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一样,李贽对理学展开了批判;所不同的是,他对理学的批判和对启蒙思想的建构是围绕着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展开的,致使个性、独立人格和平等意识成为其启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出于对个性和独立人格的推崇,李贽以异端、狂者自居;并且指责理学的所有错误都源于盲目顺从以及丧失独立人格.出于独立人格和人格平等的需要,李贽向三纲发起进攻,在质疑“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的同时,发出了男女平等的最初呼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 李贽 思想 矛 盾的 视 角探 讨了 晚明 启 蒙哲 学 在理 论上 的 误区 。李 贽的 思 想驳 杂而 不成 体 系,且自 相矛盾 。 他以 法家 的功 利 主义 反 对儒 家的 空谈 性 理;以 道家 的因 任 自然 否 定儒 家的 礼教 和 法家 的 法治 ;又以 禅宗的 怀 疑精 神向 世俗 和 传统 挑 战,最后 皈 依佛 教 的彼 岸世 界,走 向 寂灭 无为 。 李贽 的 悲剧 虽带 有那 个 时代 的烙印 ,但 更主 要 的是 其思 想 矛盾 的产 物 。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贽的叛逆性格与反传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贽是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他代表着一种文化批判的思潮倾向。李贽的个性人格,表现为其是受王阳明心学影响、从儒家营垒走出的鲜明突出的叛逆性格。李贽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他的反传统思想,这主要包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对迷信权威、迷信古人思想传统的批判,对以儒家为一家独尊正统学术思想的批判,对代表封建正统和道统思想的道学与道学先生的批判。李贽的反传统思想是战斗性与破坏性并存的。因而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格局中,当中国文化面临新的现代化转型和新的选择时,应冷静地反思李贽的思想,对其文化批判精神既要继承发扬,又要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贽经学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的经学思想大抵归于自得,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他一方面主张"经史相为表里"、"六经皆史",力求还原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本来面目,重新解读经典本义和领悟圣人本意;另一方面又重视《易经》和"四书";融合三教,以儒为宗,援引佛老以注儒经;主张"不求甚解"、"六经注我"的注经方式,借圣人经典以阐发己意。李贽的经学思想是一个对汉宋经学思想既有批判又有继承与发展的复杂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依照事件哲学原理,"宇宙就是事件场",就是事件的绵延过程。解剖事件所以绵延的深层结构不失为研究文学与文化现象的一种视角和方法。中国文化发展史是由无数"异端""另类"的文人和思想家推助的过程史。他们之所以成为"异端"和"另类",是由其生活中的突发性重大事件导致的。在中国近世文学思想史上,李贽和鲁迅是具有反叛性与启蒙性的"狂人""异端"。鲁迅与李贽最具相近、相似处。然而,因鲁迅极少提及李贽,故少见深究二人关系者。本文从事件文化的视角探讨二人思想情趣的异同及其成因,发现两类重大悲情事件——"家难"与"兄弟反目为仇"——的巨大冲击力改变了他们心理、意志的原有结构,造成非理性、非常态式的异变。李贽的深思寡言、嗜友如命、究生死之学、游戏人生、异端思维、快意恩仇以及剔骨见髓之深刻,鲁迅的冷默寡语、淡薄人情、愤世情绪、执拗的怀疑精神、悲观主义、"窥病"视角、好战性格以及拷问灵魂的深刻等,都与上述两大悲情事件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经过原始佛教净土思想的萌芽、小乘佛教时期的弥勒信仰到大乘佛教时期净土思想的弘扬使净土思想在印度已经发展成熟,但净土宗的创立是在中国,它是由昙鸾、道绰及善导而完成的。本文主要根据时间为明线,判教为暗线来论述其思想的发生、发展和创立。  相似文献   

8.
