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古小说起源研究中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2.
在古小说起源研究中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3.
古小说是指汉唐这一历史时段中的文言小说,它是汉唐社会、文化的产物和表现,其文类特征具有一定的同一性,而与宋元小说的面貌大不相同。古小说名义、界限的确立以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不但可以为文言小说研究提供理论参照,也可以由此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即以西律中。以西律中的古代小说研究造成了古代小说概念和观念的混乱,并建构了一个不符合古代实际的小说史。古小说研究倡导一种还原和贴近历史的小说研究,希望遵从古人的小说概念和观念,重新建立符合古人小说观念和历史真实的古小说史和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4.
王瑜锦  谭帆 《学术月刊》2020,(5):126-137+184
中国小说文体观念从古至今呈现出由一元到二分再到四分的发展过程。古人以笔记小说为小说之正统文体,传奇、演义均被视为变体。至20世纪初,章回体小说地位渐著,形成笔记、章回二分的小说分体模式,这一分体模式在不久之后即被打破。从20世纪20年代起,传奇和话本二体从笔记和章回体中逐渐分离,"笔记、传奇、话本、章回"这一分体模式遂流播渐广,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5.
关于古小说起源的诸多学术观念存在起源绝对化的问题,原因是忽略了对小说发生过程的研究。“采”对于“诗”具有发生的意义,古小说早期之“缀”、“采”与“采诗”之“求诸野”其发生相通,故“采”对于古小说也具有发生的意义。考察古小说发生过程,从其产生就与“采”相始终,“采”成为古小说的一个“观念”。采录也成为古小说最主要的写作姿态,这决定了古小说的民族特征及文化成因:内容上“博”、“杂”;在结构上崇尚“小”;创作时持非正统心态。  相似文献   

