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录有一"呾剌健国",国内学者常误将其比定为今昆都士以东之塔卢坎(■)。本文通过穆斯林史料和西方学者研究结果,结合中文历史文献,考证呾剌健当为呼罗珊之塔里寒,其地应为今阿富汗法利亚布省之恰恰克图(Chachaktu)废墟。1221年,成吉思汗蒙古大军在此围攻七个月后将其城堡摧毁,呼罗珊之塔里寒逐渐失去了其要镇地位,14世纪后的文献中已鲜少提及,以致逐渐在历史中消失。本文根据《阿拉伯舆地丛书》(BGA)等穆斯林史料,指出在阿拉伯文献中,呼罗珊塔里寒和吐火罗斯坦塔里寒存在不同的原型,从而厘清长期困扰学界的"两个塔里寒"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塔里赤墓碑看《元史》的舛误任崇岳《元史·塔里赤传》共378字,讹、脱、倒、衍严重,柯劭心文《新元史·塔里赤传》未作考辨,照抄《元史》,因袭致误;屠敬山《蒙兀儿史记》对《元史》虽有增删讠是正,但亦有讹误。顷得《塔里赤神道碑》一方,可补苴旧传之阙漏,可...  相似文献   

3.
正弗朗索瓦·多西(Fran觭ois Dossee)的《吉尔·德勒兹与菲利克斯·瓜塔里:交错层叠的人生》(Gilles DeleuzeFelix Guattari:Intersecting Liv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10,Trans.by Deborah Glassman)一书,以"一书两传"的形式,记录了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和菲利克斯·瓜塔里(Felix Guattari)两人密切联系的生活、工作和思想。该书研究了一对不可分割的思想家和朋友非凡、统一的人生叙事,这两个人永远改变了批判理论和精神分析学这些领  相似文献   

4.
《穆天子传》与古代新疆历史地理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地理著作。关于《穆传》的研究,已有不少论著,但对于该书所涉及的地名和地域范围的阐释,存在着极大的悬殊。对于《穆传》涉及的地域范围,或过于夸大,或过于偏小。前一种情况如丁谦和顾实等,认为《穆传》中的“奏(chong)山”为帕米尔高原,认为“穆天子”所到达的最西面的“西王母之邦”在帕米尔高原以西很远。丁谦认为“西王母之邦”在亚述帝国①;而顾实则认为“西王母之邦”为伊朗德黑兰西北面高加索山脉的厄尔布鲁斯峰,认为《穆传》中的“瑶池”在德黑兰之南,认为“穆…  相似文献   

5.
陈诚《与安南辨明丘温地界书》笺释杨富学在明代中外关系史上,陈诚(1365~1458年)是位颇具影响且极为关键的人物。永乐年间,他曾先后三次出使西域,足迹远至哈烈(今阿富汗西北部之赫拉特)、撒马儿罕(今哈萨克斯坦撒马儿罕)等十余国,极大地促进了明朝与这...  相似文献   

6.
《元史》列传的编纂和史源问题是元史研究的基础课题。已往研究多关注《元史》列传取材于元人碑文,尚未探讨这种做法本身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元史·哈剌哈孙传》的分析,可以发现与前代修史方法不同,《元史》有的列传直接取材于碑文,这是明初修纂《元史》的政治需要。取材碑文却未及甄别,使列传带有对传主歌功颂德、讳言真相的痕迹,不能真实地记录传纪人物的活动,并多有漏载讹误,使《元史》列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史料汇编。今人在利用《元史》列传时要具体分析,同时把补正《元史》列传的错误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去做。  相似文献   

7.
“胡城”考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这是唐末诗人杜荀鹤写的题为《再经胡城县》的一首诗,诗句通俗,其意并不难解,但诗题中之“胡城”是否就在今安徽阜阳附近,是值得探索一下的。一胡城其地,近年出版的《唐诗选注》、《历代诗歌选》、《唐宋诗选讲》、《唐诗一百首》等等都注为:故城(或旧址、旧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之胡城旧址,为西周胡国所在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中的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地图上,其地均作胡。秦在其地置汝阴县。《汉书·地理志》:“女(即:汝)阴,故胡国。都尉治。莽曰汝坟。”《后汉书·郡国志》:“汝阴本胡国。”梁刘昭注补《后汉书》,注作“杜预曰县西北有胡城。”这大概是注家注胡城在今安徽省阜阳县西北的根据吧!  相似文献   