李贽建立在平等思想上的私欲动力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人欲被视为万恶之渊。然而人欲乃人天赋之自然 ,它既有消极的一面 ,亦有积极的一面 ,若尽灭人欲 ,社会将如何进步 ?李贽看到了这一点 ,并且对如何将个人之欲与集体、人类之欲结合起来 ,使私欲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代"思想界之陈涉",梁启超代表了中国新闻学启蒙时期的最高认识水平,他系统阐述了报馆之责任、职能、地位、宗旨等议题,对当时报业状况作出深刻批判,进而提出报馆、报人之标准.梁启超对近代报业之兴起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对李贽思想的接受过程是中国文学思想近世化演进中的一支重要脉络,"五四"则是这一演变脉络中的凸现环节,而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又是立于其峰颠的典型个案.本文通过分析周作人对李贽文学思想的接纳、变异这一个案,探讨李贽思想在被接受过程中的演进轨迹,并认为周作人的文学观来自西学与中国传统,而传统多于西学,传统中又以李贽的影响最为有力.李贽的人学观直接促成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表现童心说,促成了周作人文学是人的自然天性表现、且以表现之自然为美的文学思想.周作人发现了李贽人学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并用西方科学化、人本化融释李贽思想,使之在周作人这里进一步世界化、近世化了.  相似文献   

11.
郑杰文 《齐鲁学刊》2001,(3):98-102
我国古代的经学,由西汉今文经学到东汉古文经学,到魏晋“王学”,到南北朝隋唐疏注之学,到宋明义理之学,到乾嘉考据之学,经过了四次振荡式发展。造成经学振荡式发展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文化需求的阶段性变化、实现儒学社会价值与追求儒经学术品位的矛盾,以及经典文本特点(主要是文词的多义性和句义的可扩展性)这三点。经学振荡式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国学研究,必须贴近现实,面向社会,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2.
《周礼》的生态伦理系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以取法于天、以礼为治的思想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伦理思想系统,其中包括完备的价值基础、伦理制度和具体的伦理原则。其保护对象主要有土地、山林川泽、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周礼》是世界上最早提到环境保护伦理法规的有系统的著作,其中的思想及措施总结了当时的生态伦理实践经验,对后世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杨慎对李贽异端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同旭 《晋阳学刊》2007,(1):108-112
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对李贽《焚书》中一系列评点杨慎文的文章,进行了对照式的重点论述,发现李贽与明代反理学先驱杨慎有许多同道之处。李贽非孔批儒反理学的许多观点,诸如嘲弄宋明理学家是矮子观场,被服儒雅而行若狗彘,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揭露君子尤能误国,清官之害大于贪官;讽刺朱熹终身不知圣人之慎思,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云云,多受杨慎的影响。李贽异端思想的形成,杨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通 《河北学刊》2007,27(1):115-119
本文认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最早启蒙于国内,而非日本;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启蒙时期(从1912年至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前),李大钊通过多种渠道对社会主义思想有所接触;产生时期(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至1920年),李大钊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发展时期(1921—1924年),李大钊的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社会主义逐步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并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15.
李贽与李梦阳文学思想鲜明对立,但对其豪杰人格却十分推崇。此矛盾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二人看似相同的人格理想,实有不同的哲学内涵:李梦阳之豪杰人格以传统儒学之伦理道德为基础;李贽之豪杰人格却以自然人性之“真”为基础。这恰是二人文学思想走向复古与性灵之对立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辩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辩证法、经济辩证法、社会辩证法等方面。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开始 ,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传统。晚明李贽突破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局限 ,将先秦以来、特别是阳明心学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感性、现实、社会的层面 ,提出了极富现代精神的自由观。这是中国自由传统的重要发展。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传统自由向现代自由的转换 ,是一笔需要我们予以珍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廉政是现代政府追求的重要目标。先秦时期的廉政思想颇为丰富,对当代的廉政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加强干部队伍自身修养,树立"尊廉抑贪"的廉政自律观;健全法制,弘扬"惩贪扬廉"的廉政他律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