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熙载与齐学裘的交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一生著述颇多,尤以《艺概》对后代影响巨大。齐学裘为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从同治六年(1867)到光绪五年(1879),他们在上海有长达10多年的交游。他们各自都有赠对方的诗词等,而尤以齐学裘为多。齐学裘的著作中还保存了刘熙载鲜为人知的三首诗及一些题跋。他们交游的相关作品为我们从动态角度研究刘熙载的思想性格和艺术追求提供了文献佐证。  相似文献   

2.
刘熙载行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然而其生平事迹人们却所知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刘熙载自己作品提供的信息有限;二是其不喜交游,朋友记载得也少.但是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考索,还是可以把握其行踪的.刘熙载除了在京城作官和主讲龙门书院外,还设馆山东禹城、河北定兴,赴武昌江汉书院和广东学政任.这些行踪或相关记载语焉不详,或鲜为人知.笔者一一补充、钩稽,旨在还原历史,让人们了解一个具体实在、活生生的刘熙载.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在至和至治平年间居京为官十四年,以其为中心相与交游者一般为道德、文学之士,他们雅集交游、诗酒唱和,既有文学层面的交流,亦有政治时事、人物品评、经典诠释、儒释道关系等的议论,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游圈。欧阳修及其交游圈中士大夫们的道德、文章为宋学第二阶段道德性命之理的张扬奠定了基础,他对士人仕途上的提携、帮助,更是有助于宋学第二阶段的学人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实践儒学的经世致用功能以及宣扬他们的宋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术界对刘熙载的研究,重文学而轻书法,刘熙载的书学理论的价值尚未得到深入而全面的挖掘。杨宝林教授的《刘熙载书学研究》一书的出版,正弥补了对于刘熙载书学研究方面的不足。该书研究范围广泛,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对刘熙载的书学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尤以《艺概·书概》及《游艺约言》为切入点,探究刘熙载的艺术观与文学观的交融互补,为书学及文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6.
刘熙载年谱(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担任西京留守推官,结识了一帮年龄相当、意气相投的朋友.吏事之外,欧阳修与他们徜徉山水,热衷于诗酒文会,形成较紧密的交游圈.本文在考证欧阳修洛阳交游对象的基础上,探讨了其交游的"群体性"、"文学性"特点,从而透视洛阳交游对欧阳修日后的政治生涯及其成为文坛领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末代帝师陈宝琛是"同光体"著名诗人,一生交游广泛,交游对象集中在政坛和文坛,文坛主要交游对象有谢章铤、陈衍、郑孝胥、何振岱、林纾等人.文坛交游对其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谢章铤在诗词方面对其有所启蒙,陈衍诗论指导其诗作日渐成熟,与郑孝胥切磋诗艺促使其诗越发精密,具有了一定影响力,最终在光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经义概>是刘熙载<艺概>中专论八股文的一篇.刘熙载在论述时强调"文行并重",表现出卓越的批评眼光与研究方法,其中关于经义自身产生、发展的论述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经义概>中还有很多关于经义写作的理论,对于文章写作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平台的南开经济学人,是活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以欧美留学生为主体的一个研究群体,他们以"学术中国化"及"知中国,服务中国"为理念,开展了大量的农村调查研究,主张推进以手工业为主的乡村工业的发展,挽救农村经济危机,实现农业国的工业化。南开经济学人利用从政之机将其乡村工业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重新释读南开经济学人的乡村工业理论与实践对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艺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三个方面,对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又充满着艺术辩证思想。不论谈诗、词、文、赋,还是书法,都体现了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创造精神的美学原则,见解是公允而独到的。刘熙载的文艺研究继承了我国古代一以贯之的点石成金、随机生发的特性,又以博大的内在体系,显示了他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透过王安石的早年交游,可以发现:一是他基于"太原王氏"后裔的宗法情结,常与王令、王回、王晳、王曙王益柔父子等同姓交往,主动吸纳同宗"家学"系统中的"春秋"养分;二是他任职地方,在政治边缘地带以中下级官员身份,广接孙觉、常秩、丁宝臣等"春秋学人"。日经磨砺,他基本建成一种"反正"宋初主流"春秋学"(以孙复为代表)的"王氏春秋学"。不过,由于缺失政治、知识和话语策略的综合支撑,"王氏春秋学"对于后起的"断烂朝报""黜《春秋》"等政治谣传,皆不能形成有力防卫、抗辩和强势反击,以至于真实的"王氏春秋学史"也终被埋没无踪。  相似文献   

16.
晚清学者刘熙载在上海龙门书院的著述和教学实践,更多地表现出儒家"圣贤之道"的影响;在晚年刘熙载身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学者与道、释消极遁世观相异趣的积极的入世观、致用务实的精神和修己安人的社会理想。刘熙载的研究领域涉及经学、文艺学、文章学、语言学、教育学,甚至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刘熙载以其在上海龙门书院的教育实践应和了中国近代经世致用的时代思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为视角,对戚继光的文化身份进行了解读,并藉此对晚明时期"武臣好文"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指出戚继光的文化交游活动是晚明社会"武臣好文"现象的典型代表,为晚明社会的多元文化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在乾嘉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诗歌创作中出现了以考据为诗现象,常州诗派中部分诗人即有"学人之诗".本文主要以该派作为研究对象,探析"学人之诗"之成因,寻绎考据与诗歌之关系.本文认为其关系可分三类:据诗排学、援学入诗、以学为诗.通过分析,可看出常州诗派在诗学宗趣上与性灵派、肌理派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在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对此有所认识不仅有益于了解"学人之诗"的成因,而且对促进常州诗派的研究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2013年,《百年红学》栏目历时两年共十二期刊发的"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以《红学学案》之名结集出版,它既是新时期红学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也为红学学术史研究增添了一部新著。"当代学人的红学研究综论"系列的创意,出于《百年红学》栏目与撰者高淮生教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是清末学者.一生以治经为主,精通声韵和算术,对子、史、诗、赋、词曲、书法等也有研究。他著述甚富,评论文艺的专著是《艺概》。《艺概》全书分六个部分:《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其中论文学的是前四部分。研究刘熙载的文学思想,这四部分是主要的依据。《艺概》论文学时用“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评论方法,对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作突出重点的评论,时有精辟见解,受到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因此,刘熙载的文学思想是值得研究的。本文拟就刘熙载文学评论中的思想倾向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