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公益诉讼是公民对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它不要求原告与案件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同传统的诉讼相冲突。但是,行政公益诉讼在保护社会利益、促进行政法治方面的独特的制度价值,使其立法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一、诉讼证明的本义(一)诉讼与诉讼证明诉讼源于社会冲突,社会冲突的根本在于利益的冲突。正因为各自的利益基础不同,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才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行不同的行为活动,人类社会呈现出如此的多样性。然而从人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看,人与人的交往是人性的一种本质,人际间的相互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诉求。而调整和维护人们正常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如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正是这一人类理性的普遍需求。道德或法律规范必定蕴含了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真诚理解和沟通的追求。基于人类理性的这一普遍需求,社会冲突或争…  相似文献   

3.
乡土社会冲突与诉讼的再冲突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乡土社会中 ,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与正式法律诉讼之间会产生新的冲突 ,这种冲突构成了乡土社会法律生活的主题 ,并使诉讼这种国家法律治理途径在乡土社会中被迫发生流变 ,这也使我们可以接近一个客观的乡土法律世界。在“乡土社会现代性诉讼制度为什么不能建立”诸问题上 ,不应局限于单向化的“守法—违法”或是“争讼—无讼”的理论范式 ,而应以一个多元的分析路径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内在地蕴涵着法治精神,利益的冲突需要正当、和平的诉求渠道与公正、有效的平衡机制;社会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传统诉讼理念以私益救济为核心的制度安排逐渐受到挑战。科技活动兼备公共效益性和公共侵害性特征,易产生公、私利益的冲突,公益诉讼是解决公、私利益矛盾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科技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和谐社会的思想内蕴与精神旨趣统筹下,以法经济学分析为视角,考量公益诉讼的机理并以社会效益优化为逻辑起点,构建一套公益诉讼的制度服务于科技管理活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传统最根本的诉讼观念,无讼思想支配了中国传统的诉讼历史并影响了中国整个传统法制的走向。无讼观念的内涵是解决社会纠纷时尽量避免诉讼。但社会生活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古代社会通过道德教化、乡里调解、官方息讼等手段来解决纠纷。无讼法律思想虽然具有许多消极因素,但在现代法治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用其中的积极因素来为现代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较大冲突,引发后者的法院受理之争、生存之危,以及前者的规则适用之惑.从理论根源分析,其冲突主要源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的内存缺陷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权争议.从权力视角分析,其冲突映射行政权、司法权和监督权的逻辑演变:司法权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掌控监督权并涉嫌僭越行政权,行政权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挤压监督权并有效反击司法权,而监督权从张扬趋向式微.协调二者冲突,可以按"微调""整合""重构"三种进路推进,形成以"行政执法先行、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民事公益诉讼补位"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公共利益法律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经验”的诉讼调解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与发展,逐步暴露其自身的矛盾与弱点。实践证明,大量的法院调解所存在的问题已有悖制定该制度的初衷,甚至超出了法律的容忍界限。笔者认为,当代诉讼调解制度走进困惑,一是因为同一诉讼结构中调解与判决的冲突,二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程序保障机制。我们只有在深刻剖析其内在结构冲突的同时建构一种程序保障机制来平衡其冲突,才是当今法学界最明智的立场。一、同一诉讼结构中调解与判决的冲突首先,法官扮演的调解人与判决者双重角色间的冲突。民事诉讼中,调解与判决都是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立、平等、透明、公正、高效、独立、文明是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由于现代司法理念的许多原则和内容都直接来源于西方,不是由我国本土意识和本土诉讼文化为土壤构建起来的,导致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与现代司法理念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冲突,解决这些冲突有待于我国诉讼文化、司法体制与司法人员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李杏园 《河北学刊》2008,28(2):186-190
当前中国的司法实践将共同侵权诉讼定性为必要共同诉讼,这与共同侵权实体制度相冲突,损害了共同侵权受害人利益。共同侵权诉讼形式应当立足于优先保护共同侵权受害人利益,同时兼顾诉讼效率和共同侵权行为人利益的原则,围绕共同诉讼制度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制度来加以合理构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揭示了诉讼的蕴意,进而分析了诉讼的隔离、引导和吸纳三大功能。其次讨论了诉讼公正的法律价值,即实现法律目的、树立法律权威和弥息法律冲突。