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7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本身。价值理性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成对客体精神质量的批判和建构,从而真正体现人的本质。它的内在规定性由四个方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目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是一种建构理性。这种内在规定性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个人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导致了价值目标的差异。这种针对价值目标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就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理性虽为人类改造自然、控制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性工具,但它本身不能为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目标和价值,它离不开伦理价值的关怀。因此,必须建立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两者间形成和谐的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人们对科技理性的价值批判,通过论述科技理性之善之两重性来为科技理性正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科技理性向实践理性转变的必要性所在,论述科技理性的实践性转变是应对生态危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理性的两重性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教育取向的两重性是自然人———科技文化教育取向和社会人———观念文化教育取向。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理性能力。历史上不同取向的教育提升了人的理性的不同方面的能力 ,社会人———观念文化取向的教育提升的是人的理性的价值、道德能力 ;自然人———科技文化取向的教育提升的是人的理性的认知、工具能力。当代社会呼唤理性的新的综合也要求教育实现两种取向的综合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构成了以研究客体自然为中心的认知理性,也即科技理性,也形成了以研究人类及其社会应然规划为中心的人文价值理性,也即道德理性。两种理性各具魅力和独特功能,共同构成人类认识、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两种理性在本质上是合一的,在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应当整合起来而发生作用,解决"真"问题的认知理性从来都是在善价值理性指导下才有益于人类,也只有在人类主体的道德价值理性选择中,事实世界及其物质成果才有其合理的存在理由。  相似文献   

6.
现代西方哲学在发展中呈现出共同的价值旨趣———对作为现代性内核的理性的省察和批判。现代西方哲学在理性批判中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困境:语言学维度的澄明和遮蔽;知识论立场的消解与固守;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尖锐对立。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的理性批判及其问题,可以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理性反思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执政党理性、公共理性与我国的政治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公共理性应成为沟通、协调和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个人理性与国家理性、大众理性与精英理性的中介与桥梁。在现代社会里,执政党的活动只有置于公共领域的监督和批判之下,其决策和管理过程才更体现公共理性,即决策和管理具有公共性、民意性、正当性和合法性。执政党的现代化也是执政党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网络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但对信息技术的无限放大与盲目崇拜湮没了人类理性的思维,遮蔽了价值理性的光芒。网络图腾、速度神话、虚拟无界的出现,使人类的价值理性陷入了失落的危机。只有克服盲目的信息崇拜,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发展,才能创造出网络社会的幸福与和谐。  相似文献   

9.
工具、价值与理性重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价值理性是目的或价值的理性化,工具理性是工具理性化和理性工具化的统一。价值理性离开工具理性往往会异化嬗变为工具非理性。而工具理性也会异化造成价值非理性,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理性异化,促进人类自由的发展,必须确立价值相对性的理性新境界。  相似文献   

10.
以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创新理论为分析视角,围绕创新的内涵,就创新的价值反思、创新价值的理性追求两个维度分析了创新形成的基本特征。指出创新有正值、负值和零值之分,而实现创新正价值的前提是在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实现理性超越。强调这种实现理性超越是创新形成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11.
理性是哈贝马斯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传统理性的分裂和缺失,哈贝马斯不同意有些后现代哲学家颠覆理性的主张,而是在交往行为和生活世界的视域内,在交往范式的基础上重建理性以拯救理性。本文主要想对他所建构的交往理性的内涵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思维的本性是辩证的,当然人类自觉到这种辩证本性要有一个历史过程。休谟的怀疑论对促成人们的自觉起了重大作用,黑格尔在发扬康德关于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自觉的辩证法理论,不过他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有”,片面夸大了理性范畴的作用。但对其唯物主义的改造,长期没有实现。马克思试图把它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分歧由来已久,"交恶说"和"融合论"都同样把它们看成为相互外在的两极。文章立足于人文理性的视角,考察了理性的分化和科学理性的张扬过程,揭示了科学理性的人文价值内涵,最后从存在论、人性论和哲学理性完整性的意义上论述了二者的同根共源。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主义追求工具理性;人文主义则更多的关心价值理性.心理学对科学主义、工具理性的追求使其在科学价值观上产生了严重分裂,这种分裂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只有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结合起来,建立多元化的理论模式和多层面的研究途径,才能保持其应有的本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形式理性与辩证理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曾出现过许多误解。作为人类思维的两大基本工具,形式理性和辩证理性之间是互补互益的关系。正确区分两种“矛盾”是认识两种理性的关键。辩证理性以确定性为基础讲求变化、发展;形式理性暂时将形式与内容区分开来,研究变中之不变,最终目的是达到更全面的认识。两者统一于思维对确定性和全面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拉兹通过引入理由算子,对行动理由的概念和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理由是事实而非信念的观点,并将理由按层次和作用区分为第一顺序理由和第二顺序理由。在分析规则作为第二顺序理由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拉兹更是将法律规则看作一种特殊的第二顺序的排斥性理由,解释了行动中的人们如何进行理由权衡和实践推理,并最终按规则来行动的实践过程。拉兹的理由理论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实证主义分析法学的基本方法和理念的传承,为他在与自然法学的论战中,维护其强实证主义分析立场提供了有力的论战武器,更体现了他在实践哲学背景之下研究法律规则、规范与行为的关系以及实践推理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科技伦理与公共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领域面对的往往是多元道德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我们在价值取向上应持开放性的态度,以促进科技与人文在发展中的动态协调.再加上科技体制化的现实,科技伦理中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实现呼吁一种社会、政治机制上的开放性,以形成社会公众的道德理性对政治和利益团体的制约,而公共理性经过合理论证可以用于解决某些伦理问题.作为上述分析的结果,科技伦理可能孕育着一种新的实践哲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突出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内心理性与感性的强烈冲突.面对一个事物,人们都会用理性和感性的尺度来加以衡量,然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本文将对该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意义阐释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批评作为个体化的意义阐释活动 ,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和有效的 ?面对文学批评中这一解释学的难题 ,河南大学文学院刘思谦教授和她的几位博士生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刘思谦教授首先在理论层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她认为 ,为了避免文学批评中极端主观化与极端客观化的倾向 ,应该在批评理论中为价值论尤其是人文主义价值观留出一席之地 ,因为 ,人文主义价值观不仅是阐释的立足点 ,同时也是阅读视界。只有以人文主义的价值观衡量作品 ,才能抵御以“价值中立”、“价值虚无”姿态出现的相对主义的思潮。几位博士生从各自研究领域在实践层面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白春超以刘纳的《嬗变》和蓝棣之的《现代文学经典 :症候式分析》两部书为例、汪振军从洪子诚和陈思和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谈起、阎开振以解构批评与否定性立场为话题、侯运华从狭邪小说的研究与前理解的关系为起点 ,分别就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 ,一致认为 :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固然重要 ,但确立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20.
理性具有超越性,它总是力图超越经验世界,追求更为理想、更为合理的理念世界。这是因为形而上的理想深深地置身于人之存在中,人本身就是形而上的动物,就具有超越性,人通过超越自身有限生命的追求,来展示其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和价值。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理性独特的个性和哲学对理性之谜的无尽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