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好文章就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才显得有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尊重学生,培养个性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的理念,也是指导作文教学实践的新观点。下面,我就结合作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化习作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提出了以下具体目标:(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二)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是自己独有而别人没有的感受,是最有创新意识的感受。(三)在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因此.作文要有创新意识。如何给作文注入鲜活的生命力,怎样打开写作的新巧之门呢?下面就我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3.
作文中的造假现象是相当严重的。鲜有真实感受的表达.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没有真实情感的宣泄,作文只能造假。因此,强调真“事”的叙写,真“心”的投入.真“理”的表达,对于改变作文现状,就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4.
《语文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此,要改变过去作文教学“满堂灌输式”的传统,让学生尽可能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写出他们亲历感受的作文,就是所谓的“探究作文”。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作文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上。我记得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就是作文要讲究“真实”,因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编造的作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习作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要从“真实”起步,教师要牢固树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文章就是好文章”的观点,着力指导学生做真实的人,写真实的人,叙真实的事,抒真实的情,落实既教“作文”又教“做人”的神圣任务。  相似文献   

6.
一、《作文心理素质教育》的结构内容概述《作文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部旨在着力培养学生作文心理素质的书。这种旨趣金教授在“序”中已交代清楚:在素质教育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基础;在作文创造性素质教育中,提高作文心理素质是基础。只有从作文心理“解困”入手,使同学们喜爱作文,乐于创造,全面提高感受、情感、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素质,才能以积极心理面对作文,从而使灵感飞越,文思泉涌,作文能力的提高才不只是口号和愿望。否则,让学生怀着“怕”、“厌”和“受苦”的消极心理作文,能够写得好吗?全书按照学生作文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  相似文献   

7.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说的是“做人”与“作文”的关系。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作文意境。作文实则反映做人之本,其中过程,是塑造学生健康个性品质的流动程序。因此,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体现个性,做到人文合一。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学会了自改作文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这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二者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学生的作文要让学生自己改,因此我们新“课标”下的作文批改,应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误区一:虚情假意 几乎所有的中考作文都要求“要表达真情实感”,可真情实感从何处来呢?新课标的写作目标中指出真情实感来自“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在作文实践中,许多学生为求“新”,不是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是“借用”曾令自己感动的材料凭空想象,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写出了既感动不了自己、也感动不了读者的充满了虚情假意的作文。 学生在考前都经过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的训练,而相当一部分阅读材料是文质兼美的佳作。这些写“亲情”写“爱心”、赞美人性美的文章,倾注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写得感情真挚,催人…  相似文献   

10.
教师采用学生作文教师批改的传统方法,尽管付出了大量艰辛的劳动,学生们的作文水平仍不能提高多少。《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就是作文课程教学目标。本文就其中的“修改作文”和“互相评改作文”作了简要的分析。每次作文活动都真正让学生有所收获,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探索的作文课改之路。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具体操作起来过于简单化的并不少见。许多教师急于求成,“速成”意识较浓,希望学生多出作文,快出作文,出好作文,导致学生以《作文选》中的题材为依据,这篇搬过来,那篇套进去,“无感而发”。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力,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12.
感受生活是写作的基石,是学生从生活中摄取信息,积累材料,积蓄情感,诱发写作的灵感,获得写作契机的重要途径。巴金说过:“我在生活中的感受使我成为作家。”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就应该从感受生活中重视学生感受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作文中的造假现象是相当严重的。鲜有真实感受的表达,缺少真实思想的支撑,没有真实情感的宣泄,作文只能造假。因此,强调真“事”的叙写,真“心”的投入,真“理”的表达,对于改变作文现状,就显得尤其必要。一、真事——绿色的生命底色许多同学都认为生活单调,没有事情可写,因此他们要么编造,要么借用作文选上的材料,拾人牙慧,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表明作文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题材,作文一旦引入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就会叙写顺畅,情感饱满,内容充实鲜活。  相似文献   

15.
对于作文.有很多同学可能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作文写得不错,文从字顺,中心也明确,可总得不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评价,为什么呢?原因恐怕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想就作文中应注意的“两美”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6.
提起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很多教师都会眉头紧皱。的确,稍稍一读学生的习作,谁都难免会有此感受:写活动,必有野炊;写事情,必有让座位、扶盲人;写人物,眼睛、鼻子、声音,男女老少都是一个模样。过去的一篇《小木船》,曾“克隆”出多少的“文具盒”“纸飞机”“四驱车”……“作文难”不仅“难”住了学生,更“难”倒了辅导的教师们。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应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我校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尝试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的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地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地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活水”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囚笼”,奔向那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9.
初一学生作文能力差参不齐,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困难,许多语文教师可能都有所感受。能力强的同学,其写记叙文的能力甚至超过大纲对初中生的要求,而能力差的,却连小学三年级的水平也达不到,相差六个年级。这样,如果采用同一标准进行作文训练,势必产生“吃不饱”或“吃不下”两种结果,致使部分学生对作文失去兴趣,也造成老师作文批改中的困难。  相似文献   

20.
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痛,作文教学的效率不高,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地写纪实作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呢?笔者在小学高段作文教学中对“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理念作了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