最后提出了理性化的诉讼程序,专业化的法律职业和科学化的法院体制三大实现诉讼公正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日本民事再审程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方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同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在诉讼观念和诉讼制度上存在共同之处,中国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也深受日本的影响,对于日本相似的规则凝结成的经验财富加以利用,应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本文就日本民事再审程序所涉及的再审诉讼的程序构造,再审的法定事由,再审的补充性与驳回再审后的权利救济和再审案件的管辖等四个问题,结合我国的现状进行了一些比较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现行民事诉讼制度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不判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将适当考虑被告人赔偿能力作为一项原则。但前者无法回避举证责任的困难性、赔偿能力的不确定性、裁判结果的不公正性、审执交织的不合逻辑性等明显缺陷;后者抹煞了公法与私法的区别,违背了责任聚合的处理规则,违背了“举轻明重”的法律原理,在逻辑上与现行法律相冲突,且忽略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调整功能。故附带民事诉讼限制赔偿范围缺乏合理性,应“坚持强势意义上的平等对待”,与普通民事诉讼的赔偿标准保持一致。其执行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侦查阶段的财产保全制度、完善赔偿与量刑相结合的制度、建立民事赔偿执行与刑罚执行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监狱代偿制度、建立国家救助制度等方式予以克服。  相似文献   

13.
许多国家的民诉法中都设置了审前准备程序,而我国现行民诉法中没有设置一个专门的审前准备程序,笔者主张在我国民诉法中能设立一个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合理互动,既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又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的专门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4.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就举证时效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能够在司法实务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因为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举证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程序安定理论、法律真实学说、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1991年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在法定情形下拥有再审抗诉权 ,以监督法院判决是否符合实体正义 ,该规定的确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以及理念的更新 ,人民检察院拥有再审抗诉权已与现行社会体制尤其是市场经济产生了较大裂痕。为此 ,有必要改造人民检察院在再审中的地位。鉴于人民检察院在再审中程序的权利配置易与当事人诉权发生较大摩擦 ,因此应彻底取消人民检察院在再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公民的精神利益保护不力,因此尽快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非常必要的。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将民法和刑法两极保护紧密相连,并要明确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扩大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主诉的主体范围以及加害人的能力、赔偿数额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民法的基本问题是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的效力来源同样是民法学界一直讨论的问题。对法律行为不同效力来源的看法不仅涉及到自然法、实证法的立场,而且暗含着对意思自治原则的不同理解。虽然,理性自然法的意志决定论影响深远,但随着休谟问题的提出、自然法的没落和实在法的兴起,法律行为的效力根据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以往将法律行为效力来源简单地归结于实在法或公权力,是对实证观念的粗糙理解。本文运用哈特的社会规则理论重释法律行为的效力来源,并探讨法律行为推定生效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8.
公正与效率是21世纪人民法院的工作主题。在河南省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着程序和实体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少数法官存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执法为民意识不强,以及对法官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是导致河南省民事审判工作产生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使法律真正成为“公平正义—秩序—社会效益”的统一体,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和对策解决河南省民事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提供司法保障的理念,改革现行法院经费管理体制,注重审判程序公正,深化审判方式改革,建立高素质的民事法官队伍,健全错案追究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赵泽君 《晋阳学刊》2005,(3):118-120
英美法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不仅在学理上而且在立法上都十分重视判决理由。然而,我国现行民事判决理由在立法上和实践中存在问题很多,不利于民事诉讼制度的优化和法院威信的提高。因此,在民事诉讼法修改之际,从比较法的角度就民事判决理由的内涵和我国民事判决理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判决理由的立法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从比较法视角探析我国诉讼行为保全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保全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根源的民事保全制度,最早可以追溯至罗马法,也是现代各国的立法通例,大陆法系的假处分和英美法系的中间禁令就是行为保全的两种典型形态。但是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未对行为保全作任何规定。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民事纠纷愈加错综复杂,已远远超出了财产保全所能及的范围,这一立法漏洞所引发的诉讼实践矛盾日益凸现。因此借鉴域外各国的立法与实践经验,设立诉讼行为保全制度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