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八办”是创建桂林文化城的领导者沈奕巨1938年10月武汉弃守,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与国民党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同车南撤时,达成在桂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的口头协议。11月中旬原武汉“八办”部分工作人员到达桂林,租赁桂北路138号成立桂林八路军办...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张学良知父被炸后”,“是乘船秘由旅顺上陆,坐满铁线汽车在惊恐中到达奉天的”①。其实,张学良是从京奉铁路返沈的。虽然京奉铁路当时局势异常紧张,但年仅二十八岁的张学良毫无畏惧。经过严密的部署,毅然从京奉铁路秘密返沈。《北洋军阀史话》记载:“他化妆成一个伙夫,搭乘火车由北京赴沈阳,经过南满路检查站时,步行绕过,再换乘汽车直驶沈阳径入帅府”②。《国闻周报》里说:“惟此君于十七日过滦州时,犹无所闻,可见其行动之秘密”③。张学良将军秘密返沈情况,据当年亲自护送张学良的卫队营营长崔成义著《张学良奔丧见  相似文献   

3.
王澹傅惜华先生《明代杂剧全目》页一三二云:“王澹,字澹翁,别署澹居士。”余不详。按清沈复灿《山阴道上集》(稿本)云:“王澹,号雪渔,会稽人。”王澹,号雪渔,前所未闻。《山阴道中集》录有“弔沈  相似文献   

4.
武伯纶先生在《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长安到敦煌的丝绸之路》一节中描述丝绸之路东段长安到敦煌间的丝路走向时说:“由这里(指汉唐咸阳——引者注)出发,可以有两条干线进入河西走廊,到达敦煌。  相似文献   

5.
一、《夏汉字典》的编撰1972年元月.周总理视察中国历史博物馆,见到西夏文文献时问道:“现在懂西夏文的有几人?”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回答:“仅有一、二老人了。”总理当即指示:“一定要培养人学这种文字,绝不能让它失传。”根据总理指示,王局长接见宁夏文化代表团时指出:“你们宁夏是西夏的故地,一定要指定专人研究西夏文字和历史。”当得知无人愿教时,王说:“北京罗福颐先生在湖北干校.你们派人来,我们可以把他调回教你们。”之后,宁夏文教局对发掘西夏陵墓、研究西夏文史,作出了全面部署.拟派我赴京师事罗福颐先生,专…  相似文献   

6.
拒唐和讨沈(一)当我们在广西将陆荣廷残部解决时,混乱的北方政局,也起了新的变化。民国十三年直奉战后,曹、吴势力在华北瓦解。一向主张联张制吴的孙中山先生也于民国十三年十一月北上入京。行前曾有电约我和黄绍竑赴广州一行。同时并明令将“定桂讨贼联军总指挥部”取消,改组为“广西全省绥靖督办公署”。委我为督办,黄绍竑为会办,下辖两军,第一军军长由我自兼,第二军军  相似文献   

7.
《文汇报》2005年1月29日第七版特大字标题(《学术“抢滩”不可取》)下的编者按语与沈国威先生一文拜读之后,笔者对学术批评的规范问题颇有感触,现提出来就教于编者、作者与读者。该报在第五版天头“文汇周末特刊”的“导读”上列目:“从冯天瑜新著《新语探源》,看‘学术抢滩’的危害”,醒目的正副标题(副标题为:《惊读冯天瑜新著〈新语探源〉》)与按语,都在提示读者注意:冯天瑜先生在学术规范上出了大问题。编者按说,沈文“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目前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术课题上的争夺。许多高校为此组织力量大干快上,搞大题目,出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学术史上,罗庸先生可以说是“身后寂寞”的(其学生郑临川语)。尽管如此,罗庸先生作为一个著名的古典文学大家和教育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几经艰难进入云南,不仅一直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培育出大量优秀学生,而且还在联大北归后毅然留在昆明联大留下的师范学院,为云南的教育事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翻译的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中谈到随笔的特点时曾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到暖炉旁的安乐椅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谈,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ay。”徐北文先生最近出版的《海岱小品》中的大部分篇章,就属...  相似文献   

