的影响。不仅因为他是文盲,  相似文献   

5.
正"励建安"这个名字,在中国康复医学界可谓大名鼎鼎,他被誉为"中国康复医学第一人",他还是马拉松运动爱好者……父亲告诫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小到大,父亲一直严厉要求励建安。为了让励建安在挫折和困难中成长,父亲经常领他到军营里训练,去郊区农田里干活,让他赤脚在冬天的雪地里跑步。在父亲的教导下,励建安的抗挫能力远远超过了  相似文献   

6.
父爱无色     
我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后来复员回了老家。对我们说来,不幸的是,复员后的父亲仍然用当军人的感觉过日子。弟弟一岁时,他扶弟弟走路老"一二二",他还要求我们叠出的被子必须有棱有角。弟弟高考时报考中文系,他骂,他认为他的儿子怎么也要上军事院校。后来他气哄哄地埋怨母亲说:"这是我的儿子?!"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一直忽略我的存在。客观地讲,他并没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可他认为管女儿是母亲的责任范围。读小学时我曾问过他几次作业,他翻翻限度说:"你妈呢,问她去。"于是我学会了排斥父亲。记得有一篇课文,写一位父亲出海打鱼养家…  相似文献   

7.
张珠容 《女性天地》2013,(11):30-30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在十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二。从八岁开始,他立志要当一名成功的作家。有一次,父亲问他:"十二,你长大后要干什么?"他回答:"我长大后要当作家,写文章给别人看。"父亲接着问:"作家具体做些什么?"他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一写字寄出去,然后等着  相似文献   

8.
我老家在山西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出了门就是山,我家兄妹多,小时候,我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吃饱肚子。1990年,我认识了周德亮,他与我父亲在一个矿上挖煤,经常到我家来帮父亲干活。周德亮嘴巴很甜,他叫我父亲"干爸",叫我母亲"干妈",对我则一口一个"妹子"。父亲不在的时候,他就与我聊天,讲得最多的就是山外的故事。他告诉我,他25岁,山东日照人,家里有四间大瓦房。他还说有机会一定带我到山外面去看看。有一天,周德亮突然说要我嫁给他,我心口"怦、怦"乱跳,我也挺喜欢他的。那年春节,周德亮给我父母留下  相似文献   

9.
说起万新明,很多人都会觉得陌生。但是说起小筱贵林,在南昌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印象深刻。其实万新明和小筱贵林是同一个人,只是在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相声时记住了他的艺名,而慢慢地淡忘了他的真名。"偷学"父亲技艺小筱贵林告诉记者,最先用南昌方言演绎相声的其实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青年时  相似文献   

10.
他从小就是一个让家人担忧的孩子.当初还未出生时,医生就神色严肃地告诉他父亲:"你爱人胎盘前置,产妇和胎儿都危险。"他父亲很惊讶和紧张,但并没通知他母亲,而是不露声色地安排妻子住院。还好,随着他的一声啼哭,母子总算平安。可当父亲欣喜地抱过他时,眉头就是一皱,因为他长得太丑了,脸型很不好看,瘦兮兮的。小时候他特别怕生怕羞,在人前一般不肯说话,甚至表现得有一点痴傻。比方  相似文献   

11.
范伟是家喻户晓的笑星,更是难得的"孝星"。谈起饱经沧桑的父亲,他感慨万千:"人海茫茫,两个男人能成为父子,何尝不是前世修来的缘分?作为儿子,我没有理由不善待父亲、孝敬父亲。"  相似文献   

12.
正"隐形父亲"越想越担心,自己将来要是被遗弃了,怎么办?他荒唐地做了多年"隐形父亲",抚养他和情人的儿子。儿子长大后,他出巨资送儿子出国读书。可是,儿子从海外留学归来后,根本不认他这个亲生父亲。他为儿子结婚买房,资助儿子创业,在人前还得为父子关系遮遮掩掩。得不到承认,财产也没有了,想到这些,他愈加心慌……此时,只有公开这件事,他才能安心。于是,他将亲生儿子告上法庭,请求法  相似文献   

13.
正父亲查出癌症晚期,他放弃深造,努力打工挣钱,然而一场横祸夺走他的左腿。接二连三的打击,令母亲陷入抑郁泥潭,精神恍惚。他不想再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执意带母环游中国,用"独腿"撑起母亲灰暗的天空。父亲患绝症儿断腿,母亲不堪打击抑郁2010年中秋节,邱义松拄着双拐,步履蹒跚地回到家中。然而眼前的情形让他瞬间惊呆,父亲全  相似文献   

