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小说的禅学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作家中,与宗教有过或多或少联系的,并不止废名一人,比如苏曼殊、许地山、萧乾、冰心等。但就与宗教关系之密切与真诚持久而言,恐怕要推废名。许地山接触研究过多种宗教思想,既写过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小说《命命鸟》,也有染着基督教色彩的《缀网劳蛛》和《商人妇》。但正如茅盾所提出的:他小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与他同时的作家最不同的一点是他对宗教的兴趣,他的诗文充满了空灵、宁静、超脱的气氛,他的小说多为富于教谕的近乎传奇的故事。就文学创作的宗教情感而言,许地山有一种基督式的“爱”的情感,这从他的散文《落花生》,小说《春桃》、《缀网劳蛛》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许地山本人的宗教意识,最强烈地体现为宗教救世主义,他在《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的演讲中表明了他这种思想,他的中篇小说《玉官》体现了这种思想。爱的哲学与救世主义引发许地山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但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是现代文坛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独特、想象丰富,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而这一风格的形成离不开许地山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摄入。一方面,基督教"博爱""牺牲"等精神融入了许地山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圣经》文学也从叙事模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启发了许地山的艺术表现;同时,为推动基督教与现世人生的融合,许地山亦对于基督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许地山是被许多人误读的一位现代作家。其基本原因一是思维模式的僵化 ;二是许多人忽略了许地山小说文本中鲜明的宗教文化意识。宗教的慧眼 ,灵性交给了许地山打量现实人生的独到眼光 ,使他开辟出一片新奇的人生天地 ,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本文试图追踪许地山独特的生命意识 ,呈现他艺术世界中的美妙灵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对宗教经典十分熟悉的学者型作家,许地山在他的小说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宗教意象,他的作品中艺术与宗教可说是互相缠绕、互相融合、密不可分.他既不用爱与美的理想来解释人生,也不用苦闷和悲哀来总结人生,而是以宗教思想为核心来探讨人生,并借作品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无论是他的人生态度还是他的作品,都体现了佛教、道教以及基督教三者融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解放者》与《东野先生》是许地山后期的小说。它们的独特性在于,戏剧性的情节、拥有独特精神世界的人物以及浓厚的宗教色彩使得小说具有神秘的气息。同时,许地山又将关注的视点落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人物、题材、主题之上,关注并观照小人物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许地山的小说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一种总括性、充满诗意性的创作。而小说传奇的底色下,是许地山写实的追求,也是他沉静、执著人生追求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由于他的宗教意识与宗教观念,形成了他不同于任何作家的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表现在他的小说中,同时也反映在他的散文创作中空灵玄奥,透过佛光审视社会,解剖人生.正是这独具个性的散文奠定了他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死的向往与生的坚定——论许地山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在他的创作中不自觉地宣泄着一种对死亡的赞颂乃至向往情绪 ,这来自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素养和对人生苦难性质的深刻体察。但许地山并没有走向虚无的厌世泥潭中去 ,相反 ,对死亡必然性的充分体察却帮助他建立起面对人生苦难的非凡勇气 ,使他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个性 ,并由此造就了许地山那独特的处世作风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许地山的思想抑或是他的创作,都表现出宗教的深刻影响,这一点为现代文学研究界所共识。许地山既是一个宗教徒,又是颇负盛名的比较宗教研究专家,他写下了大量的宗教研究论文,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实践他的宗教理想与主张,表现出一种对新的宗教精神的追求。1923年许地山曾作过一次十分精采的宗教演讲,首先指出“宗教的本体,是人生普遍的需要”,接着分析了“中国现在缺乏的宗教精神”,而“我们今日所需的宗教必要合于中国现在生活的需要”,最后慨叹“宗教既是社会多年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许地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其独特性不在于艺术性,而根本来自于其非同寻常的宗教关怀.许地山的宗教关怀特性在于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宗教态度,并将这种宗教思想意识处处渗透于其文学创作中,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融会于浓郁的人间关怀之中.