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自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所著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第一卷中,首次将汉代长安至中亚地区的交通路线与以丝绸为代表的东西方贸易品联系起来以后,~((1))"丝绸之路"的概念逐渐为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丰富和扩大。~((2))在此情况下,丝绸之路于是又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而建诸上的百余年中外多学科丝路研究则涵盖欧亚大陆上的几乎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涉及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人类文明成就,产生了难  相似文献   

2.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前东西方确实已有交通,有人称之为史前丝绸之路,事实上,此乃玉石之路或青铜之路。文章扼要论述丝绸之路上金与玉文化及其互动关系,真正阐明丝绸之路的由来和意义,加深我们对人类迁徙和东西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认识。青铜之路将欧洲和东亚纳入了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体系,丝绸之路又加强了东亚与西亚、欧洲的联系。只有将丝绸之路与青铜之路、玉石之路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和欧亚大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和平友好之路,更是文明互动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南海、印度洋沿岸国家及非洲、欧洲诸国物质和精神文明双向交流的通道。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中,无论地处东方的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还是位于西方的埃及人、希腊人、波斯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均对这一海上交通的开辟、诸水域网络的连接与拓展做出了贡献。与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时间晚,但其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持续时间则更为恒久。通过这条航道,古代东西方国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促进了其肌体的新陈代谢和营卫调和;同时沿线国家通过海上交通干道所系连的分支网络,交流往来,取长补短,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就此意义来讲,"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亚、非、欧各国走出封闭,打破孤立,开启门户,放眼世界的助推剂。  相似文献   

4.
<正>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各国,有一条横贯亚洲的交通大道,我国大量的丝绸便由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往中亚细亚以至欧洲各国。十九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大学校长分李·希霍芬先后七次来中国旅行,他第一次把这条大道叫做“丝绸之路”。时隔不久,另一位德国学者写了本专著,书名就叫《丝绸之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名字便不胫而走,成了这条中西交通路线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从德国地理学家冯·李希霍芬(1833 ̄1905 年)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中亚与中国进行丝绸贸易的商道称为“丝绸之路”开始,这条历史上著名的国际商业道路就吸引了不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关注,并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学问,即“丝路学”。这门学问至今方兴未艾。由国风所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出版的《丝路春秋》一书,是研究丝路学新成果中的一种。该书洋洋30 余万言,在广泛借鉴、吸收前人和今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用更为丰富的史料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对丝绸之路的形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都进行了更为全面系统而又严谨深入的…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是不同国家、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它把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如埃及、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中国以及美洲联结在一起,对世界各国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自从19世纪普鲁士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ndinand Von Richehofen)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以来,各国学者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列入国际文化年发展规划,有组织地进行海、陆丝绸之路考察与研究,各国专家学者,以及各国政府、民间团体,都致力于保护、研究、利用海…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一条陆路通道。在漫长的历史中,它一直发挥着东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南亚、伊朗、阿拉伯,直至欧洲都保持着联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这既增进了友谊,又加强了科技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略论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的几点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代以降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内容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灵州路的兴起是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的显著变化,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位于鄂尔多斯台地边缘的夏州和宥州在维系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秦州路也并未因吐蕃的进逼而完全失效。在贸易主体方面的突出表现则是回鹘商人在陆上丝绸之路上“异军突起”,使得五代以降的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了一个“回鹘时代”。  相似文献   

10.
段渝 《天府新论》2016,(1):封二-封三
先秦时代,成都平原古蜀文明高度发展,逐步演进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高地,进一步通过西南夷地区(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向西开辟并发展了与缅甸、印度、中亚和西亚的交通线路和经济贸易关系,一直延伸到欧洲地中海地区,向南开辟并发展了与东南亚大陆的交通线路和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并将古蜀文明传播到南中国海。这几条国际交通线和贸易通道,学术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 南方丝绸之路纵贯欧亚,是古代欧亚大陆途程最长、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交通大动脉之一。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对外贸易线路,是中国与西方交流史上最早的陆路交通。经由南方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最早让西方了解中国,也最早让中国了解西方,丝绸、蜀布、邛竹杖等产品畅销海外,让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丝绸之路”的要冲,曾是东、西方文化的汇萃之地,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曾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新疆各族人民在历史上通过吸收和借鉴东、西方文化,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古代西域文化,留下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料。解放后,新疆的考古工作者长期进行了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收集到大量的出土文物,其中有很多各类雕塑艺术品,这里介绍的仅是其中的几件。从这些雕塑中不难看出,它们是受到中原、印度、希腊等地文化艺术的影响并形成了西域文化艺术的特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新疆的古代雕塑品较为完整的为数不多,数量上远不及龙门、云岗、莫高窟  相似文献   