8.
《涉江》"邸余车兮方林."王逸《章句》云:"方林,地名."历代楚辞研究者均承王说,唯明人王夫之提出异议,谓方林是"方丘树林"(《通释》).不过释"方"为"方丘"似无明证.按:《广雅·释诂》:"方,大也."《国语·晋语》:"今晋国之方".注:"方,大也."又,"方"有"长"义,当为楚地方言.例如楚人称"长城"为"方城",郦道元《水经注·沅水注》  相似文献   

9.
《左传》“夏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夏汭地望的几种不同注解春秋时期的"夏汭",两见于《左传》.昭公四年记有吴伐楚时"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昭公五年记有楚伐吴时"?射以繁阳之师会于夏汭".西晋杜预注:"夏汭,汉水曲入江,今夏口也."古汉水(沔水)下游又称夏水,故春秋以至汉、晋,汉水之口称为夏口,此即《汉书·地理志》所记之汉水东流"南入于江"之处,约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最东端的碪家矶至黄陂县南的沙口之间.不在今入江处.  相似文献   

10.
"垝垣"一词出现在《诗·卫风·氓》的第二章,传统大型语文工具书均将之释为"被毁坏的墙".学界对此虽已有质疑,但论述均不详备.通过从文学史、古文字字形及古文献之考证,我们认为,"垝"表"高峻"义,"垣"与表"高墙"义的"墉"常并用,且位置可互换.  相似文献   

11.
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刊载了祝鹏同志的《唐勤州考》。我认为,该文所引资料,有两条是错误的。 一、《唐勤州考》第十三条:《阳春县志》附图有一水题名勤州水,从阳春县西北的狼狂山经地名湾口圩,再东南流到合水圩入漠阳江。”这一资料来源于道光元年修成的《阳春县志》(陆志)和道光二年修成的《广东通志》(阮文达修)。阮通志有阳春县图,绘着漠阳江上源之一发源于云浮山  相似文献   

12.
先秦湘水神祇故事有两个体系:一是源自沅湘的民间体系。这一体系认为湘水有男神(湘君)、女神(湘夫人),他们是一对配偶神,最初与帝舜、二妃无关,后来接受帝舜南巡不返、二妃溺湘成神故事的影响,湘水女神(湘夫人)的角色置换成了二妃,但帝舜是否成为湘水男神,长期处于模糊的状态。二是官方(学者)体系。这一体系坚守"二妃总称湘君"的说法,认为二妃虽然溺湘成神,但只是单身神,不认为帝舜是湘水男神,也不认为原始的湘水男神是二妃的配偶神。屈原、秦博士、司马迁、刘向、郑玄诸家都属于这一体系。作为先秦楚国儒学传播的重要人物,屈原创作的《九歌》中只有《湘君》,没有《湘夫人》,目的是以官方学者的立场维护帝舜、二妃作为圣主贤后的正面形象。但是由于受民间湘水配偶神传说的影响,从刘向结集《楚辞》到王逸作《楚辞章句》的百余年间,古本《湘君》被分割成今本《湘君》《湘夫人》,而且篇次也被颠倒了。王逸有昧于此,以"配偶神说"解释"二《湘》",难免进退失据。经由民俗资料、出土文献佐证,古本《湘君》是屈原以祀者的视角抒发对湘君(二妃)的爱恋之情。它虽然是娱神之作,却符合《离骚》"求女"的所有标准,体现了屈原作品"求女"意涵的一贯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吊昊天"语出《诗经·小雅·节南山》,历来对此句诗中"不吊"的解释有所不同。毛传曰:"吊,至。"郑玄笺曰:"至,犹善也。"此后,有沿袭毛郑之说者,如王引之《经义述闻》等;亦有作"悯恤"之解者,如朱熹《诗集传》等。今之注者多从朱熹之说。本文认为"不吊昊天"作"昊天不善"之解于理颇通。理由有四:首先,《节南山》时昊天已经成为可批判的对象。幽厉时期"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  相似文献   

