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公元六○七年,隋罢州置郡,恢复了汉代设置的敦煌郡,属县为敦煌、常乐、玉门。当时的敦煌郡包括酒泉以西、伊吾以东的辽阔地区。唐初分瓜、沙二州,沙州属县为敦煌、寿昌。敦煌县城在今县城西,西有阳关,东有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交通枢纽。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记玄奘法师过玉门时说:  相似文献   

2.
西汉玉门关设置于汉武帝元封三年,最初的位置在汉酒泉郡西部、敦煌郡的东部;汉武帝太初三年至四年间,为了征伐大宛战争的需要,由玉门关军正任文迁徙到敦煌西部,大约在西汉阳关的位置;汉武帝后元年间迁徙到敦煌郡西北一百六十里的地方,而原来玉门关所在的关隘改名为阳关。从此以后玉门关成为一个军事关口,凡是汉朝政府出兵西域或者接受西域投降等与军事有关的事务,都经由玉门关;而西域诸国使节进入西汉必须经过阳关,阳关成为一个通使为主的关隘。  相似文献   

3.
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在匈奴浑邪王故地置郡设县、筑塞立燧的行政和军事建设,使丝绸之路东段的河西地区成为畅通的交通走廊,经略“楼兰道”、设“都护”保证了丝绸之路中段西域道南北二道畅通,东汉通西域的“伊吾路”打通后,“楼兰道”仍继续使用.通达的丝路将西域与汉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了汉代西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在这一地区的交融.  相似文献   

4.
汉玉门关与西域南北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玉门关应在今布隆吉乡的南面 ,亦即汉代的冥水岸边。同时 ,提出了汉代通往西域的南北道的起点问题。当今布隆吉古城即玉门关 ,过流沙 ,至新疆哈密、吐鲁番为西域北道 ;自布隆吉古城向南约 40公里 ,为汉阳关。阳关位于南北两条山脉的中间平川地带。由此西出 ,即为通往敦煌之道路。沿敦煌至罗布泊的古亭障 ,是通往西域南疆之路 ,即西域南道。  相似文献   

5.
汉代河西与西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和“西域”,现在说来,是两个概念,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河西是指河西走廊及其两侧,西域指玉门、阳关以西,但原来并非如此。早期的文献,“域”和“国”涵义相同,西域指中原王朝郡、县管辖区以西的地方。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加,中原王朝疆土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是马雍先生(1931—1985年)的自选集,共收有关古代西域史的论文十七篇、书评一篇;目次也是他亲自编定的:一、《从新疆历史文物看汉代在西域的政治措施和经济建设》,二、《西汉时期的玉门关和敦煌郡的西境》,三、《新疆巴里坤、哈密地区汉唐石刻丛考》,四、《汉龟兹左将军刘平国作亭诵》,五、《东汉<曹全碑>中有关西域的重要史料》,六、《东汉后期中亚人来华考》,七、《古代鄯善、于阗  相似文献   

7.
阳关是西汉政府经敦煌郡通西域这条东西交通干线上的关键关隘。通过考察发现阳关得名可能与西汉敦煌郡移民实边政策有关,即阳关最初或为侨置地名。而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的说法可能是后来赋予的文化含义。又据敦煌文书记载推测太初四年李广利第二次伐大宛后,玉门关自酒泉郡西移至敦煌西部的后世阳关位置。至后元元年,玉门关北移至小方盘城一带,这一关隘才被命名为阳关。阳关承担着迎送接待使者、使客和安置降民、传递文书信件、发放俸钱及物资等相关职能。至于以阳关为治所的阳关都尉是敦煌郡南塞的组成部分,阳关都尉下辖的候官目前能够确定仍只有雕秩候官。阳关都尉拥有单独上书中央政府之权,而其下属司马常在都尉空缺之际代行其职。阳关都尉与南塞其他边防机构构成了防范南山羌的统一的防御体系,并且在这一体系中阳关都尉地位关键,甚至发挥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汉楼兰道新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楼兰道,在《汉书·西域传》中虽然没有比较明确的详细记述,但根据汉通西域的情况来看,从玉门关出发,要行至盐泽到楼兰,再继续前行的路线的存在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魏略·西戎传》中的一段记载,传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这段记载详细地说明了从玉门关至楼兰,再经塔里木盆地北缘出葱岭的路线。传文中提到的位于玉门关和楼兰之间的“龙堆”、“三陇沙”、“居卢仓”等地点在《汉书》和《后汉书》中也早有…  相似文献   

9.
《中文信息》2008,(5):63-67
薄荷片推荐:一提起玉门关.就会令人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汉张骞“凿空”,出使西域以来,通过玉门关这座海关.  相似文献   

