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饮食文化的革新与生态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岳云 《探求》2003,(4):69-71
生态文化建设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从饮食文化革新的角度谈生态文化的构建,认为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暴殓天物是饮食文化的糟粕之最,嗜食野生动物对生态会造成破坏并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要革新饮食文化,改变嗜食野生动物的陋习,构建生态文化。  相似文献   

2.
企业家在当今应被看作一种稀缺的资源,对这种资源的保护全社会都有责任。至少别求全责备。在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人们称企业家为“国家英雄”。我们要理解他们,善待他们。尽管他们有时的言行举止确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企业家们争议最多的“吃”和“跑”,如果深入其间,就不难发觉,我们似乎有些“想当然”。先说——吃有一位经济学家曾感叹:中国企业家最辛苦的是那一张嘴。企业家的嘴,同任何人的嘴一样,首位功能都是吃。企业家的吃,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起初确实有人想进补些美味佳肴,满足吃欲,甚至满足其虚荣欲。但更多时候…  相似文献   

3.
十九、二十世纪长达200年的中国文化界,“文化比较热”、“中西比较潮“汹涌澎湃,后浪高前浪。大浪冲击,更新了国人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民族的理性思维趋于成熟,从攘夷——鄙夷——恐夷——师夷——制夷终于走到今天的“和平共处”。 文化的整体、宏观研究极大震撼了民族心灵;而文化的局部、微观比较更能启示个体的价值行为。孔子云:“食色,性也”;孟子亦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因此,笔者选择了人欲之一的“食”为比较目标。在北京读研的二年里,在北大、人大、北外、师大等校结识了一批外国留学生,我们庆贺生日、节日;我们去“麦当劳”、“肯得基”或普通中国餐馆;我们还天天同在学校食堂吃午餐。细心观察,留意比较,体会到外国学生的一些饮食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中国的“吃喝风”就象受了惊的野马,简直是在泛问,公欢吃喝规格也从几十元一桌,到几万、十几万元一桌;从吃山珍海味到开“黄金席”;从三日一小庄五日一大石到大枝三六九小餐天天有。我不明白这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进步呢?还是我们吃者的贫救在膨胀;是中国太富足了呢?还是一些败家子在劳作乐.我只知道中国还有八千万人生活在贫困期以下,还有名干多万中小学生因贫苦而失学。而流入“美食家”肚田里的都是国家的乳汁,纳税人的血汗.吃者是不用指一分钱的。正因为吃者不用掏自个腰包,所以我们在“美食家”中间看到了这样一个怪…  相似文献   

5.
60年代,提倡‘有啥吃啥',强人以一律。巴金先生写了一篇文章,说是应该‘吃啥有啥',结果招致讨伐。今日当不致如斯也。——这句话是已故历史学家、文汇报老报人唐振常在《乡味何在》一文中的结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百姓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再到现在甚至是不知吃啥,饮食文化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这食的问题,就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天大的事情。吃得好了,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和谐生活。一粒米里看世界,两根箸间话国情。从老百姓日益丰盛的菜篮子里,从普通家庭的餐桌上,我们得出答案:中国人民饮食内容乃至饮食文化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三十年,正所谓有滋有味的三十年。  相似文献   

6.
什么地方的人最能吃?答曰:上海人。飞鸽走兔.上海人说吃;淡羹稀粥,上海人说吃;琼浆玉液,上海人还说吃;就连吞云吐雾,上海人也说是吃。对水里、陆上、空中之物,上海人皆能“遍吃”之,上海人J瓦纳百川的灶神,由此也见一班。北方人眼里,吃、喝、吸绝对没渭分明,什么该“吃”,何时说“喝”,哪儿用“吸”,绝不允“吃”一统天下。上海人不管那么多,凡通过嘴进去都是“吃”。至于上海话的“吃批评”、“吃红灯”,足以令北方人瞠目结舌,有回莫群。上海话的“吃”神通广大,其实是对古人“吃”的保留。古汉语里,“吃”确能身兼…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的“九品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品文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大量史料说明,“九品文化”发端于远古夏禹时代.“九州”的划分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使“九”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班固以九品叙录古人,陈群立九品官人法,“九品模式”开始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影响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大.以“九”为最的“九品文化”。  相似文献   