14.
因参加《奔跑吧兄弟》,邓超红透了半边天.但网友们更喜欢这个"逗比"在微博上耍宝,看他带着孙俪和儿子一起搞怪.其实,出生在一个重组家庭的他,幼时是个令人头疼的反叛少年,因经常闯祸,帮他善后的爸爸还落了个"消防队员"的雅号.父亲用挚爱引导他走上"星光大道",并一次次帮他摆脱困境,越飞越高! 从小捣蛋,曾是"混世魔王" 1979年2月8日,邓超出生在江西南昌一个重组家庭.父亲是当地博物馆的书记,母亲是一家企业的干部. 他虽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但因为十分顽劣,令爸妈头疼不已,父亲对他也最严厉.  相似文献   

15.
棉花与爱情     
一位年轻人和新婚的妻子经常吵架,他很后悔当初结婚的选择,于是打算在征求父亲的意见后和妻子离婚. 父亲听完他的埋怨后,问道:"儿子,你的妻子有优点吗?"年轻人抱怨说:"结婚前有,现在没有了."父亲又问:"你在她心中有优点吗?"儿子迟疑了一会儿说:"好像也是结婚前有,现在没有了吧."父亲说:"你比我强,我结婚前不知道你母亲的优点是什么." 父亲走到屋外,拿起了一块瓦片和一团棉花,问他:"它们哪个更硬一些呢?"年轻人说:"这还用问,当然是瓦片硬了!"父亲把瓦片和棉花举到同样的高度松开了手,只见瓦片落地后被摔得四分五裂,棉花则轻飘飘地落了下来.  相似文献   

16.
父亲如梅     
刘柱石 《老年人》2014,(5):26-26
正如果说,"一岁年龄一岁心",期颐之年的父亲,早该老态龙钟了,可人称"素老"(父亲叫刘麟素)的父亲,却依然"素心"不老,志向不老。我敬重父亲的人品和才华,他让我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父亲曾于1996年(时年74岁)在宁乡县文化馆举办过一次个人书画作品展。当时我因出差在外,未能到场一睹盛况,只是后来读了美术评论家周易先生的赏析文章《人淡似菊,品逸如梅》之后,才对当时的情况略知  相似文献   

17.
父爱的传递     
父亲是一个作家,也是一个工作狂,成家之后就很少顾家,儿子呱呱坠地之时也不例外。儿子12岁那年,母亲受不了父亲的冷落,狠心去了美国,儿子判给了父亲。从此,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地带着儿子,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更艰难的是,儿子已经开始懂事,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让他怨恨的是父亲的冷漠逼走了母亲。父亲跟任何女性的一个电话、一次通信,都令儿子反感,经常赌气住在学校多日不回家。在儿子心里,一直幻想着有朝一日,母亲会从美国回来,一家三口破镜重圆,重新过上和谐幸福的生活。但每一次,父亲总是这样回答他:"你妈妈的生活观念与我不一样,如同两条平行的铁轨……"这期间,父亲的工作与事业如日中天。因巨大的声誉与社会地位,身边一直不乏美女追求者。有一天,儿子放学回家,父亲有些不自然地招呼他:"儿子,快过来认识一下,这是刘阿姨。"儿子望着"刘阿姨",又望了望有些情怯的父亲,当即扔下硬邦邦的一句话:"你别想给我找后妈,否则我会永远离开这个家!我妈肯定会回来的,我一定要等我妈妈回来!"  相似文献   

18.
怒与恕     
正父亲下班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家,一进门使劲地把公文包摔在沙发上。儿子见父亲回来,兴奋地跑过来扑在他怀里。父亲一把推开儿子说:"一边玩去,别吵我。"儿子委屈地离开了父亲的怀抱,眼泪汪汪地说:"爸爸,今天在学校里老师表扬我了。"父亲听完,脸色缓和了一下,问":哦!说说看老师怎么表扬你的?"儿子这才破涕而笑,凑到爸爸身边说:  相似文献   

19.
肖胜云 《老年人》2014,(8):33-33
正父亲今年将满七十岁。母亲说要请几桌客,给父亲做七十大寿,同时宣布父亲正式"退休",安享晚年。父亲是个地道的农民,也是个手艺人——篾匠。他不仅手艺好,农活也干得不赖。他种的稻子比别人家的产量高,让村里那些作田的老把式都佩服不已。  相似文献   

20.
新月 《伴侣(A版)》2021,(11):12-14
"葛二代"成为水电"空姐",为吊装"大家伙"苦练稳、准、快 梅琳今年46岁,父亲当年是葛洲坝机电公司的桥机工.小时候,母亲上班忙,父亲经常带梅琳到他上班的地方玩.梅琳看到父亲操作着桥机,无论多重的东西,他都能轻松地把它们从一个地方转运到另一个地方,这让梅琳既好奇又钦佩.父亲神态专注,指挥笃定,从那时起,梅琳心里就种下了"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你"的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