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罗马法对现代民法法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法法系的演变与形成基本上是对罗马法的继受和发展。学界近年来对罗马法的研究多局限于对其精神和具体制度的研究,事实上,罗马法中的形式因素对民法法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罗马法编纂体制对民法法系的影响;第二,罗马法对民法体系中法律思维模式的影响;第三,罗马法中法学家作用对民法法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当代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四大段,第一段论述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演变的战后新的重要政治经济条件,后三段则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演变中的几个主要特点:两个体系和“三个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并存;美、日、欧共体三极鼎立的多极化态势的出现;以西欧、北美和拟议中的亚太三大区域集团为主体的多层次区域经济集团架构的逐渐形成;促使各国经济活动更广泛、更密切、更深入交织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当代世界基本矛盾特别是“北富南穷”和“西西争斗”的加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是当代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四大段,第一段论述影响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演变的战后新的重要政治经济条件,后三段则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形成演变中的几个主要特点;两个体系和“三个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的并存;美、日、欧共体三极鼎立的多极化态势的出现;以西欧、北美和拟议中的亚太三大区域集团为主体的多层次区域经济集团架构的逐渐形成;促使各国经济活动更广泛、更密切、更深入交织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当代世界基本矛盾特别是“北富南穷”和“西西争斗”的加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混合法系理论是法系研究的派生物,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混合法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混合法律体系、混合法域和混合法系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三次混合法国际研讨会的召开,折射出未来比较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混合法系的发展与语言、历史、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未来世界将会形成三大新的混合法系:新欧洲法系、新伊斯兰法系和新中华法系.未来中国法的发展要体现出自己的主体性,中国的法学家应该跳出传统两大法系的固有思维,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地去发展混合法理论,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5.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华法系的发展过程中 ,作为民法物权客体之一的土地 ,对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均有重要政治、经济及军事意义。中华法系土地用益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均有其自身独特的主导性特征。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经济的发展程度、军事征战需求 ,乃至宗法思想观念等因素 ,都对特定时期土地用益制度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当代世界主题,弄清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对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119篇文章和讲话中,有近1/4即近30篇的内容主要是论述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的谈话中精辟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  相似文献   

7.
非洲的法系问题是非洲法律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非洲的法系问题,首先必须了解法系及其归类."混合法系"理论对于研究非洲的法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非洲法律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时期,它所包括的内容亦有所不同.事实证明,一个独立的非洲法系是不存在的.当代非洲的法系主要包括:非洲大陆法系、非洲普通法系、非洲混合法系.  相似文献   

8.
从中华法系到东亚法——东亚的法律传统与变革及其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今学术界有关东亚法的整体认识,大致有新中华法系、东亚普通法和东亚法系这样几种代表性论说。以法系理论为视点,我们观察到东亚共同的法律传统在近代开始发生变革,中华法系在西法东进中趋于解体。如果以构成法系的要件为标准来衡量现今的东亚地区法,可以确认现在还没有法系意义上的东亚法,包括东亚普通法、东亚法系和新中华法系都是不存在的。但同时我们又必须看到,现今东亚地区法确实由于历史传统和近代继受的原因,加上地区共体化的推动,形成了某些类同与趋同的现象,这也许预示着未来东亚法的某种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探讨了这一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过程,并从对当代世界主题和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根本问题、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的认识和概括四个方面,勾划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强调应从总体上去理解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法系与法治模式向来是我国法学理论关注的问题。但是以往的关于法系的模式理论及有关形式正义的几种主要法治理论模式都存在着缺陷。以往的理论夸大了法系所拥有的影响和作用,导致了法系从研究领域向实践领域的过渡。事实上,在国家法治实践中,无论法系还是法治理论模式都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模式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法系研究既是一个历史学术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时代性的课题。随着21世纪新千年的展开,随着中华民族和亚洲的复兴,历史与现实必将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期盼,来思考和展望中华法系的研究,不只是一份学术的兴趣,更是一种学术的责任。这种责任要求我们在中华法系的研究中继往开来。开来在于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这是学术的铁律。中华法系研究的继承,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精神的继承;一是学术成果的继承。中华法系研究的早期开拓者,像杨鸿烈、陈顾远等,都是在比较艰难、动荡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里取得重大成就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法系韶华不再,渐成前音绝响,然而中华法系研究的论著汗牛充栋。对中华法系价值的评价,迥异的结论以宏观或微观的形式缤纷呈现,其中不免有受到某种观念或学术范式的拘囿或影响而语焉不详如浮光掠影。该文从中华法系研究的集大成者张晋藩教授对中华法系价值具有代表性的归纳出发,重新审视民国对中华法系的传统价值观,并对当下学者以各种范式或角度对中华法系价值判断的态度进行综述,揭示只有在当下法治语境下对中华法系历史价值重新审视,才能真正开始面向未来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华法系的特质在于它的宗法伦理性。中华法系伦理法特质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基础。地理环境、小农经济、家国一体和儒家思想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共同塑造了中华法系的伦理法特质。  相似文献   

14.
中华法系的演变史,其实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地位此上彼下、互相交替的历史。中华法系由于其自身的缺陷,想要完全复原是不可能的。但它的某些精神内涵则完全适用建设现代化法治社会的需要。立法者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法律框架的前提下,将中华法系的精神内涵更多地纳入到现代法律中,从而实现对中华法系的"曲线"复兴。  相似文献   

15.
<正> 比较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它的出现与其他比较学科的广泛兴起,反映了当代世界科学研究领域里一个值得重视的动向。 总的来看,当代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种边缘性学科的涌现;二是许多学科向着深层化、细分化方向扩展,产生了很多分支学科;第三则是比较研  相似文献   

16.
战后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归结起来,当代世界经济格局具有四大基本特征,即两大经济体系,三种经济发展水平,四大经济集团,一对经济关系。一、两大经济体系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中一直存在着两大经济体系。即二战后世界上长期并存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世界经济的形成,与世界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世界经济是  相似文献   

17.
中华法系作为制度形态的法文化、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它具有两重性,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中华法系的特色在于:一是具有重法治、修法典的传统。表现在法律公开化,即让官民知法和公开进行宣教,律条简明、因时制宜、相对稳定;二是诉讼法制审慎肃重;三是严肃护法,严格执法。研究中华法系遗产,我们既反对全盘吸收的“颂古”,也不赞成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应从“历史镜鉴”的角度,加以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18.
比较比较法     
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与茨威格特和克茨合著的《比较法总论》都是当代西方比较法学领域内具有重要意义的巨著。尤其是达维德的《当代主要法律体系》,它是比较法学研究进入法系划分这一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标志,是现今进行比较法研究的基础读物之一。而《比较法总论》的问世则开创了比较法研究的新模式,也是比较法学界的一部必读之作。总的来说,这两部著作都对当代世界主要法系进行了比较和考察,并明确指出:比较法是一门独立的法律学科,而不仅仅是一种应用于法律科学的比较方法。《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一书之所以被誉为西方比较法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地位.在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中,世界主义是一种分析全球分配正义问题的、以"个人"为关注中心的重要分析视角,它愈发具有影响力.世界主义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经了古典世界主义、现代世界主义和当代世界主义三个阶段.当代世界主义主要被用于分析全球分配正义问题,非常强调正义原则在全球层面上的重要性,并不像古典世界主义和现代世界主义那样较为强调世界公民身份.  相似文献   

20.
巴赞的电影美学是当代世界电影理论重要灵感的源泉之一,中国电影创作界与理论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接受巴赞的理论,然而想成为巴赞意义上的电影理论批评家,中国电影理论界尚需从三个方面加以学习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