10.
历史研究的新视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研讨会补记罗志田最近见到沈松平先生关于“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综述(《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感觉其在对会议的立意方面,似尚言有未尽。记得当时许多与会者在讨论中...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全国高校《古代汉语》统编教材(以下简称教材)里,对于《论语》“侍坐”篇(第一分册第三单元文选部分)中“撰”字的解释,值得商椎。孔子的弟子子路、曾晳(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坐时,孔子让他们“各言尔志”。继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发言之后,曾晳在孔子点到他的名字(点,尔何如?)时,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上旬在昆明市举行了第二次全国《回族简史》座谈会(简称“昆明会议”)。现将该会的学术交流情况综述如下: 一、“昆明会议”是“银川会议”的发展,它把回族史的研究和编写工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昆明会议比起于一九八三年十月在银川举行的第一次《回族简史》座谈会(简称“银川会议”)来,其会议规模大,与会的  相似文献   

13.
外国学者的“中国学”——读《国际汉学著作提要》□赖功欧江西教育出版社最近推出了李学勤先生主编,葛兆光、程钢为副主编的《国际汉学著作提要》一书。这正是我多年来希求见到的那一类书。大约搞研究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当你“身在此山中”而苦苦不得要领时,一本信息量...  相似文献   

14.
我在《沈佺期“考功受赇”考辨》一文中对“配流岭表”事稍加涉及(见《学术论坛》1983年第3期),现就此一问题再作专门考证。武后神龙元年(705)正月癸卯(二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乙巳(二十四日),太后传位于皇太子。丙午(二十五日),中宗即位(据《新唐书·则天皇后纪》)。以前依附二张的诸朝士皆被窜逐。据旧书《张行成传》附张易之、张昌宗传,其时坐贬者,有“房融、崔神庆、崔融、李峤、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等……凡数十人”(沈氏《初达驩州》诗谓十八人)。查房融流高州(见《通鉴》),崔神庆流钦州,皆在神龙元年二月。沈之长流驩州,疑亦在其时。时诸被  相似文献   

