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以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的首次发掘而得名。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255±140年,时代和马厂中晚期相当。距今四千年左右,晚期相当于夏代或早商。属于青铜时代文化。该铜镜出土于海南州贵南县尕马台墓地25号墓,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角与角之间饰以斜线纹,因镜钮已损,另在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作为系绳穿挂之用。经鉴定其铜和锡的比例是1:0.096,属青铜质。学术界一般  相似文献   

2.
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向周围地区快速扩张并引发文化交流.二里头夏文化立足中原,其传播态势是先向晋南、次之向关中地区播散,同时也向江汉地区拓展.中原早商文化首先挺进及山西南部、陕西中西部、河北的中南部,之后开始大规模地向南(湖北及湖南北部)、东南方(海岱地区、淮河中下游地区)扩张,商文化因此成为主体文化并向周边形成强劲辐射.中原周文化传播态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周早期,对他族文化的吸收功能大于其输出功能;西周中晚期,中原周文化出现强烈的对外扩散态势,各地周文化表现出明确的统一性.先秦中原文化的传播动因可归纳为战争及民族融合、对矿产资源的攫取、封藩建卫、异族姻亲、经济贸易等数端.  相似文献   

3.
王文轩 《殷都学刊》2012,33(4):31-33
汶泗流域作为中原商文化向海岱地区东进的前沿,自早商时期到商末都一直在延续.中商时期商文化在该地区繁荣之后,晚商早段却突然出现退却,直至乙辛时期商王朝才重新对汶泗流域恢复了实质性的控制.本文试结合晚商早段商王朝对外的政策,探讨这一时期商文化从这一地区退却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绿松石是早期中原文化的重要象征物之一,新疆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带,研究新疆早期绿松石文物,可为探究我国早期边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本文系统梳理新疆早期绿松石器的出土情况,发现新疆地区绿松石器从开始出现到衰落,和中原相比其出现时间晚、数量少,在分布上整体呈现出沿着天山山脉分布的特征,反映出自东向西传播的现象,与新疆史前时期彩陶文化的兴衰关系密切;从器形上,绿松石器从形式单一的管状珠到镶嵌制品多样化,其制作工艺提高;初步推测新疆绿松石制品的兴起主要是中原文化与技术传播和影响的结果。结合近年来新疆绿松石采矿遗址考古发现,基本否定新疆早期绿松石来源的“西来说”。  相似文献   

5.
中原商周文化向长江流域的扩张,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通过不同的模式进行的,其影响程度及结果也不相同。中原商文化在二里岗时期曾大规模向长江流域扩张,直接促成了长江流域商代青铜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殷墟时期,中原的青铜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由于商王朝疆域的内缩及对周边控制力量的减弱,促使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迅速发展,并使区域性文化中心得以形成。此时,南方青铜文化明显承袭二里岗时期所形成的一些传统,同时又接受了以安阳殷墟为中心的中原晚商文化的新因素。长江流域各支青铜文化在中原商王朝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不仅进行着物质文化的融合与统一,而且还是思想观念上的融合与统一,为西周集中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到了西周中期,中原地区的强势文化已波及到大江南北,长江流域已成为西周王朝政治文化统辖的直属地区。随着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江流域有的部族已开始采用中原商周的礼仪制度作为社会的整合手段,以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的正常运转。长江流域在商周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既体现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古代社会主要通过地方与中央的行政隶属关系被纳入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中。  相似文献   

6.
新疆出土铜镜反映了早期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中原文化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事实,也充分反映我国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更反映了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传播及与其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与一体性相结合的特征。新疆出土铜镜是阐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物资料,证实了古代新疆同中原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实物见证,尤其是大量出土的中原汉式镜,为考证古代新疆的社会风俗、经济发展与审美文化提供了物证,延伸了中原地区与古代新疆交往的时间轴线。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研究、弘扬好新疆出土文物的深刻内涵、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与美学风格,诠释新疆历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增强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曹斌 《东岳论丛》2022,(11):106-112+191-193
西周国家在军事力量保证下的分封授民和血缘宗法制基础下的礼制文化建设,实现了西周国家的政治一统。军事、文化的双重权力建制在晚商、西周早期和中晚期三个阶段的各自作用和相互作用,保证了国家对外时能够强劲回击、在内部动荡时能实现平稳过渡,并在文化和政治上创建了新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新疆东部地区出土早期铜器的初步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新疆东部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的冶金技术分析研究表明,锡青铜的普遍使用是该地区青铜时代冶金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而砷铜的早期出现和使用,肯定了新疆东部与甘肃西部地区的密切联系,为探讨甘青地区与欧亚草原地带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
封面图片绿地狩猎纹缂织带1996年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汉晋时期。长59、宽22厘米。为裙边饰带,缂织图案为带翼动物及持弓骑士。色彩搭配和谐艳丽,动物及人物造型图案化又具有写实风格,人物面部突出了硕大前突的鼻子,发型、服饰特点鲜明。封底图片立羊柄铜镜2003年新疆特克斯县叶什克列克墓葬出土。镜面直径10·6、厚0·2、通长17·5厘米。背部有一小纽。柄端站立一圆雕北山羊,粗大的双角向后弯曲的弧线优美而富有力度,双耳直立,短尾下垂,体态健硕,造型流畅简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是早期游牧民族对他们生活中熟悉的动物形象的艺术提炼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
何志虎 《人文杂志》2002,(5):110-115
本文以确凿史料证明 ,“中国”在西周时已具有国家名称性质 ,并借助于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逻辑推理证明“中国”称谓起于夏代。还分析春秋战国时“中国”一词的多种意义都是“中国”在西周时取得的国名意义的继续和变化 ,从而揭示出先秦时“中国”词义的变化轨迹 :从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一词产生 ,经过“城邑”、“京师” ,至复发展为国名 ;夏、商、周皆称“中国” ;春秋时“中国”初指东周 ,后指“攘夷联盟” ,由此派生出“礼乐文化”和“中原”的意义 ,至春秋末演变为时人的“统一理想” ;战国时人确认“中国”为“九州” ,为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1.
巫风观念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巫风观念源于太阳崇拜考1·巫:矩测日景为了说明巫的性质,我们先从十字形日纹谈起.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崇拜的遗物.其中,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中,则有十字形太阳纹.在商周青铜器里,也有祭拜十字形日纹的图案.直到汉代,这种十字形日纹仍见于日晷和铜镜之中;有些铜镜还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等铭文.学者们推论,这些十字形日纹是先民们对太阳及其光芒的概括和简化.(见图)  相似文献   

