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黎先后举办过7次世博会,注重创新精神、艺术色彩、交流特色、规范特点,提供了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上海世博会设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规划了世博论坛、文化演艺活动.上海世博会传承发展了世博会的主题,进一步完善了世博会的规范,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省市的作用,将上海世博会办成科学技术与人文内涵融会的盛会.  相似文献   

2.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城市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是此次世博会的重要内容.世博会公众论坛的主题设置和世博展馆的设计都体现了城市文化与世博会的互动,并为上海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照.上海世博会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形象、文化创新能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对周边区域发挥着辐射作用,成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3.
陈楠  乔光辉 《兰州学刊》2009,(3):184-188
文章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主题,以上海游客及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上海游客与居民对2010年世博会的旅游期望的差异,结果显示因子分析法萃取出上海游客与居民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期望因子为5项(基础设施环境因子、态度肯定性因子、社会现象因子、经济因子和物价与房地产因子);社会人口结构特征中除性别外,其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职业等变量均同其旅游期望的5个因子分别存在显著性的差异;T-检证法分析出上海游客与本地居民在旅游期望及参与意识中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文章最后提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的部分建议及本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闭幕后,总结世博会经验,充分发挥世博会的后期效应成为一个重大课题.世博会对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由世博会,上海的都市文化空间在全球化格局中被重塑,文化旅游中的身份认同得以重写.世博会也为上海产业园区的集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与可能,给会展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国际旅游客流空间移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移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其主流在发达国家之间移动,以短程移动居主导地位,且互动效应明显.从流向上看,国际旅游客流由北向南移动,由内陆向沿海地区及其岛屿移动.  相似文献   

6.
从1851年伦敦世博会以来,许多主办国家开发世博会文化资源,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中国的"后世博"时期即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后的2010-2020年间,是中国文化产业提高能级、规模和效益的战略机遇期.中国文化产业要大力开发"后世博"的文化资源,增强文化产业的内容创造力、科技研发力、国际包容力和时尚影响力,在综合实力方面跨上新的历史台阶.  相似文献   