15.
余冠英先生在他所著“谈西洲曲”(見“汉魏六朝诗论叢”)一文中,根据“中报”文史副刊發表的游国恩先生和叶玉华先生討论“西洲曲”的文章,采取了折衷的意見。游先生认为“西洲曲”从开头到“海水搖空綠”句都是一个男子的口气,寫他正在憶着“梅”(可能是女子的名或姓),而想到西洲(她的住处,在江南)去的时候,恰巧他的情人寄了一枝梅花到江北(男子的住处)来,因而憶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飾、生活和情绪。末尾四句改作女子的口气,自道她的心事,希望“向南的风”将她的夢吹到西洲去。叶玉华先生的意见完全不同,他认为全詩都是女子的口吻,她憶的情郎居西洲,而西洲即在江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新文学史和爱国民主运动史上,朱自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朱自清和闻一多虽然个性风格相差很大,“一多宏大,佩弦精细。一多开阔,佩弦谨严。一多近乎狂,佩弦近乎狷。”(冯友兰先生语,见《冯友兰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6页)但他们之间确实有着密切关系及许多相同之处同为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同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及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同为由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的著名学者,同为爱国民主运动的参与者,并且,在闻一多先生殉难后,又是由朱自清先生担负起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的重任,两年后,朱自清先生也由于辛劳贫病而去世。相同的道路,相似的经历,相同的事业,相似的人格,折射出一个时代里追求民主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和心路历程。这里,仅就抗战时期朱自清在西南联大的工作、生活情况作一展示和介绍。朱自清先生,字佩弦,189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20年中毕业于北京大学。1925年应聘为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1932年后任系主任。在20世纪20年代,作为当时著名的诗人利作家,朱自清创作了许多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如《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作为清华大学教授,朱自清随校南迁,在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结束,三校迁往昆明介组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师生也随之辗转赴滇。朱自清与冯友兰、汤用彤、陈岱孙等清华同事一起,先由长沙到桂林,再由桂林经南宁出镇南关到越南河内,由河内乘滇越铁路火车入滇,于3月14日到达昆明。迁滇之初,由于昆明校舍不足,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暂设于滇南蒙自,租借蒙自海关、法国领事署和法国医院旧址为两学院校舍。朱自清被聘为联大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和教授。1938年4月4日,朱自清由昆明赴蒙自。6月4日,朱自清夫人陈竹隐经过艰难奔波,带着孩子由北平来到蒙自。联大文学院在蒙自的办学时间仅为一个学期(1938年5月至8月),虽然时间很短,但师生们却在蒙自度过了一生中一段新鲜而愉快的时光。在1939年初所写的《蒙自杂记》一文中,朱自清以怀念而愉快的笔调写下自己在蒙自生活期间的见闻和感受。在文章的开头,朱自清写下了这样的话语“我在蒙自住过了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在文中,朱自青记下了蒙自城的民风民俗,记下了抗战初期边城民众的抗战热情,记下了南湖风景,记下了狂欢的火把节……联大文学院迁回昆明后,朱自清继续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9年,因健康原因辞去系主任之职。在联大,朱自清开设“国文”、“宋诗”、“文辞研究”等课,对教学极为认真负责。一次,朱门清身患痢疾,可他仍坚持为学生批改作业。夫人劝他休息,他说“我答应明天发给学生的。”就这样,朱自清在书桌边放上马桶,为学生改了一整夜的作文,自己也拉了三十多次。天亮吋,朱自清脸色蜡黄,眼窝凹陷,人都变了相,仍然坚持去为学生上课。几年后,朱自清在重病时提出这件事时说“我的身体不行了,悔不该那次拉痢疾还熬夜,使身体太亏了。”“文辞研究”是选修课,只有两名学生选修,朱自清仍一丝不苟地认真讲授。朱自清批改学生的作文都是字字斟酌。一次他给一个学生的文章改了一个字,过后他又把那个学生找来说“还是用你原来那个字吧!我想还是原来那个字好。”(陈竹隐《追忆朱自清》,载《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在教学之余,朱自清勤奋地研究和写作,撰写了《经典常淡》、《诗言志辨》、《新诗杂话》等著作。  相似文献   

17.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18.
锦衣玉食非为福———元末明初江南传奇豪富沈万三稗海寻踪祁子青(江南游报社杭州310012)在浏览明、清两朝文人笔乘野史时,偶然瞥见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沈万三。于是勾起了记忆中童年时听家乡父老口述的一个传奇故事:苏州有个种田人叫沈万三。一天他拾回一只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词人秦观向来被推为婉约派杰出的代表。他的《满庭芳》(山抹微云)词,则是他的著名代表作,前人论词、选词莫不涉及此篇;然而论点互异,迄无定见。近年沈祖棻先生认为这首词写“在将要离开此时所在地汴京的时候”,词中“蓬莱”是指秦观曾在东京供职的“秘阁”,“‘蓬莱旧事’,即指在东京的一段生活而言”。此一观点可能受到前人影响。清代陈廷焯说:“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恋恋故国,不胜热中。”沈先生只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阐述了这一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则把“蓬莱”释为“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并说:“这里指作者过去寻欢作乐的地方。”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在引述《艺苑雌黄》几句话后,说:“会稽虽旧有蓬莱阁,在龙山下,本篇是否确指其地未可定。”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教育功能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钊先生早在1919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馆长)时就明确指出:“使管理图书的都有图书馆教育的知识。……这是关系到中国图书馆前途的事情,也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前途的事情。”国际图联(IFLA)在1975年里昂大会上则把图书馆功能界定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