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相似点也有不同点.鲁迅在艺术手法上取法于果戈理,因为两位作家有着相近的国情,面临要解决相似的社会问题,采用了相似的表现手法.但由于他们所处时代、民族不同,阶级、世界观的不同,对当时社会问题剖析深度也不同,在主题开掘上鲁迅的作品更有着巨大的深刻性、广泛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王云 《学术月刊》2023,(9):131-141
如同人类历史上大多数伟大的思想家,鲁迅高度关注社会正义。但鲁迅又是一个以文学家作为其主要职业的思想家,他自然也关注与社会正义有着互渗互动关系的艺术正义。不过,他对艺术正义的评判要远远复杂于他对社会正义的评判,导致这种复杂性的是其评判艺术正义的两种立场:“悲天”的人文主义立场、精英主义立场、启蒙主义立场、开启民智进而鼓励他们参与社会改造的立场;“悯人”的人文主义立场、平民主义立场、复仇主义立场、同情弱者进而希冀他们的心灵受到抚慰的立场。在艺术正义问题上,这两种立场看似自相矛盾,实则辩证统一。鲁迅是民国史上鲜见的既具有高度人文情怀,又具有丰富人文情怀的思想家,正是他一生洋溢着的独特人文情怀将这两种立场统一于其中。与这两种立场互为表里的是鲁迅以不同标准对艺术正义的社会效应做出的价值判断。任何种类的艺术正义都是双刃剑:既有正面社会效应,也有负面社会效应。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以不同的标准来审视同一类型甚至同一亚类型的艺术正义,极可能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判断。鲁迅以其中的两种标准来审视其社会效应,于是便有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作家当中,受到鲁迅先生尊敬和佩服的,当首推陀思妥耶夫斯基,鲁迅每每论及俄罗斯大作家时,往往将陀思妥耶夫斯基放在首位,这决不是偶然的,两位文学巨擎都因以小说描绘人类灵魂而著称,鲁迅对国民魂灵的无情剥脱形成了他的双重艺术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苦难灵魂的残酷拷问建起了他的"摩天祭坛",两人的小说创作都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现实主义.(一)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事小说创作都有一个崇高的发端,在鲁迅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改造国民的劣根性,做到"国民精神之发扬";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为屈辱的以及人人抛弃的人请命"因此,他们的艺术着眼点始终是"人",是"人"的独立价值,这是两位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和现实主义大师相通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与鲁迅思想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鲁迅与张爱玲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作家,但他们作品的思想内涵却是一致的。首先,他们彻底清算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但具体的表现形态不同,鲁迅是高度理性,张爱玲是感性,鲁迅笔下的人物是被吃者,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既是被吃者也是吃人者。其次,他们都能正视妇女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但由此所生发出来的社会理想不同,鲁迅是提出了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张爱玲则是无可奈何的适从,并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的普遍的人性弱点进行了挖掘。由此可见,张爱玲不仅继承了鲁迅的思想,而且还发展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鲁迅和屈原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如汪洋大海,包溶了中外优秀文化的百川千流,其渊源师承是多方面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他和另一位文化巨人屈原在思想、艺术方面一脉相承,在成就和地位方面交相辉映。他们两人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两颗灿烂巨星。对照分析这两个伟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6.
陈占彪 《学术探索》2008,(4):103-106
从鲁迅的艺术实践来看,他是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好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方面研究颇多,亦无争议。但从鲁迅的艺术(包括美术、戏剧、诗等)主张来看,他却是坚定的反现代主义者,这方面却鲜有梳理。这一“实践”与“主张”分裂的根源在于他将艺术当作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主义看法所致,因为在战斗的时代里,艺术虽然未必反映真实,但至少与写实是孪生的。只有使人“懂”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写实才能使人“懂”,这就决定了他的反现代主义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7.
1925—1926年,是鲁迅前期杂文创作的高峰。因为这两年鲁迅写的杂文,大部分收入杂文集《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①;又因为这两年正是鲁迅在北京,以杂文为武器攻击旧社会,但又不断遭受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文人诬陷打击、“交着‘华盖运”’之时(《华盖集·题记》),所以,这两年便被人们称作为鲁迅杂文的华盖集时期。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不仅数量丰富②,而且在杂文创作思想与艺术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不仅旗帜鲜明地确立起以社会批评和文学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而且确立起他杂文最基本的艺术特质──强烈的情感性和丰富的形…  相似文献   

8.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文艺武器。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泼辣、幽默、含蓄、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都和鲁迅充分运用讽刺艺术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讽刺,鲁迅杂文就失去了它的固有特色。鲁迅所以选用杂文作战斗武器,是由于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斗的紧迫性。杂文言之有物,可以起到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它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的灵敏度高,“对于有  相似文献   

