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农业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几百年里,人类以神奇般的创造力与巨大的毁坏力,实现着自我膨胀式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己,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哲学意蕴上看,人的全面发展有三个相互联系和不可缺少的条件:一是人本身的主体性和人的主体意识,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内因条件;二是人自身生存和生活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即我们通常所指的外因条件;三是人们能将外部世界改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即人们改造了的、适合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简单的适合于自己以外的外部环境,而且要在改造外部环境中使自己的人生价值达到充分实现.因此,在一个新的外部世界或者环境来临的时候,这既包括着人自己对这个新世界新时代的贡献,也包括着这个新世界新时代对人自身的新的塑造.中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是邓小平同志率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造就新一代建设者和革命者、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徐徐而至,知识经济悄悄兴起.而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大学的功能、作用和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突显.为了适应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学也正以跨跃式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嬗变着自己、改造着自己.然而,毋庸讳言,目前,中国大学也存在着诸如大学精神、品牌意识等短缺现象,而这些短缺也正是中国大学寻找更大发展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是一种既能创造自己又能创造文化的多层次结构系统的存在。社会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据。人存在的各个层次系统是在社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形成的。人成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实现内在的觉醒、理想、追求 ,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使自己存在的生物性、历史性、社会性、自我性四个层次在整体上达到平衡、和谐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发展使人并不一定就得到了发展 ,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是一种矛盾关系。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转化、缓和、弱化、融合人与文化的矛盾关系从而使自己得到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可能与不可能的统一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自己的奋斗。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竞争激烈。激烈的社会竞争与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当代大学生们既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适应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成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一、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所谓心理承受力,是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干扰导致挫折时免于心理失常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挫折与逆境,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能控制自己的心理平衡,情绪反应小,消极影响弱,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发展、大反思时代.其时代意义的鲜明是不言而喻的,但笔者认为这场反思中同时也存在着很多误区.诸如"纠缠"马克思个别的只言片语;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作一般的考古学研究;普遍地存在着"两极式"思维;在形式上自觉不自觉地步西方马克思主义后尘;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学术"揉进马克思主义建立某种体系;等等.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存在的误区梳理、整合出一个新的反思路向,使哲学真正的成为时代精华的精华,从而在新的实践面前为诸多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指引路向.  相似文献   

7.
艺术形式的时代选择崔清明艺术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的最崇高、最完美、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艺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永远制约着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变革,使其适应时代的需求,具有新的生命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时是平缓的,有时是突进的。...  相似文献   

8.
论点集萃     
【艰难,然而必须的选择】任剑涛在《东方》(2003年第4期)发表文章《专业与公共:转型社会知识分子的志业抉择》指出,中国正处于转型社会的关键时期,传统社会的惯性状态与现代社会的新兴架构在相互撕咬、牵掣着人们的观念与行为。知识分子是时代的敏感者,也就是被时代撕咬和牵掣的前沿主体。在两端之间,即知识分子之作为现代社会的专业人士、与他们作为现代社会正义的干预者之间,知识分子为着平衡两种需求,便日益处于艰难的抉择状态之中。以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作为自己的傍身依托,还是在专业之外同时有志于关注社会公共问题,抑或专注于社会公…  相似文献   

9.
应用哲学《平衡论》纲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平衡论》是研究事物趋向自身平衡的应用理论 ,它适应时代所需 ,研究人、社会、自然的平衡规律 ,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以有助于人与社会的稳定发展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文聘 《社会科学》2023,(5):150-159
社会创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社会创业要面向多元对象,融合多元主体,解决多重问题,实现多重目标,因此平衡是观察社会创业的一个重要线索。以网络大病互助计划为代表的社会创业面临着内外主体、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运营方式和工具等方面的平衡问题,实践中遭遇了平衡的制度基础脆弱、资方和用户关系难以平衡、目标平衡很容易被打破、运行方式平衡难以掌控等困境,导致近些年来这类社会创业由兴转衰,陷入低迷期。社会创业在解决新发展阶段突出社会问题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通过完善内外制度、设置上限下限、加强监测控制和促进“超越行动”等方面的措施,实现社会创业过程的“整体性平衡”,使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社会的包容性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都是人的存在,也是人生存状态的体现.现代社会在转型,文化在变迁,然而人们却迫切地企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际,怎么能使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怎样存在着.社会文化之所以转型、变迁,是因社会、文化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平衡.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序-无序-有序的过程,社会文化转型、变迁是处在"无序"到新的更高的有序阶段.在转型、变迁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和谐吗?社会文化的转型、变迁,新的文化生态的构建,人类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生态时代,文化生态时代将是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生产力冲出民族国家的藩篱 ,逐步转化为全球一体化的生产力。它必然与既有的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管理体制发生矛盾。从市场与组织的关系看 ,它表现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与基本上以国内市场为活动领域的企业之间的平衡被日益以全球为活动范围的市场力量所打破。但是 ,任何时代的经济正常运行都是建立在与该时代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相适应的市场与组织关系的某种平衡基础上。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能否继续得以发展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 :既有平衡被打破之后 ,是否产生组织创新以形成全球范围市场与组织的新平衡。  相似文献   

