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直觉是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不假思索、一见即美的审美现象。但直觉却隐藏着丰富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涵。直觉有理性的觉醒 ,故直觉能够把握到对象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而审美积淀则是美感直觉之所以潜涵着社会历史内容和能够把握到对象本质的深层根源。不承认直觉与社会历史的血肉联系 ,片面地强调美感直觉的主体性、感性、个性 ,是很难令人信服地、科学地揭示美感直觉的神秘性特征的。  相似文献   

2.
审美移情理论都注意到了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情感赋予客观物象这一事实,关注的对象在于对感性经验的陈述而没有对审美移情在心理活动中的情况作以分析,情感在审美心理的机制与活动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分析审美的移情必须首先从情感的作用入手,从审美的角度对移情的情感心理机制作以探讨是发展审美心理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想象是一种思维。形象思维不同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心理实质是“象的运动”。但审美想象不同于形象思维。在审美场三层面建构中,形象思维在第三层面。审美想象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并在继发过程思维和原发过程思维参与下的“三统一”的思维方式。审美想象发生时,无意识思维内容起作巨大的作用。所以,审美想象所创造的形象,既具感性又有“理性”、既具个别性又具普遍共同性、既具超功利性又有功利因素、既具无序性又是有序的。真正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是审美想象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4.
审美虚静心境指主体对现实物质与功利欲念的审美升华与超越后的空灵平静心里空间,它不求真、不求用,其主要特征是:主客融和、怡然恬淡、空无一物、万有群动、生命高峰。它的效益与效应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在艺术家获得了真正的创作自由,欣赏者有了再创造的心里空间,并且对于人主体建构高尚完美的人格和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神奇的功能效应。  相似文献   

5.
:艺术意境即一间审美场 :主、客体三层面双向交互作用发生共振效应生成的四维空间形态。艺术意境以第三审美层面显呈 ,故外表上若“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但深入其第一、二层面根基 ,则可以把握到它隐涵着的主体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追求与投入。在深层次上 ,艺术意境创造的动力是以自由生命力为主导的、有自然生命力和自为生命力悄然参与的三统一的合力运动。从而 ,导致其创造的艺术作品的外在形态 ,自然显呈出“象外之象”、“味外之味”等诸多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6.
审美移情作用在欧洲美学史上经历了长时期的探讨研究,成为系统理论,成了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我国古代虽然没有系统研究,但移情作用的论述却非常丰富,在文学创作中被大量运用,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移情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移情可以重现原文的美感与情感,提高译作的质量。对文本的透彻理解是译者移情的前提;排除理解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及审美障碍是译者移情的重要途径。翻译审美之移情是翻译的主体化移情,是对客体的目的化重构。  相似文献   

8.
体验设计是一门融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为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设计理应为用户提供合宜的体验已成为学界广泛的共识。然而,基于移情学的用户体验的设计在我国则鲜为人见。其实,体验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愉悦的体验甚至高峰体验正是审美中移情作用的结果。审美移情为体验设计开辟了新的途径,即移情设计,也对创造愉悦的用户体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旧体诗的体式在当代仍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诗体,尤其是其中的格律诗体,多被人用来即事抒情,作者队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就三本诗集,从情感的文化生发、经历的情感陶冶、人生的情感寄托几个方面,各有侧重地加以评论,总结了旧体诗创作中的审美情感升华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半叶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移情说在西方美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理论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必须要有客体对象;二是审美中主体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审美最终达到的是主客体对立的消失.若仔细分析就可发现这三方面内容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之间有明显区别,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没有立普斯所指的移情,且立普斯的移情说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核心--天人合一更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完全不同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曾指出:“一物的物质属性不是由该物同他物的外部关系产生,而只是在这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马克思这一观点,在哲学意义上,具有普遍指导性。不仅物的物质属性如此,物的审美属性也一样产生于物自身,但却要在与人的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可见,“关系”是我们把握事物属性(包括审美属  相似文献   

13.
审美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历来受到东、西方美学、文艺家的高度重视.审美情感的特质决定它处于文艺创作的核心、中介地位.审美情感关系到艺术创作欲望的萌发,艺术创作对象的孕育、传达,它能够使文艺家创作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生活底蕴,能满足人们多种审美需求的文艺作品.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艺术;审美情感的消失,意味着文艺创造的消失.  相似文献   

14.
运用心理学移情原理消除师生的情感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语教学的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无论这些因素多么错综复杂 ,主要还是来自教和学两方面。教师和学生能否在教学中相互理解从而形成互动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文章将着重讨论师生间营造互动关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情感与移情  相似文献   

15.
钢琴演奏首先取决于审美情感,它表现为演奏中不同的情感状态。而这一切都受到个人内心活动与必要条件的制约、支配,具备了这些内、外在条件,才能最终实现审美情感的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16.
自由生命力是自然生命力三级提升的结果。自由生命力有它特有的量度、力度和特征。量多 ,不等于力强。自由流变、生生不息是自由生命力最基本的特性。生命力有如电力 ,看不见 ,摸不着。自由生命力的外化———对象化 ,有如无线通信 :主体发出的信息 ,经“力之波”的传送 ,在对象中得到复现与肯定。美和美感都是“力之波”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康德美学有“崇高”与“美”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崇高感产生过程中,康德从情感状态出发,认为崇高与美有着内在的对立,将崇高定义为主客体之间的冲突感,这就阻塞了崇高感通向美感的道路;但康德提出了一种道德情感来解释崇高感的形成,运用利普斯的移情论美学,将道德情感扩展为一种伦理价值,将移情发展为一种具体的审美机制,既能以人格价值连接起崇高和美,也能够赋予崇高判断普遍可传达性,从而拓宽崇高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从创作心理学看 ,作家的创作情感活动是一个由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转换过程。探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中的这种情感活动 ,即储存在曹雪芹记忆中的过去 ,由于时空的距离 ,使他能够在平静中重新唤醒 ,再度体验过去曾经留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印迹 ,而正是这种唤醒和体验调动起他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 ,从而使自然情感升华到对人生宇宙、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的领悟 ,完成了从自然情感到审美情感的创造  相似文献   

20.
魏华欣 《国际公关》2023,(16):69-71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日益加快,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伦理问题,给社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社区现实情况,选取老年服务对象作为典型研究领域,结合案例说明移情、反移情在案例中的表现、原因及详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