10.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5~6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鄯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从学科建设意义上来说,西域经济思想史研究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史书上“西域”含义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广义,指称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以及印度北部地区;其二是狭义,指称包括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等我国历代中央王朝及地方政权所管辖的地区。本文“西域”一说即取其狭义。若从学理上讲,经济思想史考察的是历史时空境域中人们的经济理念,因此既使标明是研究“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也不该因当代地缘行政区划的隐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玉门关"本是汉代设立的关隘,汉唐以来,却携带着班超"生入玉门关"之个人凄苦感与王之涣"春风不度"之地理荒蛮感而成为历代文人吟咏不息的文学意象。清代以来,在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中,清代文人以远迈前人的豪气,以亲履西域的现实体验感赋予"玉门关"意象全新而丰富的内涵。本文对此作一探析,以期窥探清代国家统一背景下文人的西域情怀。  相似文献   

13.
潘玲 《西域研究》2006,(4):100-104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相似文献   

14.
《西凉伎》是汉唐时期产生于河西走廊,并且在都城长安和京银地区也深受欢迎而广为流传的一种散发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情的文化品类,其内容起初包括音乐、舞蹈、杂技等。到了中唐时期,《西凉伎》又成了“新乐府”诗歌中“即事名篇”的诗题。它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现存文献史料和敦煌壁画证明,《西凉伎》虽然产生并流行于河西走廊而且以“西凉”命名,但其渊源却在西域,它是古代西域音乐、歌舞进人阳关、玉门两关以后,在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长期流传过程中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而定型的。《隋书·音乐志…  相似文献   

15.
西域"是我国古代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其狭义指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广义则泛指亚洲中部和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本文旨在探讨狭义西域地区的药物东传内地及其对中医药的繁荣所产生的影响。一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古代文献,记载了不少西域的历史传说和地理物产。《山海经》是中国上古地理学专著,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所写。全书分为山、海、东、西,将天下的山川、道里、民族、物产、崇拜偶像(包括图腾)等记录得十分详细。其中《海内西经》、《西山经》等…  相似文献   

16.
马振颖  黄瑞娜 《西域研究》2023,(4):80-86+168
敦煌新出土的隋大业八年(612)《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是敦煌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隋代墓志之一。该墓志为考古发掘出土,墓志内容涉及北朝至隋时期敦煌张氏家族、西域历史、府兵制等诸多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志主有可能为隋大业五年平吐谷浑后所置鄯善郡的第一任司马,志文记载可补史籍之阙。  相似文献   

17.
<正> 明代在嘉峪关以西,哈密以东,以及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一带置安定、曲先、阿端、罕东、罕东左、赤斤、哈密等七个卫,称“关西七卫”。七卫的统治者多为蒙古族,又称“蒙古七卫”。明初还曾置沙州卫于今甘肃省敦煌县,正统间内迁,罕东左卫就是成化时在原沙州卫地设置的。 关于七卫地望,罕东左卫在今甘肃敦煌,赤斤卫在今甘肃玉门县,哈密卫今新  相似文献   

18.
“西域”—名 ,始见于西汉 ,历代沿用 ,一直到 1 884年新疆建省后才渐废弃。“西域”—般泛指玉门、阳关以西诸地 ,然而二千余年来 ,其所示范围却甚模糊。历朝往往依地理知识 ,控驭与交往范围之广狭而有异。狭时仅指天山南北 ,广时则囊括了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印度等广袤地域。本书所称之“西域” ,显然主要指以中亚河中为核心之地区。二千年来 ,这一地区或为中国之一部分 ,或为中国中央王朝之属国、属部 ,或为近邻。总之 ,这—地区之历史 ,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之—部分。古代中国 ,自周代以降迄于唐末 ,一直以渭水流域的长安、咸阳为首都。也…  相似文献   

19.
龟兹作为西域的绿洲大国,在两汉与匈奴的西域争夺中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西汉时与汉友好,学习汉礼仪制度,而东汉时,则成为在匈奴支持下阻碍东汉统一西域的主要势力。从更广的视野来看,两汉对西域经营呈现出明显的不同:西汉王朝自始至终对西域保持了较为有效的统治,而东汉一朝的西域经营表现为"三绝三通"的状态。究其原因,固然与两汉王朝各自的国力强弱不同有关,但不同的西域经营策略不能不说是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谢绍鹢 《西域研究》2015,(2):1-6,138
汉代一些西北边郡曾代表朝廷代管边外事务,行使着普通郡所不具有的特殊职权。西汉敦煌郡就有介入和代管西域事务,东汉敦煌郡更多地参与和代管西域事务,其他边地行政单位,如酒泉郡、凉州刺史、西河郡、武威郡,也见有代管边外事务的情况。代管边外事务是一种边郡特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