8.
宾至·如归     
晓美 《今日辽宁》2006,(2):58-64
食民以食为天,那就让我们从吃谈起,到沈阳吃什么?一吃特色老边饺子:距今有17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名点”,是中国最负盛名的风味餐馆之一,有中国饺子属老边之誉。如果您是国外朋友就更应该去那儿,品一品中国的饺子,您会一连说出几个“好”字来。此外,新洪记、兴隆轩、大清花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刻原因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陈小丽 《社科纵横》2012,(7):125-127
在甘肃丰富多彩的地方饮食文化中,最受各族群众欢迎、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就是兰州牛肉面。对兰州牛肉面的研究需要超越技术和经营层面,站到文化层面的高度,通过深入探索兰州牛肉面饮食文化的挖掘、保护、弘扬问题,丰富和拓展兰州牛肉面文化,进而推动建设甘肃"文化大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老文化有一项重要的组成:饮食文化。饮食文化的存在,让人们得到了将纯粹的消费行为,顺畅转化为文化体验的可能。作为盘锦知名餐饮企业的福德汇,在饮食文化的锐意打造上别出心裁,招招式式中彰显着淳厚的地域底韵。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匹兹堡地区7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调查后发现,美国青少年出于兴趣和知识需求学习中国文化,他们普遍对中国文化持正面立场,表现出喜欢的态度.在美国青少年喜欢的文化内容中,相比于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他们对中国物质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文物古迹最感兴趣.因此孔子学院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优先传播中国的物质文化.在传播渠道上,汉语课和大众媒体是美国青少年接收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孔子学院不仅在运作和管理中需要借助大众媒体以扩大影响,同时还需要将大众媒体与汉语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孝文化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孝意识随着个体家庭的产生而产生,孝文化随着家庭养老的发展而发展。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人为,为人”的孝文化,始终与家庭养老相生相随,形成“我的大脑”与“我的身体”的“本原”关系。  相似文献   

14.
麦佶妍 《探求》2002,(Z1):74-75
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标志。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 ,推进城市化进程 ,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为此 ,我们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 ,来充分认识和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江泽民同志在出席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后 ,在广东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两个问题进行考察和调研时指出 :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15.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3,(6):119-124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统”的关键原则。从“内化原则”出发,高友工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情感生发机制做出的阐释,对于主体的认知结构的理解等为后人继承“抒情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健 《社科纵横》2009,24(11):72-73,84
鲁迅的小说《呐喊》和《彷徨》,是“五四”时期最具批判理性色彩的精神小说,这些小说揭示和批判了礼教吃人的罪恶,描绘出具有深邃象征意义的“鲁镇”文化环境和“未庄”文化环境,于深层次的民族心理结构中,发掘出封建专制统治下,愚顽的封建意识所造成的国民心理的痼疾,小说表现出强烈的思想启蒙和改良社会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民以食为天”,人不能不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千真万确的。陆文夫有一篇非常独特的小说,叫《美食家》。内中有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叫朱自冶。这位老先生以“吃”闻名,从上海吃到苏州,从旧中国吃到新中国,又从解放初吃到新时期,吃了大半个世纪,苏州的名菜佳肴都让他吃遍了,而今已经年逾古稀,不知近来身体状况如何。我想只要他还健在,恐怕还要这样一直吃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如果朱老先生仅仅为了饱腹而“一目三餐”地随便吃点,倒也算不得什么独特和稀奇。  相似文献   

18.
于晨辰  单韵鸣 《探求》2022,(4):111-120
饮食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来中国之后必须面对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ABC理论,从认知、认同、践行三方面,分析广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饮食文化适应情况,发现:(1)留学生在饮食践行方面采取“整合”的策略,适应得最好,对中国和广州饮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了解仍待深入,对中国饮食文化观念则更倾向于中立保守的态度;(2)分地区来看,美国和东欧留学生适应得最好,其次是越南,中东和泰国留学生适应情况最差;(3)饮食适应在跨文化适应各个方面中属于较容易适应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内部驱动力和广州饮食多样的外在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本文建构了内部驱动力和外在选择性对旅居者跨文化适应的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19.
“隐文化”和“直文化”发端于原始社会末期,是父系家族和部落联盟的一对产物。西周、春秋时代是“隐文化”的鼎盛期,与此同时,“直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两者在战国时发生冲突。在此后的封建时代两者逐渐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隐文化”的价值在于维护以父权为核心的宗法家族秩序;“直文化”的价值在于维护以王权为核心的集权式社会秩序,它们的观念表现分别是礼治和法治。两者殊途同归,共同为中国古代法律从野蛮走向文明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仁学”和“礼治”思想是其核心,曾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产活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也为我们研究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本源。一、孔子的“仁学”思想在现代公共关系中的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仅在《论语》中提及“仁者”,凡五十有八章,出现了105次之多,足见“仁”在孔子思想中所占地位的重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体现了修己爱人的自觉性。纵观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其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