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申遗":传统与地方的全球化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讨论传统与地方这类概念发展的社会史出发,试图理解这些"过去"的隐喻为什么会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得以再现和如何再现.全球化本身无法带来同质性的文化却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生产和传统的再创造.如果传统是现代性的对应物或"他者",那么,在当下的语境里,地方必然与全球化互为"他者".所不同的是,地方是"有意识"地与全球化进行互构,它必须通过全球化来显现自我.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申遗"成为这么一种互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广泛影响是否会动摇民族文化的根基?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是否可能?对此,有承认和不承认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如何解读这种观点,可以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寻找立论依据和批判方法.另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批判.还有一种认为,"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哈贝马斯针对这种思潮提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构想.还有的认为,各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将在全球复兴.对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之间关系的看法.分歧较多.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及超越民族国家论这三方面来揭示并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关看法.  相似文献   

3.
"枫桥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并引领着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理论上具备"三治融合""三共一体""三化协同"的时代特征,并且能够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基本思路或方式相融合.在实践治理层面上,"枫桥经验"所体现的全面性、代表性、权威性,及其取得令人向往的治理成果,更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了更好地实现"枫桥经验"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中的创新,还需要在治理维度上进行"纵向搭梯",兼及"横向撒网";在治理布局上进行"三治融合",并以"自治为重".  相似文献   

4.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10,1(2):133-137,166-167
斯科特命题是耶鲁大学的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通过对多个国家宏大社会工程进行分析所得出的一个结论,即由"国家亲自导演"的"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总是失败的。德吉新村的移民搬迁同样也是一项由"国家亲自导演"的"试图改善人类命运"的大型社会工程,其目的是通过移民搬迁帮助这部分农村居民摆脱贫困的困扰。通过对德吉新村所做的田野调查进行专项研究,并对斯科特命题的逻辑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德吉新村的移民搬迁案例在一个维度上是对斯科特的逻辑的否定。  相似文献   

5.
将"域"的概念引入到非自愿移民风险控制理论当中,试图对建设项目征地中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进行系统化研究,以此实现移民社会风险控制的目标:在不同的移民阶段,"域"的形式是不确定的,"域"的主体不同,指向也不同,从而导致社会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也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从"域"的变化形式出发,才能掌握各种情况下的移民社会风险,并且实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上出现了德国、朝鲜、越南、也门等民族分裂国家.以主权统一原则为标志,民族分裂国家的统一进程可以分为"武力统一"、"吸收统一"、"政治优先一体化统一"、"经济优先一体化统一"四种模式.以"统一环境"与"统一成本"为分析视角,本文认为在当今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环境下,"武力统一"模式已不符合时代潮流且将造成巨大损失;"吸收统一"模式与"政治优先一体化统一"模式会面临很大的阻碍且成本较高;相比较而言,"经济优先一体化"模式所受到的内外阻力最小且成本最低,因而是当今时代的最优统一模式,对尚未统一的国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8.
民俗是建构民族精神、文化认同的核心力量,在"世界遗产时代",传统民俗的复兴本质上是一种唤起文化记忆、体现文化自觉与构建文化认同的乡愁叙事。中国人的文化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怀旧、保护与传承,是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上海浦东三林镇是在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语境下形成的"都市城镇",该地区传统民俗的复兴是象征着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的文化乡愁叙事,文化乡愁叙事又是传统民俗复兴的精神内核与助推动力。  相似文献   

9.
面对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费孝通晚年重提开展海外民族志的重要性,并希望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拓展中国人类学的传统边界。在全球化时代,海外民族志研究是一个以文化自觉为路径,在"各美其美"与本土文化反思的基础之上,试图通过"美人之美"与异文化对话来构建自身学术品格、拓展研究视界、并最终实现"美美与共"与"天下大同"局面的学术研究过程。唯有强调文化自觉,我们方能在经验与理论、全球化与本土化、自我与他者的持续对话中不断拓展和推进海外民族志的研究路径,从而有效理解并应对全球化给世界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视野让我们认识到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的并存.作为传统保存最完整、最具规模的民俗活动之一,"自贡灯会"近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活态传承.在20多年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文化亲缘性、外交推动型、市场自主型等不同的传播路径.本文通过对传播路径的梳理和对比,进一步理清了自贡灯会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汉人家族社会研究、家与日本社会结构研究、汉族与少数民族互动、生态与多元文化等四个层面剖析家、家族与社会结构关系方面的文化认知及应用实践,并针对新出现的家庭现象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distaste for the work of a colonial official, so clearly expressed in George Orwell's 'Shooting an Elephant', is often seen as reflecting a straightforward liberal commitment to freedom. This interpretation misrepresents both Orwell's standpoint and the character of liberal political reason. As a doctrine of government, liberalism is indeed committed to ruling over, and as far as possible to ruling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free individuals. But it has also taken the view that substantial portions of humanity consist of individuals who are not -- or not yet -- capable of acting in a suitably autonomous fashion. This view results in a division of the world into settings in which individuals can normally be trusted to conduct themselves as autonomous rational agents and other settings in which they cannot be trusted to behave in this fashion. Examin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view for the practice of colonial government suggests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Orwell's account: it reflects a cultivated liberal's distaste, on the one hand, for working with and living among people he clearly regarded as inferior and, on the other, for the dirty work of paternalistic rule. A short concluding section considers the post-colonial liberal condit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保护及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包括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的载体.因此,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也是保护并弘扬包括少数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在对民族旅游的概念进行归蚋和比较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评析.国外对民族旅游的研究侧重民族旅游者、民族旅游原真性和影响性、民族旅游目的地管理等方面;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市场、民族旅游开发模式、民族村寨旅游等四个方面.最后结合我国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今后固内民族旅游的研究应当在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返乡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炫耀性消费并不是富有阶级的特权,而是社会各阶级(阶层)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农民工也不例外.农民工返乡后表现出的炫耀性消费行为具有时代特点,在描述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这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人才流失"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议题。近年来,印度海外科技人才的国际影响力日趋增强,并通过积极筹集风险投资基金、促进印度的对外科技合作、维护和改善印度的国际形象、为印度公共决策提供智力支持等途径,积极推动印度国内的市场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相应地,印度政府也逐步改变了对"人才流失"问题的传统立场,通过予以礼节性尊重和认可、大幅度放宽居留权、实施海外科技人才回流计划、强化文化与族裔身份认同等方式,充分利用海外科技人才资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印度政府的很多做法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犹太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苏联建立后,列宁的民族平等理论更是给了犹太人以极大的鼓舞。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的影响,苏联犹太人并没有完全享受平等,歧视与迫害时有发生。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府的对犹政策和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论是对境内犹太人还是苏联社会都产生了连锁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20.
Race and Social Problems - Recent scholarship across various disciplines since the U.S. housing crisis of 2008 has deepened our understanding of racial wealth gaps, especially as it pertains t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