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讲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相反,他们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这个观点是列宁首先提出的,经过斯大林的强化,前苏联理论界的系统化,最后经过毛泽东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成了前苏联理论界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理论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误解。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来没有讲过这种观点,而且在他们的许多重要著作中反复论述过与此相反的观点。澄清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误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难点问题。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我们认为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有关理论、观点充分借鉴与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两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思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说,打破旧有的东西是主要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是对资本主义矛盾理解片面化的产物,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生态的危机,因此建立一个生态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战后,尽管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中发生了某些变化,这并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揭示的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少数人为了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趋同论”。因此,认真剖析“趋同论”的反动  相似文献   

4.
“四人邦”为了诋毁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千方百计地要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同起来。混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之间的本质区别,这是他们全套把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纯洁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能够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个重要观点。革命导师列宁在继承这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社会主义因素才“直接地、实际地显现出来”,这不仅为我们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而且这一思想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印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能够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思想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有力印证,既表明其思想理论的前瞻性,同时也再次证明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曾经不可一世的“四人帮”垮台了。这是振奋人心的大喜事。长期以来,“四人帮”为了掩盖其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给自己戴上了一顶顶桂冠。“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便是其中的一顶。现在,革命风暴起来了,刮落了他们的桂冠,使人们看清了其真实面目。原来,他们是阉割马列主义灵魂,修正马列主义原则的政治骗子,是地地道道的伯恩斯坦派。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四人帮”就是一伙以马克思主义面孔出现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派别。他们口头不离马列主义,实际全面修正马列主义。他们是新老修正主义的集大成者,是马列主义最凶恶的敌人。在哲学方面,他们跟在新老修正主义者的屁股后面亦步亦趋,贩卖形而上学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阶级性;另一个就是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  相似文献   

7.
有机马克思主义着力揭示生态危机的实质,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批判资本主义和现代性,并试图从理论上融通“中”“西”“马”哲学思想,从实践上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这是其出场语境。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其理论存在背离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批判不彻底等根本缺陷,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是粗浅甚至错误的。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成为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尽管如此,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概念,我们应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批判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吸收、借鉴其有益因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高兹与克沃尔都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和相关的生态思想,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原因以及摆脱生态困境的路径选择方面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见解和主张。通过对他们相关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研究,分析他们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利于深化对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丰富和发展生态社会主义相关理论和思想。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搞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新的科学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第一、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取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0.
林彪、“四人帮”是穷凶极恶的反革命集团,马克思主义最凶恶的敌人。他们的全部反动活动,完全以主观、任意的唯我主义为指导,以有用、有效的实用主义为准则,以害人、害党的利己主义为目的。他们摭拾地主阶级的糟粕,资产阶级的牙慧,修正主义的唾余,法西斯主义的伎俩,拼凑成为一套封、资、修大杂烩的反动思想。本文只就他们思想言论中的封建糟粕,追本溯源,谈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就已经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到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虽然在一些国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并没有出现即将灭亡的迹象。相反,战后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快,使社会主义处于不利地位。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这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现实问题。长期以来,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这一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固守某些僵化的思想和模式,仅从马克思主义原著摘取只言片语,把资本主义说成是腐朽垂死的,看不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另一种是只看到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变化,而忽视了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2.
试论毛泽东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过渡时期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又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在不同的时期相继提出、发展了如下马克思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观点:1. 允许资本主义在中国存在和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改变社会主义经济落后状态的必然要求;2. 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马列关于过渡学说的主要内容;3. 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需要;4. 学习和汲取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流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3.
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带科学性的成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发展来说,当代西方正统派经济学没有什么借鉴价值,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现象的详尽描述,对我们了解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信息;西方非正统派经济学如激进学派程度不同地致力于揭露资本主义弊端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人类学和俄国公社的研究,对那些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特别是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那些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对这一理论的提出过程及意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究竟要经历几个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他们只是原则地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可以按其成熟程度的不同,分为第一阶段和最高阶段。他们曾经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情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  相似文献   

16.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半个世纪以来名满国内外,他的著作被译成10余种语言,销售量达数百万份。苏联经济学家斯坦尼斯拉夫·缅希科夫现为《世界马克思主义评论》编辑,对苏联经济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经济具有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其著作亦深受欢迎。他们两人都曾从政,也是著名社会活动家。他们相识近1/4个世纪。为加深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互了解,为把两者之间“辛酸痛苦的过去”变为“较美好的未来”,他们在1987年有计划地进行了约10天的交谈,并于1988年将交谈成果用英、俄文分别在美、苏同时发表,书名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共存》。由于知识渊博,头脑较清醒,对世界和人类前途非常关注,他们两人都较能不囿于成见和各自社会制度的狭隘利益,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以及两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新见解,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以此为参考发展马克思主义。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机遇和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机遇和选择性郭安(安徽机电学院社会科学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在此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忘记社会主义主体的选择性,认为社...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西方有些国家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国家没有人权,压抑人的发展。一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也与西方反动势力遥相呼应,大肆鼓吹西方的所谓民主自由,极力美化资本主义,丑化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那样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有些青年人,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面前,无所适从,以为马克思主义者不注重人的发展,不清楚马克思主义对这一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上摇摆不定。因此,探索和阐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思想,对于回击敌对势力的挑战,对于澄清某些认识上的是非,坚定我们社会主义信念,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的理论和社会形态跳跃发展的理论,分析了中国超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优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主义,是要大胆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社会主义。虽然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中遭受了某些挫折,但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要“按劳分配”的理论,经过列宁、斯大林和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坚持按劳分配生产就发展,破坏按劳分配生产就倒退,这就是我们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万恶的“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罪恶目的,肆意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他们诬蔑按劳分配是资本主义因素,说它是产生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经济基础。他们把实现按劳分配的各种具体形式,诬蔑为修正主义的“物质刺激”,把贯彻按劳分配诬蔑为搞修正主义,把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干部,打成走资派。“四人帮”搞乱了理论,搞乱了思想,搞乱了政策,使我国刚刚建立的还很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