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苗族社会传统的礼治色彩逐步弱化而现代法治思想渗入愈渐加强.文章以民族学田野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记述了小茅坡营苗族村落社会治理结构从礼治到法治的变迁历程,认为在民族村落发展中,对传统礼治和现代法治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村落社会治理结构,促进民族社区的发展与稳定.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逐步被新型高效的现代社会生产方式所替代。与此同时,人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在传统工业社会所激发的人的批判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被现代社会的稳固发展所抑制,逐渐朝单向度思维化发展,人的张扬个性则被看作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对立面,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阻碍。马尔库塞基于现代社会的异化现实,认为单向度发展的人与社会是对人之本性的背离,是对自由的摒弃。马尔库塞提出,在语言以及思维两个领域中,要破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陷阱,识破资本主义社会新形式的思想控制,重新激发人的辩证思维能力与认知判断,恢复人与社会的双向度发展,推进更加自由、开放的世界早日到来。尽管马尔库塞这一理论主张具有一定的乌托邦特征,但却是现代社会人类走向自由解放之路的助推器,具有重大的理论思考价值,为躲避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陷阱提供了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3.
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是一所现代人文学术科研机构。该所同人以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为职志,对中国西南区域社会展开调查和研究,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实践,先后出版(或发表)数十种论著,在中国现代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社会调查并不陌生。翻开各种报刊杂志,就会不时地看到“关于某某问题的调查报告”、“对什么现象的调查分析”的文章。但是,究竟什么是社会调查?它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一般认识活动又有什么不同?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常常感到难以回答,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对于社会调查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鉴于这种状况,本文主要从分类的角度,对各种具体的社会调查进行梳理,归纳一些类型,总结这些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帮助人们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调查方法,便于今后的社会调查研究。一、传统社会调查和现代…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是依赖媒介而存在的社会,信息的流动尤其是大众文化使人们不断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利川市栏堰村的田野调查,从话语转换的角度分析了现代传媒对村民的影响,认为现代传媒在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的合法性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与应用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在现代社会发展建设中,历史文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特别是作为地区历史文化研究尤其如此,是提升地区文化层次和体现民众思想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日益成为考量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内涵指数,因为它所蕴涵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理念代表了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黑龙江省西部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其独自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与其它地区的历史文化相联系。民族传统文化、古代辽金文化、抗战文化、流人文化、闯关东文化、现代工业文化等构成了该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主体。文章以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三地为例,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保护及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个人际和谐的社会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我国历代思想家持久探索的主题。现代新儒家立足本土资源,在广泛汲取我国传统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的人际和谐思想。尽管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愿望是善意的,但其在传统与现代的拿捏中仍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荀子的社会正义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的正义理论是其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荀子社会正义的思想起源、社会正义的理想构建、社会正义的实现途径、荀子社会正义的现代意义等方面,探讨苟子的社会正义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古为今用,实现正义。  相似文献   

9.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农村调查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寻乌调查》集中体现了他所倡导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重要思想,是我党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由于《寻乌调查》所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农村社会,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丰富资料,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客家社会与文化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构成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因素综合交错,形成了现代社会因素的立体网络系统,其中,科技与教育是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力量;科技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色。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在立体互动关系中确立一种合理、有效的思维模式,表现在教育领域,便是要确立开放的教育思维模式;它是由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的开放性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现代社会的开放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农村合作社组织打破了传统高利贷一统乡村的局面,促使乡村社会传统借贷关系向近代转型;合作社组织的日常运作推进了传统农事生产的变迁,给传统的乡村农业生产注入了现代化因子;在加强乡村与外界的联系等方面,农村合作社组织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对农村传统社会的近现代转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人际关系随经济制度的变迁而改变。中国传统人际关系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表现为一种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等级依附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促进了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相互关心、共同进步的新型人际关系。市场经济改变了中国人际关系结构,传统的乡土社会、身份社会逐渐转向现代市民社会、契约社会。同时市场经济也导致了竞争加剧、贫富差距增大、交往的功利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给人际交往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与二元人格结构--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元人格结构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当前的中国社会是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转型社会,因此,当前中国社会人格结构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二元人格结构.仅从观念层面看,当前中国社会的二元人格结构表现为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随着社会转型的推进,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将从对立走向整合.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和工程师对科学技术的伦理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的发展对传统的伦理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现代社会中伦理责任的含义进行讨论,阐述科学技术与伦理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科学价值的非中立性,并指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外,还应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负有一定的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对传统社会士人政治精神的研究既有助于认识历史,也有助于反思现实。苏轼是中国传统社会士人的一个典型,因而可以成为解析士人政治精神的一个窗口。在政治精神方面,苏轼独特又充满矛盾。他徘徊于道与王、仕与隐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追求独立的倾向,但本质上并未超越当时社会和士人群体的藩篱。以此为观照,则凸显了在现代条件下重构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完成政治精神的现代转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涂尔干的现代性社会:主体建构与社会团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涂尔干着眼于工业社会中的失范状态,希望为法国的社会团结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从现代性社会的失范问题入手,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整合问题,由此探讨社会(或结构)和个体(或行动者)的相互关系应该如何,才能既实现其社会学概念化,又使其中的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根据地强调这一问题,并以此为目标试图建构一种社会与个人的新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印度其他宗教的根本区别所在,佛教独创的核心理念就在缘起论。依缘起论观察社会,就形成了佛教独特的众缘和合社会观。当然,这一社会观中也渗透着佛教“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终极指向,正因无常,即社会总的来说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无我,社会的各组成部分都不能执于自我,各因缘才能协调、互助、达致和合,相对的社会稳定向上才能保持。由于构成现代社会的因缘有变,因此相对于传统社会,其和合的内容、方式与相互关系都在调整改变之中。文章从现代社会家庭、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的和合,现代僧团与佛教信众的和合,法律与政治秩序的和谐三方面作比较,简要论述了其与传统社会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民事审限制度的建构应当以保护权利、追求效率和制约权力为基本价值。健全我国的民事审限制度必须重视我国社会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大背景、时下社会公众对司法权力的信任状况和现阶段我国法官素质等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
通过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的关系研究,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础;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点及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政治文化的特点及变革趋势;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推动政治文明建设的若干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