7.
会展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会展业是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近几年,各类大型国际展会不仅给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人流、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凸显出会展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逐步提高会展业的竞争能力,必须重视会展营销策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世博会是和平、友谊的文化盛会,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舞台.中国文化在其问大放异彩,上海世博会是中国文化的"嘉年华".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中国文化得以进行全面和各具特色的展示,外国展馆也力求注入"中国元素",中外合璧、相互交融,体现出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与和谐共生.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在上海世博会成为"亮点"和"看点",既源于对中国文化价值和作用认识的增强,也在于作为东道主的"地利",还由于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世博会在对经济、科技重视的同时也同样重视文化,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值得关注的"人文生态".中国文化在上海世博会的鲜亮登场,不应成为"一时之盛"而应成为"永恒之光",我们应该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在总结已有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向世界,让传统文化在城市未来发展中成为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首先介绍了历届世博会的来源及举办情况;其次,从城市交通条件、会展场馆建设、配套设施、会展审批体制等方面对上海会展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三,并从经济、社会、品牌、就业、消费、区域、关联、引发等方面进行了上海世博会的效应分析;第四,从洲际、洲内及上海自身,分析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挑战与机遇;第五,分析了上海会展业在管理体制、审批体制、市场运作、总体规划、会展立法、行业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劣势;第六,认为应该学习历届世博会在资金、效益、社会、文化、人本、品牌、后续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吸取缺乏政府主导等方面的教训;最后,从创建品牌、搭借传媒、组织机构、阶段营销、区域联盟、政府主导、特色服务、法律法规、科学规划、生态管理等方面提出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一个半世纪的参博历程几经波折,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百多年来世博的成长与中国的进步,以及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中国参博的第一阶段(1851年-1867年),实际上是为商人间建立的贸易联系,而世博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存在诸多局限,对中国的影响也很有限;第二阶段(1873年-1905年),世博会在多个层面取得突破,实现了由展示舞台向交流平台的升华。清政府的参博态度也逐渐由被动接触转变为主动参与,并籍此促进"新政"的推行;第三阶段(1906年-1939年)世博影响力强劲提升,利用其正面影响,中国参博历程达到第一个高峰;第四阶段(1982年至今)世博会在制度与理念方面的转变,使其实现了从强国聚会到全球盛会的再一次升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成为世博发展史和中国参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不同人物,不同身份,身处不同的历史环境,置身不同的世博现场,对世博会形成的认知是不同的.通过对此一时期"亲历世博会"的珍贵材料的挖掘和解读,大致可以了解清末民初不同历史时段中国人对世博会的三种不同认知.一、张德彝、王韬等人神迷"水晶宫"、"珍异物",冯自由、"抱一"(黄炎培)等人强调"游戏区"、"装饰法",是从娱乐的角度理解世博会;二、李圭的"裕国利民",杨兆鋆的"兴盛地方"论,是从商贸的角度理解世博会;三、张元济的"表彰国力,塑造形象",冯自由的"网罗文化,诱导文化",是从文明的角度理解世博会.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世界舞台的一个"新端点",不仅展示了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还展示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对它的保护、传承、开发、传播,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纵观上海及全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方面,可以概括为"情景再现"、"符号复原"、"活化故事"、"传播提炼"等主要特点.上海世博会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开发与传播已经呈现出新的业态,需处理好超越"乡土情结"、理顺"城乡关系"与超越"功利目的"、回归"创意本体"两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视野下权力与权利的互动平衡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当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调问题.从法治角度审视,通过"权力"与"权利"的均衡配置,达到二者的互动平衡,是逐步消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关键;彰显和保障公民权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规范政府权力,建设法治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民办普通高校横向、纵向分布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在东部、中部、西部以及省际间横向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现象;各地GDP和高考报考人数差异是影响不均衡的主要因素;在纵向分布上同样存在不均衡,民办普通高校在中心城市过于集中,而在地级城市分布密度较低.民办普通高校的分布结构与经济区域发展不协调,需要进行民办普通高校发展区域规划.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清代山西书院空间分布状况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山西书院空间分布的若干特点:清代山西书院呈"人字型"的分布格局;分布广而不均衡,书院分布密度区域差异明显,北疏南密;书院数量随海拔递增呈先增后降的倒"V"字型变化;书院数量与人口规模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第一次对城市进行集中展示,让我们不仅领略到城市化的魅力,也更加关注"城市病"问题.城市化是国际潮流,"城市病"也是世界性的,中国也不例外: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贫困,需要综合治理.上海世博会告诉我们,建设"和谐城市"、"健康城市"、"宜居城市",才是解决"城市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西方古典美学核心观念的两种不同美学形态,"和谐"与"中和"美论之间既存在相通之处,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相通之处体现着人类初民共同关心的问题;不同之处则见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各自独具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东西方各自的文化发展历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续和深化,从中可以看出二者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世博会是全景式地反映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当代科技成就与发展前景的全球性盛会,是体现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和、反映人类思想最新结晶与发展方向、记录全球文明发展轨迹与成就的历史性坐标.世博会不是一个城市的博览会,它更是全国的、全球的博览会.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代表着观众的热情,能折射出一个世纪的历史动态.研究世博会,必须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全局来考察.只有把握世界的整体发展,才能揭示世博会的进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确认"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将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认识和把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市场的运行特点劳动市场是"连续非出清市场";劳动市场的波动是供求总量波动的"减幅谐振";劳动市场存在两个层面的运行失衡;劳动市场的调控需采取多种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城乡文化差异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中特有的社会现象。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分别成为乡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现代文化的代表,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外在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语言和内化的观念,生产方式则是差异的根本。随着农村人大量迁入城市,人们面临着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变迁,城市中的农村人和城市人都存在着双重文化适应问题,对原有文化和新文化都具有学习的过程。这种双重文化适应程度对农村人和城市人的心理适应具有不同的影响,对农村人而言"双重性"更为明显;双重文化适应的内容对心理适应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均衡;而这种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都受到经济和教育的影响,当城乡经济差异发生变化,教育观念发生改变,心理适应问题可能也就不再凸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