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全社会性地出现了一次美学热,学者们纷纷著书立说,翻译家也翻译了大量外国美学论著,广大读者也竞相购买上市的美学书籍。与之同时,中国古代的和现代的美学资料也广泛地被挖掘整理出来,并成为写史立论的对象材料。如果把这段历史视为美学流势的高潮的话,那近十几年来的美学发展势头则是一种平稳进行的状态,这使一些专门从事美学教学、研究的人员也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2.
美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但是充满新的活力的美学著作总是能使人受益匪浅。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黄治正先生著的《审美要论》,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一、站在制高点上把握美学问题的全局我们看过许多美学原理著作,一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对美论、美感论和审美活动作出了探讨,但是把它们同美的规律割裂开来了;而对美的规律这样一个涉及美学全局的问题,或者根本未予提及,或者不痛不痒地几笔带过。这样的论著虽然也可以给读者以某些知识,然而不能引导读者从根本上把握美学这门学科。《审美要论》显然不同。它把整个美学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3.
交流语境与中国美学李咏吟在生存日益变得焦虑的时候,当代学者能如此严肃地讨论美学问题,大概与学者特有的忧患意识和使命相关吧。诸如傅谨的《中国美学需要什么》与陶伯华的《中国需要什么美学》正出于这一目的①,都力图把中国美学放到世界美学背景下予以考察。傅文对...  相似文献   

4.
自在虚空美学黄葵我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其共同的审美逻辑,如道家的“道”、理学的“理”、佛学的“法身”与“实相”等,在审美主体上是一致的,即都把大自在虚空作为美的主体。但遗憾的是,它一直未能形成自己强有力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舆论。这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需要追源溯流,厘清脉络,体现历史意识,把历代美学思想放到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加以审视,揭示美学思想生成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这就需要考辨源流,具有经典意识,甄别经典,继承经典,阐释经典,以便正本清源,匡正风气。同时,追源溯流需要总结美学史的传承发展规律,会通适变,在古今、中西会通中体常尽变,推动美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服务于当代的理论建构和审美实践等现实追求。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历史的连贯性有着合理的因素,其中的生命力和开放性是创新的基础,需要我们从中“会妙”。那些具有普遍规律的抽象内容,是可以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抽象继承与具体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6.
美学与哲学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事关美学之存亡:如果美学可以为哲学所取代,则美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为此,有的学者主张应当把哲学从美学中排除出去,以保持美学的独立地位。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相当复杂的,非一个排除能够解决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主张把哲学从美学中排除出去的刘士林先生,在这一排除活动中所使用的差不多全是哲学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是夏多布里昂美学理论的基石。在《基督教真谛》中,他把基督教的创世说、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和神秘主义,溶合于自己的美学理论和美学实践之中。这是夏多布里昂浪漫主义美学的根本特征,夏多布里昂认为,基督教为艺术提供理想的美。艺术的任务是赞美上帝,引导人们按照基督教的原则去对待灵与肉、情欲与信仰、生与死的问题,并通过宗教的修炼,净化灵魂,最后皈依宗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深刻丰富的美学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基础。这一点,国内美学界似无异议。倘再深化,具体化,分歧就来了。五六十年代的美学讨论,主要从认识论(反映论)的角度,即主要以反映论作为美学的哲学基础,探讨美学基本问题,取得显著成绩,形成几大学派。近来又有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不是认识论,而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提法,对于突破仅把美学局限于认识论的传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但我认为,应把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补充,似乎才更全面。——其基本点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作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旅游美学作为交叉学科是建立在美学与旅游学互含互补的关系之上的.这主要表现为两者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互含互补.从这一基础出发,建构的旅游美学.充分体现出旅游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同时也把旅游美学的发展建立在旅游学与美学这两大学科的不断发展之上.  相似文献   

