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张得盼 《西域研究》2023,(2):165-168
<正>《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为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中华文明传播史研究丛刊”甲编第一种,由荣新江先生担任主编,以汉唐之间丝绸之路上中国文化的西传为主题,在同题国际学术工作坊研讨会发表论文的基础上,经过筛选、修订,汇辑成书。众所周知,学者以往研究中外关系史时,往往重视外来文明流入中国的情况。然而,对中华文明外传的研究相对较少。《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正是研究中华文明外传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学术丛刊乙编"之一种,荣新江、党宝海主编的《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2019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为2016年11月召开的"马可·波罗与10—14世纪的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分三个主题,共收录中英文论文24篇。"马可·波罗研究"主题是对《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文本及其所反映历史问题的研究:如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如何通过元代外国人名的译写特点在汉文史籍中寻找马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10月15~18日,由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中国新疆师范大学主办,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孔子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中国李白研究会共同承办的"李白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尔吉斯国立民族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近50位国外汉学研究者与中方学者围绕着"李白"与"丝绸之路"的主题,在文学、历史、考古等多领域展开了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4.
去年曾来我国访问的西德汉学家傅吾康教授(Wolf-gang Franke)是德国现代中国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先对中国历史进行马克思主义评论的汉学家。几十年来,他写了上百种有关中国的著作,为增进德国人民对我国的了解,做出了贡献。傅吾康继承其父福兰阁(Otto Franke)的学术传统,专攻明史,成为国际汉学界的明史权威。所著《明代史籍汇考》旁征博引,是各国汉学家研究明代史的重要参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1月6~7日,在旅顺博物馆建馆百年之际,"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旅顺博物馆隆重召开。该会议由旅顺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日本龙谷大学联合主办,有中、日、韩三国学者共五十余人参加。研讨会上,围绕"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这一主题,学者们纷纷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文献研究新进展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文献,是上世纪西域出土文献最后一宗重要文物,此前有过阶段性整  相似文献   

6.
董铁柱 《文史哲》2011,(4):48-54
近年来,不少西方汉学家把"儒"翻译成"Ru",代替了传统的"Confucian"。这一术语使用的变化体现了汉学家们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变化。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抛弃了传统的哲学视角,转而从历史的角度对上古儒家思想进行分析之后,儒家哲学内部的差异性成为当前汉学家们研究的焦点。尽管西方学者们在"Ru"的内涵和定义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歧,但是对于儒家内部多样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潮流。而这一翻译术语的变化在改变了汉学家们研究视角的同时,也陷入了"孔子思想不可知论"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海外儒学研究带来了交流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2004年11月被教育部确立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中心现有三个研究方向美学基本理论研究方向,致力于在传统美学和现代美学的贯通、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的融合、美学和其他诸相邻学科的渗透基础上,试图建立一套具有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以促进当今中国的美学研究。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研究方向,发挥北京大学作为中国美学研究重要基地的传统研究特色,力求在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方向,主要是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以期在现代人文精神的建设上发挥独特的作用。美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从1921年开始,在蔡元培先生的提议下,北京大学就设置了美学课,蔡元培亲自主讲。这是他在北大主讲的唯一一门课程,也是全国最先开设的美学课程。由此,北京大学便形成了重视美学与美育的传统。著名美学家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先后在此传授他们的美学理论,他们培养的学生不少后来成为中国美学学科研究和教学的骨干力量。蔡元培、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等前辈学者的美学著作。成为中国20世纪宝贵的美学遗产。1960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美学教研室。1981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美学博士点。2002年,北京大学美学学科点进入教育部的国家重点学科行列。2004年,依托北京大学美学学科成立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被确立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8.
日本汉学家在中国古典诗歌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也为中国学界提供了独特的"他者"视角,从日本学者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特点中,可以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本文选取清水茂的《释"白日"》作为代表性论文,分析日本汉学家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时的独特视角、惯用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特点,以期为国内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17日至19日,“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亚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会同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联合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和德、荷、美、日、韩等国的近百位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这是中国环境史学者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大型学术聚会。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5篇,与会学者围绕环境史的定义与理论方法、全球视野下的环境史研究、环境变迁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诸要素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0.
学术信息     
《学术界》2007,(2)
本刊讯2006年12月20日~2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美国康奈尔大学冷战史项目和美国威尔逊中心国际冷战史研究项目共同主办的“冷战转型:1960年~1980年代的中国与变化中的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的40余位学者分别就越南战争、中美缓和、改革开放的中国与全球冷战的转折点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指出,冷战的结束实际上是在1980年代~1990年代初。但是冷战的结束过程同中国从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所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紧密相关。在冷战的最后20年间,亚非拉已经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8月23日至25日,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协办的"《文史哲》青年学者工作坊暨第十二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联谊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美国等地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位青年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的发表和评议,并共同就中国中古史研究的成就、趋势和瓶颈等话题展开讨论。此次工作坊得到了校内外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澎湃新闻等媒体的全程关注。  相似文献   

