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频繁的、大规模的战争使近代中国城市发展要素遭到巨大破坏,从而使城市缺失以常态形式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临清、吉安等城市的绝对衰落和南昌、安庆、九江等城市的相对衰落,而且导致了诸如苏州、扬州等城市近代长期衰落与南京、南宁等城市阶段性衰落。 相似文献
2.
3.
论近代中国农民进城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民进城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视角,揭示农民工对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影响的某些侧面。认为农民进城有着多方面的正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城市文明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等越来越远离传统而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民工“回流”把城市文明输入农村,给封闭的乡村带来新鲜空气;家族散之四方,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但农民进城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连绵不断的大规模的战争,对整个城市的物态本体、人口、腹地环境、发展动力机制、发展脉络等造成巨大的破坏与影响,导致城市本身及发展所必须的内外支持要素系统无法保持常态运行,城市随之出现衰落,城市文明积淀无法完成延续性积累。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衰落城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变迁呈现两种极不协调的景观,一部分城市的畸形发展和另一部分城市的停滞与衰落。近代衰落城市的形成除了历史、地理等固有的客观性制约因素外,交通运输网络布局的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单一、频繁爆发的战争影响、自然灾害的打击以及城市本身的自我封闭等,都成为近代中国衰落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乡土社会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是被学界疏忽的问题.中国古代市镇从乡土社会中自然产生,并依托乡土社会成长,凝炼和提升了乡土文化,是乡土社会的有力支撑.殖民化城市的发展,对乡土社会提出了严峻挑战,将中国社会现代化问题提上日程.凋敝的小农经济、落后的乡村文化和腐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民国时期乡土社会改造的主要内容,社会各界于三者虽有所侧重,但城镇化几乎是不约而同均予选择的发展方向.从中国近代发展史看,“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相对性:城镇化是乡土社会的破坏力量,而改造乡土社会又是我国城镇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马晓旭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8):109-111
欧洲"三十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德意志内部的原因,也有欧洲诸强错综复杂的外部原因。战争的过程体现了利益冲突以及地缘政治的需要,持久与残酷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一方面使德意志民族陷入分裂与落后状态,但从另一方面看,也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市民日常生活所需为摊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摊贩则成为城市的流动风景,装点了城市之声、城市之味和城市之乐.流动摊贩花样百出的叫卖声、招徕生意的器具声宛若城市的交响乐,滋润着五味俱全的城市味觉,形塑着城市品牌与市民品味;流动摊贩售卖货品,又身怀生存绝技,表演街头艺术,丰富了城市大众娱乐,增添了都市的草根色彩与平民精神,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与城市大众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长期研究中国城市史,特别是研究19世纪末以来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仅要熟悉西方国家城市的发展脉络,要了解和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状况和特征,也需要了解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以中国城市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为基础,透过城市史的角度,简单论述城市化与城市史概念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以及在城市史研究中如何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的发展进程,以探索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时期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并不突出,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是太大,但它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生活,对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尤其施与了决定性的影响。消费结构首先是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在封闭的市场条件下,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消费结构的方向,消费结构的变动又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时期,市场条件的封闭性已经开始被打破,对外经济关系这个变量已经内生化,这就不能不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已故经济史教授刘佛丁先生指出:"一般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消费水平自然相应提高,以致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过程中,也会同时引进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引进的过程会同时出现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这样,对外贸易同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之间就形成了三角形的相互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中世纪城市兴起后,具有越来越多的新品质,在经济、社会、文化、思想和政治等方面孕育着近代文明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中进一步发展,最终促成了近代西欧文明的诞生.总的来看,中世纪城市孕育的近代文明因素至少包括新的经济理念、新的经济方式、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文化教育、自由平等观念和新的政治形式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近代西欧社会是这些文明因素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14.
从1840-1949,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破生和崎岖发展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三、生产力水平的缓慢进展;四、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滞缓之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近代外国文学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史上,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腐败政府的历史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欲以文学开启民智,达到救国济民的目的.译介作品数量之丰、规模之大达到了历史上文学译介之顶峰.这些外国文学译本,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了小说家的思想、丰富了小说类型、改革了小说语言、改变了传统小说的艺术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大连近代自由港制度的确立 ,推动了大连城市工商经济的发展 ,并以此为基础和动力 ,吸纳了大量的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 ,改变了城市人口比例和职业构成 ,致使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结构功能得到改观 ,市政建设出现了趋新的发展 ,在客观上促进了大连城市近代化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同时不容置疑的是 ,大连近代自由港政策的实施 ,也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俄日殖民主义者利用自由港制度大肆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 ,加重对中国人民的剥削 ,获取巨额的利润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海防思想产生于危机当中,是对当时国家安全威胁的一种反应和反思,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国防重心的转移,而且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开启。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的时期,战争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颠覆了传统中国城市的区域格局,成为中国城市史上的分水岭。受战争的影响,北方的城市出现了两种迥异的发展趋势:以开封为首的中原城市行政地位持续下降,最终丧失了国家行政中心的地位;而燕云地区的城市逐渐远离战火,得到了发展的契机,自元代始历代多定都北京,奠定了此后历代的政治权力中心地位。与此相对,南方的城市在北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宋室南迁和政局的稳定,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加速了南方城市发展的进程,为日后南方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近代城市苦力缺乏娱乐必备的经济、时间条件,因而缺乏“普通娱乐”,并表现在娱乐种类单一、娱乐形式枯燥、娱乐场所简陋、不正当娱乐“俱极盛行”等方面.城市苦力不正当的娱乐不仅使其自身愈加贫困,也对其自身身心健康乃至社会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