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几部外国长篇小说看其正面人物的理想主义特质陈惠良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主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其发展主线的小说,我们不妨把它们归类为人物小说。虽说塑造人物形象,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活动本来就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类小说更侧重于围绕主...  相似文献   

2.
艺术情节中的人物命运不是自决定的艺术存在,它外受制于人物的环境关系,内受制于人物自身的性格,而达到环境主体化的性格塑造,则能把环境与性格统一在一起,令人信服地促进情节中的人物命运。这是创造感人的艺术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Tale。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向来被视为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小说写作或理论家评论,莫不围绕这三点进行。人物是小说的主角。这来自文学是人学这一古老命题。作为文学的一种,小说当然首先要表现的是人,人物的命运,刻划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表现人类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和追寻。离开了人物的小说,在传统小说中是不存在的。情节,则是人物在小说中的行动(这比我们仅把它理解为故事框架好)。这同样是个古老的命题。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提出的“悲剧六成分”中,把情节放在第一位。他说:“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  相似文献   

6.
(一)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所收述事怀人之作不多,但却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个性差异很大、社会地位悬殊的人物形象。他写出了他所感觉和理解的那些与他生活和事业发生过密切关系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 散文刻画人物,共目的与方法当然与小说有别。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的情节来反映生活,情节必须服从人物性格。而散文  相似文献   

7.
试论古代小说的“情节三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节三叠"是古代小说结构设置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三次回环为主要情节推进模式,通过逻辑关系的回环递进与不断深化,实现强烈的表达效果,使情节演变更生动,矛盾冲突更激烈,气氛渲染更浓烈,人物形象更典型,主题思想更深刻。这种方法的普遍运用,不仅形成了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独特技法,而且还体现了小说创作的特殊规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在其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许多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被东方化了的东方男性人物形象。分析其作品中的殖民话语,发现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复调结构,在康拉德的小说中并不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作者的统一意识,小说不是按照这种统一意识展开情节、人物命运、形象性格的,而是展现有相同价值的不同意识的世界,形成作者与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语境,两者的语言具有同等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 ,唐人小说第一次把婢女作为一类人物来进行描写 ,婢女卑屈低贱的生活得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宫婢、私婢作为小说人物开始具有了个人的情感与追求 ,人物形象较为生动、饱满。但是 ,由于唐人仍以高高在上的主人的眼光去看待婢女 ,仍以男性中心的赏玩态度去描写婢女 ,因此唐人小说中的婢女表现了男权中心的理想愿望 ,个别情节显得有悖常理  相似文献   

10.
模糊限制语是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日常交际中,女性更擅长使用模糊语,目的是让语言更婉转、更礼貌.文学作品中更不例外,模糊言语的使用不仅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突显人物个性、铺设情节背景等往往都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中的一些描写和人物会话进行实例分析,探讨她在其小说文本中频繁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原因及其独特的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红字》中的珀尔这一文学形象,一直为学术界评价不一。为此,就珀尔作为《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小说的结构安排、情节发展以及珀尔与小说的其他三位主人公的关系和该人物形象塑造上作一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现行使用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名字及异称的表意性略陈陋见。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本名、学名、乳名、译名(绰号)、异称……都是代表一个人的,广而言之,都是这个人的“名字”。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题旨的需要,有时不用学名,而用绰号;有时不给起名,却临时借用;有时又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籍贯、情趣、爱好、相貌而命其名;尤其一些异称,它注入了作者的心意,显示匠心独运。深而言之:人物的名字、异称也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组成部分。它在文中的作用可归纳如下:凸现性格小说《小二黑结婚》,人物未出场…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些具体人物、具体画面,着重探索了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丰富经验:如“一个赛似一个”美的刻划,对难而易与易而难的人物刻划,把准人物心灵敏感区运笔,还有声东击西、言此及彼、文气融贯、丝毫不散的艺术,给今天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中运用诗词刻划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典小说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运用诗词、集句、对联、铭文、偈语等韵语来刻划人物,正是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这一传统民族艺术手法基础上的推陈出新,为当代文学创作丰富了刻划人物的艺术手段,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下面从《李自成》小说中的诗词与小说情节结构的关系;诗词与小说人物思想性格的关系;以及这种艺术手法本身的特点,这三个方面试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哈利·波特>在风行世界、好评如潮的同时,也受到了如禁止出版等不公正的待遇.其不公正的待遇与其小说或是童话的文体界定密切相关.从审美品格来区分,魔幻小说是小说,具有写实性;而童话具有非写实性.从人物形象塑造上区分,小说要求塑造典型人物、圆形人物;而童话偏于类型人物、扁形人物的塑造.考察<哈利·波特>的非写实性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特征,我们不难界定<哈利·波特>的文体本质为中国的童话,英国的Fairy Tale.  相似文献   

16.
人物形象的类模式特征显示了该类形象性格的全部要点,也是我们研究该类形象的切入点。丁玲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的类模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内在组合方式和人物结局上。从性格内在组合方式上看:性格诸因素中的主导因素是狂放不羁的“酒神”精神;从性格全貌上看,呈现为一个处于冲突状态的矛盾体。人物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它只是人物在某一阶段奋斗成果的显现,而不是人物一生命运的裁夺。这结局又是充满辩证意味的。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编撰的“三言”是宋元明故事的宝库,而金庸小说非常讲究故事性,又多以宋元明等朝代为小说的历史背景,自然会对“三言”的情节借鉴,这主要表现在寻宝、行侠、吓蛮、伏鬼等方面,当然作者在借鉴同时又加以变化,以增加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曲折性和趣味性,或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学界认为的“现代经典”之一。这部小说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章从这部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和情节处理等方面作了比较具体、深入的探讨,试图探寻该书的艺术特色,从而管窥它成功的秘密,亦希冀对青少年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金圣叹评点《水浒》 ,从对艺术形象的鉴赏与品评入手 ,对人物在小说中的重要性有着敏感而深刻的体察。他认为小说中的人物是反映生活与表现作家主观情志的载体 ,在小说文本建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并且以其强大的情感力量对读者的鉴赏接受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小说作品艺术成就和社会作用的影响 ,从而在大量分散的评点中表达了对小说人物重要性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王韬小说《三梦桥》中的梦在整个小说叙述中所起的作用、它与人物心理、情节发展、叙事时间的关系问题。从叙述者对梦的利用、调控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持男性立场、带男性偏见的、狡猾的叙述人,他通过几个梦的戏法,把男人的一次婚变叙述成一桩奇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