6.
王敏 《齐鲁学刊》2005,(6):90-92
李渔在作品中力图表现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色彩。其小说的自我展现,其一表现在作品开头的入话部分,其二在正话中也体现了强烈的文人虚构意识,即在作品中寄托着鲜明的自我形象、人生哲学和情爱理想。惟其如此,才使其作品既具有丰厚的思想内蕴,又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阳清 《兰州学刊》2014,(11):31-35
基于宣传佛教的需要,古小说"释氏辅教之书"集中表现为五种叙事范式,亦即记得道僧尼行传以促进僧传文学建构,叙僧尼与鬼神交锋以彰显佛教徒之神能异术,述人鬼遇合以明因果报应之理,说观世音灵验以诱趋利避害之徒,谈亡魂显形、死而复生以证崇佛之好处。受汉译佛经、佛教义理、本土信仰及其相关宗教活动的综合影响,"释氏辅教之书"以佛教灵验为特色的志怪叙事,总体上呈现出程式性、世俗性、交叉性、社会性等特点,最终扩大了佛教在中世民间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是“人”的观念演变的历史。“文学是人学”,文学要表现人、关心人 ,这些观点已得到人们的共识。然而 ,在建国后长达 2 0多年的时间里 ,“人”却一步步从文学中迷失 ,“人”成为政治化的人 ,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成为少情寡欲的“英雄”或“敌人”。对“人”的漠视直接导致了文学的空泛和虚假。新时期文学的觉醒首先是“人”的觉醒 ,作家对“大写的人”的关注 ,社会对“大写的人”的呼吁 ,“人”重新被赋予丰富的人情、人性内涵和高扬的“主体性”,具有丰富内涵的“人”从重重迷雾中现身 ,飞翔于广阔自由的天空。…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从来没有在现代主义小说中消失 ,消失的只是传统人物观推崇的推动人物行动的性格逻辑。在现代主义小说与现实主义小说的比照中 ,可见出以表现“主观”意旨为主的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必然性 ;将现代主义小说与浪漫主义小说做以比照 ,则强调了现代主义小说表现“主观”意旨的特殊之处 ,进而证明了现代主义小说叙述背离性格逻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从普罗小说开始,到1 936年左联解散,作为30年代小说主潮的左翼小说,其叙事模式有着独特之处。其发展流变中不同阶段存在着有代表性的几个叙事模式——“革命加恋爱”、“速写式”小说及社会剖析小说,从叙事学角度探寻其社会文化意蕴,有益于重新认识左翼小说的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女性形象演变的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宋到南宋文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身份、性格、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因为两宋小说作者在创作中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在女性形象中寄托了不同的人生理想,从而赋予女性不同的心理和行动。这种差异并非孤立,它不但使两宋妇女形象有不同的美学意义,而且与宋代小说的总体演变相一致,是整个小说史变迁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古今小说名同而实异,因此,我们既不应以今律古,也不应以古贱今。名实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探讨名实,既可以依实以定名,也可以循名以求实。古小说称名之义可从得音中求解。其名称有三音三义:一为小说(音shuì),指战国时期不关君国大事的辩说活动;一为小说(音yuè),指这种辩说活动产生的言说效果;一为小说(音shuō),指与这种辩说活动相关联的文字著述。三者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区别。因此,古人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小说之名,应该根据其具体语境所指称的对象来确定,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与方言是白话小说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但当前的古典小说研究对此重视不够 ,许多古典名著注释本多不注释方言俗语 ,以为此非难点和要点 ,许多表达人物神韵的口语往往被误读、读破 ,因而无从完美地欣赏白话小说艺术。本文从小说起源、方言与地方风俗、人物口吻、方言俗语规范注释等方面对此论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数千年来,小说何以与历史一直缠绕纠结?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中西小说在诞生之初就与历史先天命定地具有某种亲缘关系,起初境遇不佳的小说和小说家通过对文化地位显赫的史学和史学家的攀附,而得以借史自重,争得一席之位。二、历史和小说具有惊人的相似乃至某种程度的相通,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三、小说和历史的长久缠绕,源于人类的恋古怀旧情结,以及作者和读者由此衍生的托史言志的寄寓之意。因而,现在人们一方面在永不停歇地追求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享受,另一方面却情不自禁对古典主义时代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充满了深切的眷恋。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辑刊》2007,(2):206-211
市民小说是市民社会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即市民文化的文学性表现,以世俗化、平民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直接体现着市民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和基本行为方式等。通过对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市民小说流派、作家和文本的研究和梳理,力图回溯上一个世纪中国市民小说蜕变发展的宏观面貌,进而揭示中国市民文化、市民文学不断摆脱农耕文化影响,逐渐走向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经历巫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历史阶段长于西方,文化的神秘性更具普适、丰赡的特征,再与意象思维的诗情画意相融通,独具别情异调和天然神韵.中国小说叙事的神秘性表现于故事、结构、气韵三个层面,呈现为时空、梦境、法力、星相谶语、万物通变、感应果报、神秘数字、避讳避祸等八种形态.它来自于人的有限感知力的无限比拟、联想、推延;来自于对天地、神兽的崇拜和巫觋、术士、僧、道以及普遍人的个体神秘性体验;来自于诸种体验的结果:巫文化,万物有灵、天人合一观念,仙道、僧佛文化等;来自于神秘体验所沉淀成的民族无意识和思维定式.叙事的神秘性产生于叙事意图实践的需求,出现于主要人物意图行为的紧要处和叙述者急需的关键时刻,成为关键叙事与核心叙事.神秘性叙事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总呈现出结构性和审美性功能.  相似文献   

17.
发端于话本的明清短篇白话小说在体制上基本继承了话本的体制 ,但是到了明末清初 ,这种较稳定的体制被逐渐打破 ,为数不少的作品或淡化、取消头回和篇尾诗 ,或形成议论说教性的开头和结尾形式 ,或减少说话套语、叙述者隐退 ,或向中长篇体制发展等 ,越来越远离了话本体制的影响 ,也越来越书面化、文人化  相似文献   

18.
刘雪梅 《理论界》2007,(7):159-160
古钢琴是如今广为流传的钢琴的前身,对它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理解钢琴的发展和演奏。本文借助于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所收集的文献对古钢琴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基本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婚恋是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叙事中,女性面对婚恋困境时,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因素和婚恋认知等的差异,她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一般来说,知识女性多选择放弃甚至悬置“现实”境遇的婚恋,寻求新路,传统女性多选择坚守这种“婚恋”,隐忍伦理.从历时性来看,相同的婚恋选择,女性的觉醒意识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程度也有所差别,其婚恋观渐趋自我化、自主化、主动化和明朗化,表现出对婚恋的日常化诉求和对生存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小说发生期的期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岗 《浙江社会科学》2004,17(3):192-199
在梳理学术界对中国小说史初始阶段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以小说出现、小说本质、小说活动和小说理论为基本标志,确立起小说发生期的概念.同时,对于发生期的期限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把握小说文本与文化文本、小说起源与小说发生的区别的基础上,依据小说史实际,确定发生期的上限为战国时代.在把握发生期内各种小说现象的内部统一性的基础上,确定发生期的下限为西汉末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