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陈明 《中国学术》2004,5(1):136-173
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俄、英、法、德、日等国人士在西域探险获得大批的文献,内容非常的丰富。其中的医学文献作为中外医学交流的实证史料,弥足珍贵,自不待言。从现存的资料来看,除数量颇丰的中医文献之外,医学文献另涉及的“胡语”(非汉语,有些可视为民族语言)种类有:梵语、于阗语、回鹘语、龟兹语(吐火罗语B方言)、粟特语、犍陀罗语(佉卢文)、藏语、象雄语、叙利亚语等。其中前四个语种写卷的数量相对多一些。  相似文献   

2.
关于于阗国名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段晴先生撰写了《于阗王国之名新考》,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着重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段文中的相关看法做进一步的论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博物馆所藏的一件佉卢文/犍陀罗语的木牍来自龟兹古国。木牍由三块木板组成。核心木牍部分未开封,文中所提供的转写、译文、注释以及词汇表,仅仅涉及外部可视文字。此木牍产生于公元3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木牍的持有者是尼雅出土佉卢文书中多次见到的人物,即萨迦牟云(Sagamoi),他曾经从鄯善逃往龟兹国,几年后又回到鄯善。尽管本件木牍的内容未能彻底破解,但它的重要性依然无可争议,这是迄今为止来自龟兹地区最早的世俗文献,涉及到龟兹古国的国王Pitrr·bhakta,特别是为鄯善国的佉卢文称谓Nuava提供了原始证据。  相似文献   

4.
关迪 《西域研究》2014,(4):9-15
本文考证了新疆和田博物馆新征集的一件佉卢文检牍的写作年代与地点,对检牍内容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与翻译,并判定这件佉卢文检牍为一件针对长达八年的跨国买卖纠纷的“判决书”。此外,本文还对文书中出现的部分重要犍陀罗语词进行了解释,并附上了词汇对照表。  相似文献   

5.
佉卢文是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来流行于中亚广大地区的一种古文字。就目前所知,这种文字最早见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犍陀罗时颁布的摩崖法敕,最晚见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鄯善王国君主元孟(Vasmana)时期的木牍文书。其流行年代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至公元四、五世纪。不过,佉卢文的字体及其流行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这种文字的创立应始于公元前五世纪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大流士统治犍陀罗时,废弃于公元五世纪中叶鄯善王国末代君主真达亡国之  相似文献   

6.
新疆和田地区文管所编著的《新疆历史文化丛书·于阗》,2004年6月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流畅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于阗辉煌的历史进程。古称于阗的今新疆和田为丝绸之路重镇,著名的南道佛教中心,在汉文史籍中虽常有涉及,但多文字简略而难知其详实情况。3世纪前后,通行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怯卢文文书,曾透露出于阗史的若干  相似文献   

7.
通过《大正藏》与王文颜著作中有关玄奘译场的记载,考证了玄奘译场的职位设置和译场布局.除了作为译主的玄奘,还有笔受、证义、缀文(证文、质文、饰文)、证梵语梵文(证梵语)、字学(正字)、执笔、文官监阅(润色、监译),以及“守卫”数名.玄奘译场各职位责任明确,译者(译经僧)来自全国各地,各具专业优势.农学典籍英译可以仿效玄奘译场,设立译主、证义、缀文、小学类等职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新疆古代鄯善国使用的佉卢文简牍的形制与功用,提出其形制深受汉地影响,有楔形检(kila-mutra)、矩形检(hasta-lekha)与不规则形简牍(ganana-prava爞nag'a)三种类型;就功用而言,楔形检用于国王颁布诏令,矩形检用于官员颁发法律文书与私信往来,不规则形简牍用于记录收支。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一件征集来的佉卢文简牍进行了研究,从形制、字迹与语义三方面证明了该简牍是一件以真迹为基础的伪造文书。  相似文献   

9.
张弛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99-104
尼雅遗址出土佉卢文简牍中,有大量反映公元3-4世纪鄯善境内诉讼制度的内容,涉及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内容,体现出独特的"三级法官体制"以及誓证、举证制度.判决书采用"封检题署"形制,以"断绳"仪式作为判决书生效的重要手续.由此可见,古代鄯善的诉讼体制已较为完备并受到汉晋律令制度以及印度《摩奴法典》的影响,体现出丝绸之路绿洲商业文化的法律精神及相关特质.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我国学者对新疆地区出土的胡语文献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献》系列图书的出版是集中的体现。2013年中西出局出版了该系列图书的《梵文、佉卢文卷》,2015年又出版了《于阗语卷(一)》,两书的主编为段晴、张志清。这一卷以国图收藏的于阗语文书为研究对象,作者段晴女士运用历史语言学、文献学等方法,释读研究了佛籍和世俗两类文献。全书38幅图版集中、清晰地呈现了该卷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的和田出土汉文社会经济文书,为我们展示了于阗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面貌,以及镇守军与当地社会经济关系的一些侧面。我们看到,于阗镇守军向当地百姓收取"正税"、"驮脚钱"以及实物等各种税赋,镇守军已经切实地掌握了于阗当地百姓户数和男丁的统计信息。通过文书可以了解于阗经神山至拨换城的道路上"馆"的一些情形,同时可以看到守捉管理递马的情况。另外,还可以看到于阗镇守军的镇兵也有不少是携带家口居住在于阗,这些家口的相关事务,可能是由兵马使来负责。我们还可以透过文书了解民间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2.
在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尼雅、楼兰遗址中,出土有数十件佉卢文土地、人口买卖契约,在公元3~4世纪一百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吸收汉文契式因素的新变化,它是鄯善国与汉、晋王朝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结果。丝路上鄯善国官民与汉族官民频繁的经济贸易交往,使中原契约文化及其契式与内容很自然地被鄯善人所吸收,并融入于佉卢文契约中,呈现出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带来文化上认同的发展特点。其特点展现出了一千多年前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和田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佉卢文尺牍是古代的离婚协议书,发生在尼雅王国晚期疏梨阇(Sulica)治时,其时缺水和沙漠化已严重影响文明存亡,此木牍即家庭分崩离析的例证之一。本文主旨,即提供新的原文转写以及汉译,希求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补遗和进益。  相似文献   