12.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是由北京大学与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共建的实体性学术机构,其主要人员由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与古委会秘书处人员经过整合后重组而成,并于1999年12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准,成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的前身,其历史可上溯至1959年,当时为了使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后继有人,在国家委托及老一辈学者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古典文献专业。“文革”之后,为抓好全国高校的古籍整理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经教育部批准,于1983年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2月23日至24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和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九十周年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  相似文献   

14.
徐国琦 《文史哲》2012,(5):5-15
国际史是一种全新的史学方法,其特点是跨学科、踏国别,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国际史研究方法既可以运用于国别史如中国史、美国史或世界史的研究,也可以用于微观研究。以国际史方法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华工、竞技体育这三个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但又长期被忽视或误解的题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与"一战"的互动,标志着中国人真正意义上寻求国际化及新的国家认同的开始;"一战"期间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的开端;中国近代体育的"奥林匹克之梦",同几代中国人利用西方体育来改善中国的命运、重塑国家认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努力密不可分。在目前中国国力全面提高之际,如何提高中国学术研究水平特别是历史研究水平,是中国学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由北京大学、杭州大学联名主办的“中国宋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已于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杭州市柳莺宾馆召开。 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三十六年来在祖国大陆上举行的第一次宋史国际会议,也是中国断代史中第一次召开这样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 参加这次会议的中外学者共67名,其中教授和相当于教授学街的24名,副教授23名。这些学者中,有我大陆学者39名,香港地区学者3名,美国学者8名,联邦德国学者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0月,恰逢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社会主义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印度、匈牙利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和大陆的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中外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等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4,(6)
在西方学术界,早期研究赋学的多是欧洲的学者,包括奥地利、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学者。他们早在19世纪中期便开始研究了,其研究多是从翻译着手。欧洲学者最感兴趣的是《楚辞》,一般认为这是屈原创作的诗歌。奥地利学者费之迈是最早将中国的赋翻译成德文的学者。此后翻译中国辞赋的欧洲学者有法国的汉学家德理文侯爵、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等。翟理斯的《中国文学作品选珍》选译的诗文从最早的文学作品到清代的作品,收录了许多辞赋。20世纪初年,有多位欧洲学者开始专注于中国辞赋的研究,其中较知名的有卫利、叶乃度、赞克等。在美国学者中,较早研究辞赋的是卫德明和海陶玮教授,目前的领军人物是康达维教授。  相似文献   

18.
朱卫平 《船山学刊》2015,(6):110-112
<正>2015年9月16日至19日,国际哲学学院2015年大会暨"人的维度"国际哲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23名外籍院士和40余名国内重点大学的哲学教授出席此次哲学高端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主持,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北京大学对国内外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国际哲学学院(IIP,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亚洲学会年会是世界上研究亚洲历史文化的最大规模的学术会议。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也是年会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亚洲年会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的成果。首先对1996年到2012年的16次年会中涉及中国基督教史的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归纳了这一研究的各类数据。然后,分别在"处境化"、"本土化"及"当代化"三个视域中,考察了这些研究对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基督教历史以及1949年后中国基督教得到的新认识。最后总结了年会的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所具有的研究视角多元、资料来源多样性以及跨学科方法等特点,并认为年会的中国基督教研究成果摆脱"就中国论中国"的模式,而在全球视域中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方法对中国学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宪明 《河北学刊》2004,24(4):134-143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虽然受美国"新文学"诸大师的影响不小,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美国汉学家马士的影响.此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近代史的分析框架和某些重要论断上,但不是简单地承袭,而是结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实际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在档案文献的使用等方面补正了马士的缺陷,为此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