14.
《宋书》《南史》《新唐书》《元史》都有对冷兵器"砲"的记载,早在三国时期在军事中就有运用。"炮"的出现是唐以后的事,从砲到炮,是炮的一部发展史。关于"剑器"的考议,观《宋史》乐志和《宋元戏曲考》,均认为"剑器"实为曲名而非舞蹈。  相似文献   

15.
"迪"字是《尚书》(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中的常用字,今本《尚书》中凡45见,其用法颇为复杂.由于字书对"迪"字释义比较含混(如《说文》"迪,道也"之训),故占人往往随文训释,如孔传释"迪",或释为天道的"道",或增字释为"蹈道",甚或释为言道的"道",因此疑义甚多.清王引之经梳理后提出新说,认为"迪"字有可释为语词之"用"、发语词及句中语助者.[1]王氏见解有其独到处,但亦有疏失,本文即针对部分尚存疑义的"迪"字,结合出土文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林锋 《东岳论丛》2011,32(4):54-60
在以往苏联与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中,《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被定性为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长期以来,由于上述"不成熟论"的影响,这两部著作及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哲学价值被严重低估,其深刻内涵远未得到充分发掘和透彻研究。事实上,《问题》、《导言》不仅不是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著作",而且是他一生中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基本著作、主要著作之一。它们是马克思本人探索人类解放问题的思想历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代表了他早期人类解放研究的最高成就,具有重大哲学价值和强烈的启发意义。本文依据马克思这两部著作的文本,对其人类解放理论的基本思想做了重新开掘和阐释,并对前苏联和我国学界中长期以来流行的所谓"《问题》、《导言》不成熟论"进行了质疑和驳斥。  相似文献   

17.
《魏书》、《晋书》中多次出现的木根山与东木根山两个地名,涉及铁弗匈奴和拓跋鲜卑的早期活动。一般认为,东木根山一名源于河套中的木根山。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推断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的桌子山即为拓跋代魏之际的木根山。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印玺文字"■"即"■"字,我们认为"■"即甲骨文"△"B体"■"字之讹变。如是,我们认为甲骨文字形"△",当释作"觅","觅"是指追捕动物时用的专字。饶宗颐(1959)认为"■"当释作"■",从字形隶定而言,饶说是对的,但其训读字义是错的。我们认为,"■"古音在明母支部,"觅"古音在明母锡部,"■""觅"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韵部支锡对转,古音可通。"■"即"觅"字。《诗经·殷武》"■入其阻"当读作"觅入其阻",才是正解。  相似文献   

19.
两个版本的《蟋蟀》,主题思想都归结于"康乐毋荒"。"康乐毋荒"之思想,就其哲学意义而言,不仅与清华简《耆夜》周公另外两首诗一致,而且也正是《周礼·大司乐》乐德之教的精神之所在。但具体言之,二者旨趣亦有明显差异,其差异在于:"康乐毋荒"之诫,今本始与归皆在"职思"之事,事具体而急迫;而简本归趣则在"终以康"之理,理抽象而思远。简本《蟋蟀》比《唐风·蟋蟀》更为原始,以乐教语说形态附着于《耆夜》,后随《耆夜》等书类文献,于楚昭王时由晋入楚。《唐风·蟋蟀》之原本乃某位黎国大夫为刺末代黎侯,变化接近简本的早期乐歌《蟋蟀》而成,黎灭国之后,流播于晋,后收入《唐风·蟋蟀》。《毛诗序》所传《蟋蟀》"刺晋禧公俭不中礼"之说当源于子夏与魏文侯说《诗》。  相似文献   

20.
《楚辞·九歌》各篇的次序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对于这个排列次序,除《东皇太一》与《礼魂》,外,中间九篇,历来学者多疑之。闻一多《楚辞校补》谓今本《东君》、《云中君》“部居悬绝,无义可寻,其为错简,殆无可疑。余谓古本《东君》次在《云中君》前,《史记·封禅书》、《汉书·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