10.
章辉 《云梦学刊》2000,(5):47-50
博克的美学思想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总结.鉴赏力、同情、崇高等是博克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只有把博克放在当时的美学语境中,才能看清他在美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当中,无疑都有一个最高的审美范畴在统帅着整个的审美和艺术创造。这个范畴是什么?过去我们都毫无疑问地把它归之于“美”,认为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它的最高审美范畴都是“美”。但是,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颇可怀疑的。我们说西方美学当中的最高审美范畴是美,这一点是可以成立的。西方人确实非常重视这个“美”,他们对“美”的本质不倦地探讨了两千多年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中国美学当中,在中国艺术审美活动当中,是不是也以“美”为其最高范畴呢?笔者以前也是这样理解的,认为美学是…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西方美学家中,有几类不同的美学知识类型,从总的面貌上看,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道地的哲学家,从纯粹哲学的思辨角度建构起来的美学理论,比如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维特根斯坦等;第二类美学的知识类型是心理学的,换言之,是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建立起来的美学。有时我们把第一类美学称之为哲学美学或思辨美学,而把第二类美学称之为心理美学、经验美学或科学美学,如阿恩海姆、埃伦茨威格、蔡尔德等。除了这两种美学的基本知识类型而外,还有第三种类型,这种美学是一些文学批评家或艺术批评家所作的美学思考,如果说…  相似文献   

13.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1,(6):141-144
把阿多诺美学浪漫主义化在学界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是由阿多诺与浪漫派美学之间的某些相似性造成的。本文辨析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差异 ,认为把阿多诺看作“更本真的浪漫派”是对阿氏美学的误读。此种误读遮蔽了阿多诺对浪漫派美学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本真面貌。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美学把“美”作为一个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独立世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知对象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审视,是研究“美本身”的知识美学。用知识逻辑要求审美逻辑,这种错位使柏拉图的美的世界与生活的世界处于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而孔子的美学则并不去分析美的本质,他只是讲人应该怎样做才是美的。在孔子那里,美不是一个可以分析的知识对象,而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使孔子美学具有浓厚的现世情怀和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15.
教育美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和高度融合的结晶。教育美学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社会培养美的一代新人,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当今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强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教育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就美学理论的形态而言,审美哲学、审美心理学、部门美学(例如音乐美学、绘画美学、建筑美学、电影美学、书法美学等)是三种最基本的理论形态。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三种理论形态当做凝固不变的范式来对待,不敢大胆地寻求和创立新的理论形态,那么,美学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试图将美学(审美学)与在我国只有很短  相似文献   

17.
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今年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专著,也是一部适宜高等院校使用的好的美学教材。全书共分九章三十一节,约三十万字,具有以下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美学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入美学领域,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美学现象,取得了重大成果。在美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一篇小文中提出这样的意见,古代美学的研究只有走到古代美育的研究,才算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这是有一个理由,中国文化的审美之维最早是从教化这支树上长出来的,礼乐之教在孔孟之前就有了,那时乐教作为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手段而被看重。后来,百家争鸣起来了,有自觉继承礼乐文化的如孔孟,也有批评礼乐传统的如老庄和墨子,统一的文化才分门别派了。如所众知,中国人纯粹的审美经验是由一位避世者庄子以高唱自然所奠定基础的。然而当我们把庄子式的纯美学研究得多了,却也不免对古代美学的全局产生了弱视。中国古代美学是博大…  相似文献   

19.
何信玉  王杰 《浙江社会科学》2023,(1):130-139+160-161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多种命名方式,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内部一直以来存在的多种理论争议,本质上源自对“何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统”这一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从美学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传统既根植于整个西方美学史与德国美学的理论传统之中,又极大地扭转和打破了以康德美学为代表的形式主义美学大厦,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革命性的影响作用,这是我们在当代视域下重提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德美的特质与审美主体性论要温纯如康德美的特质在西方美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西方近代美学中对经验主义思潮和理性主义思潮关于美的特质对立性发展所作的统一性的总结。它融会各派美学特质,构成自身美学体系的基础。康德正是从美的特质出发,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