14.
从“浴佛”看印度佛教在鄯善国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佉卢文文书511号是鄯善国举行浴佛法会的祈愿词。该文书反映了鄯善国佛教信众因地制宜地改变了佛典规定的浴佛形式。该文书说明鄯善国的小乘佛教奉多佛说,属大众部。该文书也是若羌、且末地区皮肤病的最早的史料见证。  相似文献   

15.
一件新发现的佉卢文药方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一件新发现的佉卢文药方,对照梵文、于阗文、回鹘文的相似处方,据其剂 量的变化,探究彼此间的关系。说明西域医药文化相互交流的特点。而处方绝大部分药物 系唐宋本草中的常用药物,这表明,它也受过中原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展出了一批古代文书,其中有三件于阗语—汉语双语文书,严格意义上,是两件双语、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文书。第一件《桑宜没欠款》,馆藏编号GXW0107,所涉及人名大多是于阗文书中常见,年代大抵形成于8世纪末的30年之间,所记事件发生在古代于阗著名的杰谢。第二件编号GXW0038者,曾定名为《汉语于阗语双语契约》,但从剩余于阗文字判断,更像是下级对上级的辩状公文。于阗语部分出现催促交纳thauna"布;絺紬"的语句,亦反映出8世纪末古代于阗社会对纺织品的强烈需求。第三件是《杰谢首领勿劳便緤布契》,馆藏编号GXW0163,此件看似双语文书,实际上是一件有于阗语注音的汉语文书,虽然残破,但具备提示作用。本文主旨,在于解析这三件文书所涵盖的语言、历史信息。基本结论:从文书所涉及的人物以及事宜而观,这三件文书应属于一个时代,甚至可能出自同一处遗址,反映了8世纪后30-20年杰谢地区的生产、生活以及居民的构成,值得结合其他文献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集中探讨了有印度教内容的人物栽绒毯的历史渊源、年代以及在新疆出现的原因。根据毯子中于阗文字采用的形式、画面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作者把五张毯子制作时间的上限定于公元4世纪中叶。由于载有印度教内容的文物在新疆是第一次发现,这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和田地区或新疆是否有过印度教的传播甚至存在过印度教社区。通过对和田出土的从战国到唐代末期文物及历史文献的研究,作者认为在汉初至唐初这段时间,或者更早,和田以及楼兰地区不仅有印度教传播的土壤和条件,而且存在过印度教社区。印度教传入的时间应该以贵霜和笈多时期的可能性为最大,路线以克什米尔为主要通道。和田官方文字在4~5世纪时由佉卢文转为笈多体婆罗迷文字,而地毯上同时现有印度教故事和笈多体文字,说明地毯更可能是受笈多影响的产品。传入印度教的信徒有可能是来自印度北部或西北部以及克什米尔地区已经皈依印度教的塞人,他们的到来给早已生活在和田的塞人注入新的宗教热情和自我管理的社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从新疆山普鲁发现的毛织毯入手,结合于阗语文献,认为"山普鲁"的于阗语真名写作Sūmapaua,其传说保留在藏文《于阗国授记》之中,是一名舍身化龙以拯救寺庙的高僧。在编号S.2471、CH 00267的于阗语文书之中,Sūmapaua位列龙王之组,属于于阗本土民间信仰的龙。Sūmapaua正是现代地名"山普拉"或者"山普鲁"的源头。藏文拼写为Sum-pon,维吾尔语Sampul。从维吾尔语音译为汉语,则有了两种写法"山普鲁",或者"山普拉"。同一名词的音译在三种不同语言间转换,脉络清晰。  相似文献   

20.
刘文锁 《西域研究》2005,(3):107-111
从新近调查得到的一件佉卢文离婚契约的格式、内容等可窥见3~4世纪之精绝及鄯善所实行的婚姻法及离婚问题。财产关系处置和女方在离婚中所具有的主动地位为其明显特征,这一点与敦煌“放妻书”所反映的婚姻文化有很大差异,但与中亚粟特地区有某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