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省70~80年代早熟夏玉米高产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高产杂交种产量潜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籽粒的千粒重,增强了品种的抗病性和因株型紧凑而增加了密度,其次是增加了穗长和穗粒数,但与穗行数无关。今后,早熟玉米育种应以大粒、抗病和紧凑株型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建设紧凑型城市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内涵不仅限于提高城市密度,单纯强调发展"紧凑型"的城市形态,而是如何在紧凑之中实现城市功能的完善.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当从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城市住房、城市绿化、城市公共安全等方面对原有城市发展模式进行调整,还需要观念转变、制度建设、机制构建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3.
采用线性约束分析法,对华北地区90年代选育的玉米杂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育成杂交种的生育期较短,穗行较少,千粒重较高,穗长偏短,穗粗较细。随着产量值域的提高,经济性状的表值同步增加,表明新杂交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等前辈学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把历史地理学建设成了一门现代科学。回顾学科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萌芽到幼苗(1949年以前)、茁壮成长(1949—1977年)、学科确立与成熟(1978—2000年)、新世纪以来的蓬勃发展(2001年至今),面向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等论著为代表,各发展阶段都诞生了一批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体现出历史地理学“任务带学科”、文理交叉综合、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的研究特色。未来学科发展中,历史地理学将在学术新思维和GIS等新技术的引领下,发扬传统,关怀现实,不断推动前辈开拓的学术事业发展壮大、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5.
尽管作为新兴学科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已随着学科建设的日臻完善而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却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以其重要分支历史经济地理学为例,已有成果虽然相对丰硕,学术影响也在扩大之中,但研究领域和方法上却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全面把握中国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该分支学科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不断进步,也有助于当今的经济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6.
世纪之交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苏戎安一、推动20世纪中国百年巨变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三次巨大的历史变革。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7.
<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多年来,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人物的个案研究都分别取得了程度不同的成果。本文仅对此进行简略的回顾与展望。一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大约有以下几类:(1)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2)资产阶级知识分子;(3)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4)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5)现代新儒家;(6)封建文人、封建军阀。第一类  相似文献   

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名新疆农垦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自1954年成立以来,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进军塔里木和准噶尔盆地,历经千辛万苦,战胜了无数困难,使兵团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给国家和自治区的贡献不断增多,广大职工的物质精神生活不断改善,生产规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现代化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越来越丰富,越广阔。今天,兵团  相似文献   

9.
改革既是思想解放驱动下的理论创新,更是利益博弈中的制度规则创新。中国市场化改革就是在不断交锋的理论争议过程中实现渐进制度转型的历史演进过程,其间大的周期性“市场化争议”风波已经经历了三次。目前中国改革又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我们应遵循中央决策,明辨是非、审时度势,进一步坚定改革决心和信心,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重大突破,努力将市场化改革大业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汉学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哲学、历史、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学问。而汉学研究则主要是指中国学者对汉学本身所进行的研究。汉学是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合之后诞生、成长与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历史可谓悠久。  相似文献   

11.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古代应称部族)聚居杂处、共存发展的地区.在新疆历史上,不仅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活动比较频繁,而且各个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上的相互吸收、融合也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并且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一部新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说是一部新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史.因此,新疆民族史的研究,一直是新疆史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顾并展望新疆民族史研究工作,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近代疾病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微观研究对象主要是鼠疫、霍乱、麻风病等传染病,而又以三次大鼠疫的研究最为突出;宏观研究主要是数种疾病的综合性研究和疾病史相关理论的探讨。当然,我们在看到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理论的运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资料、研究者等等。总之,今后的研究需注意这几方面的问题与不足,方能推动我国近代疾病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文彪 《东南学术》2003,(6):151-158
在台湾的佛教历史上 ,早期荷兰、西班牙占领期间 ,其信仰领域主要充斥着混合的“泛灵信仰”,谈不上典型佛教的特色。清初 ,郑成功收复台湾 ,这时大量中国南方汉人的迁入 ,带有浓厚福建闽南色彩的佛教也随之进入台湾 ,但那时期的佛教性格仍然带有三教(儒、释、道)混合色彩 ,并在相当成份上与民俗信仰相混杂 ,一般也还看不出非常专门的佛教思想。1895年满清战败 ,割台湾给日本 ,从此台湾佛教随着民族命运的变化 ,多了一种殖民政策下的“日化佛教”影响。战后的台湾 ,佛教也随之回归祖国 ,尤其是国民党败逃台湾时带去了不少不乏德学俱优的僧侣 ,这为台湾佛教的现代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事实上在台湾“解严”之后 ,随着其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也随着其作为台湾的最大宗教派别的地位不断得到突显 ,台湾佛教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全球佛教所面临的“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一些新思想、新思维 ,有别于传统的新体制、新风格、新组织、新活动正在层出不穷地涌现。  相似文献   

14.
康区藏族历史源流十分漫长,影响深远。本文对康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作了回顾和梳理。重点剖析了清末以来的改土归流、西康建省的历程以及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研究了中草药磨盘草中8种微量元素(Ca、Mg、Zn、Fe.Mn、Cu、Ni、Cr)的次级形态.结果表明,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8种元素成分主要以游离态形式存在,少量以非游离态存在;通过氯仿萃取,8种元素成分大多为元机结合态,少量为有机结合态;LSC-500螯合柱分离表明Ni、Zn的稳定态成分较多(88.89%,61.79%),而其他元素是不稳定态成分较多.  相似文献   

16.
王伟 《河北学刊》2012,32(2):157-160,166
所谓中国化,是指外来文化按照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在漫长的中国化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经验.本文以佛教典籍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坚守和调适为视角,试图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如何适应并促进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17.
族际通婚即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促成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之一。在我国,族际通婚主要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通婚联姻两种基本类型。本文谨据有关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族际通婚的历史渊源,汉晋之世夷汉通婚的"遑耶"制度,以及南诏、大理时期和元明以来的族际通婚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与社会功能,进行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产生、发展历程以及启蒙思潮的转向三个方面,分析了学术界对近代中国启蒙思潮的研究状况.认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潮是应"救亡"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经历了戊戌前启蒙、戊戌辛亥启蒙、五四启蒙和五四后新启蒙四个历史阶段;也正是救亡的需要而使得启蒙发生了转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社会史,本是社会史研究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未跟上社会史前进的脚步,在理论探讨、问题意识、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等方面,都与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研究存在着较大差距。21世纪以来,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善。从当代社会史的理论探讨、具体研究状况、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三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史的研究作一学术总结。  相似文献   

20.
郑起东 《社会科学》2006,3(8):70-79
2005年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国家对经济的作用受到重视;二、产权制度的探讨继续深入;三、企业管理研究成为热点;四、经济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对此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