12.
新塔拉遗址,位于焉耆盆地东部,这里水道纵横,土地肥沃,是南疆著名的绿洲之一。它地处中西文化交流之要冲,很早就有人类居住,黄文弼先生在《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报导,那里有古墓葬和古遗址。1979年4月新疆考古研究所在这里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为探索塔里木盆地北缘远古文化面貌的十分重要的材料。墓葬除陶器和石器外有少量的铜器出土。经碳14测定结果表明,其绝对年代在距今3500年左右。它晚于罗布淖尔孔雀河早期墓葬,而早干阿拉沟和查布河沟早期墓葬时代。吕恩国执笔的《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8年第6期)指出,新塔拉出土的通体饰以压印纹和刻印纹的黑褐陶在新疆属首次发现,与阿拉沟和查布河沟以及正在进行发掘的察吾乎陶器均有所不同,新塔拉陶器未见回信。所出石器与天山南部的阿克塔拉、哈拉墩所出石器的形制比较接近。这批材料对研究古代焉耆地区居民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3.
李学勤 《殷都学刊》2008,29(3):13-14
方[戈丮]乳各鼎属西周早期后段器,系器主为妻作器。铭文中“方”是地名,“[戈丮]”是爵或职名,“各”是人名。“[戈丮]”作为爵或职名,在晚商青铜器铭文屡见,而藏于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商代晚期玉戈刻铭等均表明讯的地位很高。殷墟出土的跽坐执戈者以及西周较晚的铭文,也反映出称[戈丮]者可能是执戈拱卫之臣。  相似文献   

14.
在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中"和"原"都是作为单音节词出现的."中原"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中原",意为原野之中.后来,"中原"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成为一个区域地理概念和历史文化概念,其内在意义也因此而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释“莫敖”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论著均以为楚国官制与中原各国相比,颇有差异,其中特别是“莫敖”和“令尹”二职,是楚国所独有的职官。实际上,楚官与中原各国基本一致,个别具有特殊名称,究其渊源所自,仍属夏、商、周二个体系;“莫敖”和“令尹”的由来,当可说明这一问题。周原甲骨上的“楚子来告”,充分反映西周初年周楚之间的密切关系,楚国官制直接受到西周王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商纣王及西周文王的年代是史学界争鸣不决的老问题。就武王克商的具体年月日,已出现近30家不同的结论,而克商年月日只能是一个。西周始年尚无头绪,帝辛及文王年代更何从谈起?所以谈帝辛年代,必以克商年月做基础,否则,所谈无根,无从取信于人。 张汝舟先生1964年撰《西周考年》,考定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这是对学术界一个很大的贡献。笔者近年清理西周一代铭有历日的铜器百多件,进一步证实克商之年在公元  相似文献   

17.
辽西区族群的迁移和转徙带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其是促进了史前时期的辽西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红山文化时期的辽西区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中心区域之一,而这一优势基本上终止于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代时期的辽西区与商、西周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辽西区成为东北民族南下和燕文化北上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8.
沤鲁抹考     
一九七九年,吉林省汪清县罗子沟公社(镇)古城内,出土一面背铸忍冬牡丹、周绕连珠纹饰之铜镜。边款铭“沤鲁抹官”四个汉字,尾附“直”记官府签押。近年,许多金代城址中,出土镌刻有金源官署、职衔、姓氏或治所之铜镜,常见附此“直”记官押,故断镜为金代遗物无疑。《金史·百官志》载明  相似文献   

19.
张新斌 《殷都学刊》2009,30(3):54-60
中原大商文化具有悠久的传统与深厚的积淀,中原不仅有着商圣群体,也有良好的经商环境与著名的商业都会.商丘是中国商业的起源地,深入挖掘中原大商文化资源,打造商丘商祖品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考古学上的先周期和西周初期这两个陶器群所代表的年代,在武王克商前后是交错 重叠的。徐良高说武王克商后丰镐地区商文化因素突增不符合实际。因此,把97SCMT1西周初 期地层叠压先周期灰坑的地层关系称为“商—周考古界标”是不科学的。碳十四测年方面的专 家,听信“商—周考古界标”的错误主张而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可信度受到影响。夏商周断代 工程把由此获得的克商年代范围作为推定武王克商年的出发点,是很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