13.
处于世纪之交,整个世界格局都在发生着大变动,大调整.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在全面调整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是历史的潮流,未来的方向.面对这巨大变革的社会,哲学该做些什么?哲学要发展,就要承担起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时代的使命.因此,对哲学的历史作哲学的反思,对哲学当下的处境作哲学的分析,对哲学面对的现实世界作哲学的了解,从而构建出有生命的当代哲学,这是时代的课题,也是当代哲学研究者的责任.这里的五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当代哲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希望更多有识之士能够理性地关注时代的发展,清醒地关心当代哲学命运,参与本专栏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学发展到宋代,有种迥乎以往的现象,散发出浓郁的“史学自觉”精神,融入了强烈的时代特质。且不说其著作之丰、成就之高,而仅就其体制创新及蕴涵的极切关注社会历史命运的强烈意识,亦足现历史学之生命力了。 处于两宋特殊时代的历史家们,涌动着一个伟大的抱负,那就是,要通过研究历史来干预政治、关注国家的命运,从而使历史学解决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进而完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和  相似文献   

15.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手工技艺在时代更迭中呈现出兴盛至衰落再至复兴的波浪式起伏发展态势,其纪录影像书写也随之经历了萌芽、发展及繁荣阶段。影像书写主要依托人类学、影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并遵循各学科阐述逻辑展开,彰显着时代的塑造性,使不同时期二者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定的非同步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尤其是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官方与民间的积极互动使手工技艺影像书写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将会在时代脉络中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6.
董波 《江淮论坛》2008,2(3):127-131
中国回族在历史上形成了东西部差异,这是由中国文明的发展格局和中西文明的交流格局决定的.回族形成的时代,中国文明重心东进,在文明格局的变动中,回族起到了促进和平衡的作用,并形成东西部差异.同时,中西文明的碰撞使中西文明交界区归于中国领土,为西部回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他们强化了自己的特色,这更凸显了回族的东西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信息化对当代国际政治秩序的建构具有多重影响。信息化进程的不平衡发展塑造了单极格局,失衡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又凸显了全球国际政治秩序构筑的单极主导性,并使地区政治秩序的重构也受到单极辐射的制约。单极主导型国际政治秩序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化时代高科技知识的霸权效应和秩序效应显露。然而,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产生的全球政治秩序萌芽、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和多元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存在,也在成为单极主导型国际政治秩序的掣肘力量,当代国际政治秩序在单极性、多元性、民主性的矛盾、妥协、斗争与平衡中初具雏形。  相似文献   

18.
当今,在以电子革命、信息膨胀为主要特征的时代里,大众传播媒介面临着空前繁荣的景象。它以自己独特的功能,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传播时代的信息,沟通着不同民族之间跨文化的渠道。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媒介的普及,使人们在斗室之中即可借助荧屏与社会进行交流。一部优秀作品,常常能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反之,一部不良的影视、录像或书刊等,则会侵蚀青少年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的发展是沿着两条线索:一是在理论层次上,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派等流派;二是在实践层次上,儒学被武士、町人等一般的社会阶层所接受。后者是理解江户时代日本儒学发展的关键。江户时代,儒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与国学和洋学的冲突和矛盾,德川幕府在学习、吸收儒学的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性的启发,利用儒学巩固自己的统治,再利用洋学中新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使儒学和洋学在冲突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王夫之经济思想的根源及其总特点王夫之(1619一1692)字而农,别号船山先生,祖箱江苏高邮,出生于湖南衡阳一个中等地主阶级家庭。王夫之是中国早期的伟大启蒙思想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和思想发展均处于急剧变动的时代,正如当时一些思想家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天崩地解”、“已居于不得不变之势”的时代,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一个“坐集千古之制,折中其间”,“推故而别致其新”的时代。这是中国封建经济开始解体的时代。明代中叶以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它的末期,至明末清初,江南市民经济业已形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大,使日益腐化的地主阶级无限制地兼并土地和提高剥削率成为可能,原有的农村封建经济日趋破产。特别是嘉靖以来,社会经济一度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情况。伴随农村经济的破产,城市工商业却有所发展。原始商业资本积累的增长,手工业中封建依附关系的削弱,破产农民流入城市,都提供了使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