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土地难以流转、经营规模太小、市场联系面窄、抵抗风险能力弱、农业资本投资不足、土地使用效率低等。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创新经营模式,下一步应该把突破口放在以产权清晰为基础的统一经营上,建立农村家庭、涉农企业、集体和政府利益协同的产业链,把重点放在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环节,以企业为龙头,建立大市场大流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理论界有人把农业双层经营体制中农业统一经营这一概念等同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乡村企业这一现实,提出了商榷,认为农业统一经营应理解为: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土地作为经营对象、确立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地位作为前提,而不应将其扩得过大。  相似文献   

3.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中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已经由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转变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变革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十五届三中全会将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进一步明确,并强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这一...  相似文献   

4.
农村改革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以市场取向的流通体制和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但一些重大经济关系仍未得到调整.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流通市场化、农村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经营体制从政社合一人民公社转变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发展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地权利从禁止买卖及非法转让转变为土地使用权依法可以转让,集体土地权利的登记从无到有。但是,1986年《土地管理法》颁行后经1988年、1999年、2004年三次修改,却至今未对占有土地数量最大、与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最密切的不动产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确权加以规定。这与我国法律规章先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登记范围的规定相冲突,也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经营体制发生巨大转变的状况不相适应。正在修改中的《土地管理法》,应当明确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登记范围。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是运用现代资本、物质技术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以先进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新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节约宝贵的土地、淡水、石油等资源,减少化学农业带来的污染,保护农村优美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符合中国国情,必须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国人多地少,必须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发展的首位;必须精耕细作,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单位产出率。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处理好农业规模化生产与农业家庭经营,耕地需要流转集中与体制上村民承包土地几十年不变的关系;处理好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少取、多予、放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各地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走过10年的路程。今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究竟应当沿着什么方向发展,或者说,究竟应当如何深化,这是当前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以健全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目标的我国农村第一步改革,其任务还没有完成,或者说,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即建立家庭分散经营的这一经营层次,而作为双层经营体制有机组成的集体统一经营这一经营层次,在多数地区还没有完全地建立起来,更谈不上达到健全和完善的地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健全和完善集体统一经营,以及逐步壮大集体经济的经济实力的方面上来。  相似文献   

8.
农村市场以其巨大的潜力 ,而成为众目关注的焦点。农村市场需求不旺 ,城乡消费断层 ,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拉动乏力 ,从某种程度上讲 ,都是乡村城镇化滞后造成的。只有积极推进乡村城镇化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促进城乡市场的对接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市场开拓的问题一、农村市场开拓的难点(一 )农村居民的分散居住与消费的自给性特点 ,使得农村市场的开拓缺乏必要的进入门槛。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以逐步建立。农业的家庭经营使得土地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实践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宪法》、《土地管理法》、《民法通则》、《土地承包经营法》、《农业法》到《物权法》,我国围绕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和立法实践,逐步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用益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土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目标经历了从确保农民"温饱"向促进农民"发展"的转变过程,通过农民的生存保障确保农村稳定和确保全国粮食基本战略目标的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状况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呈现出由有期限权利向无期限权利发展,由非商品性权利向商品性权利发展,由非融资性权利向融资性权利发展,由身份性权利向契约性权利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家庭承包制的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家庭承包制在其实施的30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制度绩效,引发了土地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变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承包制的缺陷也日益显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制完善与创新的基本思路是:在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因地制宜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家庭联产承包制使中国在农业上取得巨大进步,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现行的土地家庭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急剧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粮食安全隐患、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阻碍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等。为使土地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从农民、土地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角度切入,阐述土地政策的重要性,继而分析土地政策的变动影响因素,概括变更原因及内容,以更好的对土地政策进行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建构新型农村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优先目标就是解决农业经营体制和微观机制的问题,但由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缺乏应有的培育和发展,一再拖延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下一步应恢复建国初期确立的复合型农地产权制度,建立以农村合作信用社为主体、民间借贷为补充、国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再造和激活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13.
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体制已经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集体资产所有权缺位损害了集体资源应有的对集体事务的推动作用及公共设施的改善,现行承包制把土地资源隔离在市场之外,迟滞了现代化的进程和速度;农村土地必须通过市场进入流转,农业规模经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有实行土地农民、集体共有制,才能使土地资源走上产权清晰的长治久安轨道,才能使农村的改革与城市同步并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资源禀赋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结构是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创新的现实基础。家庭农场与中国的人地关系相匹配,与工业化、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相适应,与现有农地制度相衔接,作为主导中国现代农业的新型市场主体契合国情;家庭农场有利于确保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利益,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是实现中国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石;家庭农场兼具家庭经营和企业经营的双重优势,能够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最大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风险控制的相对平衡,是基于资源约束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以推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这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土地股份企业的运行为视角,考察了土地股份企业的设立、运作、土地股份变动及注销状态,藉此探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制度的构造。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农地资源利用与配置不尽合理,尤其是农地流转与利益补偿机制缺乏的现状出发,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地制度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着重探讨了新形势下应如何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使用权,促进土地使用权商品化和农地资源的有效流转与合理配置,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国当前加强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对农村的人口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农村劳动力外流会使农村留守人1:7中老人、妇女和儿童的比重偏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失衡,严重影响农业产出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科技推广。因此,应从农村劳动力流动模式转变、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立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民农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地流转制度;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地流转机制,更重要的是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权益不受侵害,使土地流转起来,由资源转化为资本,以取得规模效应、集约效应和市场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地流转合法有序地进行,运用法学和社会学理论,分析了当前国内农地流转在思想观念、基本制度、运行机制和流转动力等方面所面临的多重障碍。分析表明:从宏观规制方面坚守农地流转的基本原则,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层面的利益协调,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安排好农地流转配套机制,这些都有利于进一步构建高效、规范的农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