12.
古丝绸之路横跨大西北,联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广大地区,历来是中国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今,在西部开发的大格局中,“重开丝绸之路”问题势必再度受到关注。研讨重开丝绸之路对青海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冲要,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汇萃。生活在吐鲁番大地上的古代民族,曾经为欧亚大陆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过重要贡献,创造了辉煌而有特色的古代文明。但是,对这个在古代西域文明史上闪烁绚丽光彩的历史文明,却一直没有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性著述。最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吐鲁番的古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14.
<正>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不仅对促进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作为中国人民同中亚、西亚以及欧、非地区各国人民商业联系和友好往来的交通要津,载誉于世界文明史册。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政  相似文献   

15.
中、日、西语汇互动与近代新术语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内容提要 术语是近代科学兴起、学科分野明晰的产物,中国近代新术语的形成,是中。日、西语汇互动的结果。明末清初以降,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西学派士人合作,用汉字译介了一批西方术语;清末民初,出现留学日本及广译东书高潮,又将日译西方术语传输到中国。而日本明治时代用汉字翻译西方术语,主要有两法:一是借用中国古典旧词,二是运用汉字造词法创制汉字新词。这两类新术语大量入华,对中国现代语汇系统发生重大影响,成为中日两国与西洋文化互动的不朽铭记。  相似文献   

16.
正两千年前,东起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香料曾络绎于途。往事越千年,斗转星移,沙起沙落,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古老的丝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巨大活  相似文献   

17.
清朝同治末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到四川旅行考察,并满怀兴奋地向人们诉说,井盐“最重要的产地为自流井”,这一带地方“是四川省人口最稠密、最繁荣的地区”。若干年后,美国人哈特沿着李希霍芬的足迹,考察了自流井。哈特在“这座异乎寻常的丘陵城镇”,“看到这里显示出其它城镇见不到的富裕和商业繁荣景象”,感慨万端,撰写了《自流井考察记》,并殷情地“奉劝到成都去旅行的人们,从主要公路绕道去参观这些不可思议的古迹,在全世界我们能再找到一个年代这样久远和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吗!——这是发生在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的事情。自流井这座城镇一开始便给世界带去了几分神密的色彩。 过了半个多世纪,文学家王余杞在长篇小说《自流井》的序中介绍这座城市时写道:“地方真不大,约莫不过五百方里。而且是满天烟尘,匝地喧声,空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的"散文"术语"所指"是支离与分散的,不同研究者的视阈中其内涵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所谓"散文",只是"骈散之散"的语体概念,隶属于"大文章"范畴;而文学性的文体"散文"概念,则是"五四"之后,伴随西方文学理论的引进而被引入中国的;接受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学者,在对中国古代书面语言进行梳理时,并未还原到古代书面语言的历史场域,而是对西方文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挪用"与"横移",造成"大散文"全面覆盖"大文章"的格局。古今"散文"术语"所指"亟待厘清。  相似文献   

19.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东西方学术文化的碰撞、对话与互鉴中,中国学者带着汉语异质文化的他者眼光,把"hermeneu-tics"这个术语引介到现代汉语学术界⑨,中国学者开始把"怎样对文本诉诸理解"置于西方诠释学的语境下.  相似文献   

20.
受益于伊朗人结合前伊斯兰时代传说和伊斯兰时代获取的新知而重述历史的文学传统,《库什王纪》这部史诗提供的大量地理信息可放在其成书时代的历史语境中加以考察,并与穆斯林古典历史地理著作的有关记载相互印证。这显示出古代伊朗人对连结已知世界东西方的交通路线及其途经地域有很好的认知,这与很早就已发生在欧亚大陆上的大范围物质和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库什王纪》所载古代伊朗与东亚之间的交通路线明确显示出其商路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