9.
龚自珍因其开风气的气度而成为近代思想史开端式的人物 ,鲁迅因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彻底批判而成为 2 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人有着类似的心灵历程。他们都从传统中出走 ,并对传统文化“思古”的思维方式、经典的不可动摇地位、圣人偶像给予理性批判 ;他们呼唤“风雷”、“英哲”式人物出现 ,并期待自己就是这种英雄人物 ,从而改变现实 ;在英雄未出现与个人力量微弱之时 ,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忧患与痛苦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在中国的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崇慧 《船山学刊》2008,(4):220-222
曾经影响过整个世界的思想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克思,另一个就是卢梭了。卢梭社会契约思想不单是雅各宾专政时期,而是整个大革命时期,以及后来的整个世界,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在今天,我们中国,一些提法和理论表现,也都脱不摔卢梭思想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马基雅维利和卢梭这两位优秀的政治思想家不仅曾经名声显赫,如今仍然炙手可热,解读这两位大师著作的文献汗牛充栋.但是,所有研究者不得不承认,这两位充满魅力的思想巨人对女人的态度令人不敢恭维.无论是责难他们歧视女性,还是分析这两人对女性"大不敬"的社会--历史原因,两人都见证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政治毕竟还是男性主导的事情,在公民社会中,女性只能依附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由单演义、鲁歌编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的《鲁迅与郭沫若》一书记载了鲁迅和郭沫若这两位文化伟人的战斗友谊,也记录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评论;在某些史实以及难解之处都作了必要的注释,这对于读者是非常有益的,但感到文中有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基本翻译观可以概括为"功利翻译观",即其翻译是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原则的;傅雷的翻译观也带有这一印迹,但他更强调为艺术而翻译。两种主导思想差异较大,但在二人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读者观等四个方面,也不乏差异之外的共性。从这四个方面对二者的翻译观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两人的翻译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它的历史的"抒情时代",包括鲁迅,历史中的许多趋近新思潮的人也都同时进入了他们生命与精神中的"抒情时代".从<鸭的喜剧>与<为"俄国歌剧团">这两篇不太为人关注的文本可以看出,鲁迅在1922-1923年这一时段有一特殊的精神历程已步入中年的他重新涌起过青春时期的情感--一个青年诗人的情感,并且生发出人间与精神的"沙漠"、粗暴的历史等重要的思想命题.  相似文献   

15.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在卢梭众多的精辟思想中,有一些仍然是合乎时代潮流的,它们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变迁而过时。他当时提出的“法治”和“德治”思想,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他思想的先进性和非凡的超前意识。一、卢梭的法治思想卢梭认为:“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犤1犦(P76)他把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称为共和国,因为只有在法治的国家,才是公共利益在统治着,公共事物才是作数的。这也正是卢梭所憧憬的理想国家。在卢梭看来,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不应严格遵循下列原则,以确保…  相似文献   

16.
卢梭和康德的关系是思想发展史上颇有意义的一页,深入研究这种关系将有助于阐明人类思想发展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卢梭和康德几乎完全是同时代的人(卢梭1712—1778,康德1724—1804)。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一位杰出思想家,康德则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先驱。初看起来,这两位思想家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各自努力的方向、工作的成就乃至文风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叶紫     
在鲁迅一生中,有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培育文艺青年的工作上。特别是后期,对那些愿意革命和进步的青年作家,他总是象一个最忠于职守的园丁那样,顶着严霜酷暑,呕心沥血,辛勤灌溉。鲁迅对青年革命作家叶紫的培育,便是他在这方面工作的一部分。鲁迅和叶紫,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叶紫刚刚开始文学创作活动的时候,才不过二十二岁。而鲁迅,却已经在人生的道路上经过了五十四个冬春。战斗和时代,把这两位经历不同、年龄不同的革命作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并肩战斗的时间,只不过两年多一点,但在斗争中所结下的革命情谊却是令人久久难忘的。  相似文献   

18.
费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俄国文坛的两颗光芒四射的巨星,不仅照亮了黑暗的俄罗斯,而且也普照着全世界。高尔基自豪地讲,这两位伟大的天才,用自己的艺术力量震撼了全世界,他们是能够同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卢梭与歌德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由愈演愈烈的中西文化冲突而导致的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面前,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与同时代人相比,总是具有一种同时代人所无法比拟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在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之中,他的那种对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所特有的敏感气质、批判精神和反省意识,都使得他的忧患意识体现出一种善于从总体性的超越位置上,来认识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人生的独特视角,一种批判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及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改造,推动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态度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因此,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从20世纪初中西文化冲突的文化背景上,来探讨鲁迅忧患意识的精神实质,将对于整体地认识和把握鲁迅思想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探讨他的意识构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鲁迅改革国民性的思想及其失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福湘 《学术研究》2001,1(12):150-154
鲁迅毕生都在寻求着、践履着救国救民的道路,"锲而不舍"地想利用文艺的力量改革国民性,由"立人"而建"人国".他作为自觉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战斗一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他的悲剧性则表现为这个要求不仅在他生前而且在整个20世纪屡遭挫败,而在他生前身后对他的不实的毁誉也就是这种悲剧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