散文是最容易表现作者真实感情和心灵世界的文体.因此,通过解读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可见许地山的宗教关怀是融合了儒佛道的精神因素,又不拘束于传统精神,而以基督教为精神皈依.具体则是:以佛教的"生本不乐"作为审视人生基本视点和感情基调,融道家的顺应自然作为处世之道,但最后的精神皈依却是基督教的博爱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的散文,以宗教真义为灵魂,抒发情感,探索真理,一方面大胆地讴歌死亡,否定人生;另一方面又赞美生活,向往幸福。这种矛盾,实际上是许地山身上佛教思想和人道主义的对立在文学中的反映,表现了五四时期文学青年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惘,苦闷与傍徨,反映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深感理想不能实现时的焦灼痛苦的心境。许地山从小受宗教家风的熏染,后来的家境日渐困顿,个人生活的颠沛流离,使他一开始就站在弱者的角度谛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因此,他的作品渗透着深沉的宗教情感,氤氲着一脉仙气,显得空灵精致,意蕴幽深。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的早期小说因其浓郁的传奇色彩和异域情调而相对远离了当时的主流文学,但他能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宗教哲学层面,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关注人生终极意义,因而具有了超越性。同时他的小说因其人物形象塑造又显现出悲剧性与意志力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向善向美是他的人格建构,也是他小说创作的不懈的艺术追求。这些共同构成了许地山早期小说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3.
人的复杂与矛盾是永远探索不尽的。许地山精神领域里的诸多矛盾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他的宗教理想于严酷现实中的失落。面对世事维艰、人生苦味,许地山难以承受,只得在现实之外寻找一片精神家园,以寄托他的宗教理想,拯救失重的心灵,结果仍不免失落与迷惘。这种痛苦的体验在作品中多有表露。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许地山的成长历程及他生活的特定时代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走在尘世的两极——《空山灵雨》的佛教精神与人间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是一个文化“混血儿”。传统佛教的出世精神使他悲叹“生本不乐”,中国人的世俗情怀则使他执着现世人生,所以佛教思想与世俗情怀的矛盾,成为贯穿其《空山灵雨》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15.
读过《缀网劳蛛》和《空山灵雨》等集子的人,都不难看出许地山早年确实沉酣于宗教的梦幻之中。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后来的创作又向人们传来了这样的信息:许地山在一度彷徨之后到底从宗教的帷幕后走了出来,去谛视苦难的现实世界。作为他三十年代的力作之一的《春桃》,多少流露了他徘徊于宗教净土与世俗烟火之间的迷惘困惑的心理意绪。《春桃》主要描写一个以拣拾破烂纸谋生的妇女与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个名叫春桃的妇女在新婚伊始就遇上兵荒。结婚第二天,丈夫李茂就被“胡子”拉走,她只好外出逃难。随人流到京后,曾一度受雇做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打破传统的历史阐释框架,从“为人生”的文学观念、为人生的方法、为人生创作的独特表达方式三方面,剖析佛教文化给许地山早期的创作,开拓出了一片怎样与众不同的美学新天地,它为人们正确理解文学与宗教间的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印度、东南亚等为背景,这不仅赋予了它们神秘奇特的异域情韵,更体现了作家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也与他向往彼岸世界的宗教情怀达成了惊人的"同构"关系,使得许地山的艺术天赋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的燕大校园里,人们经常看到一位年青的怪人。只见他披着长长的散发,蓄着黑黑的山羊胡子,戴着亡妻遗下的翠玉戒指,每日总穿着个件下缘下边的灰布大褂,练写怪模怪样的梵文,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许真人”。这位许真人就是日后在可国新文学史号独放异彩的小家作家许地山。许地山以其神会宇宙本体的宗教睿智,体察现实人生的神奇悟性,博大深厚的情感能量拥抱人生,熔化生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是中国现代宗教研究大家,由他编纂的《佛藏子目引得》是汉文《佛藏》的第一部索引,填补了国内佛学界的一项空白,为后来佛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称得上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佛藏索引.  相似文献   

20.
《玉官》是许地山后期创作的重要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许地山表达了他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独特思考,主张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他看来,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要废掉中国传统文化,乃是要成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美好之处惠泽普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