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鸿渐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善良、正直而有真才实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其思想性格尽管有懦弱性、矛盾性和极强的面子观念的局限性,然而最终导致他从希望走向绝望,所有人生愿望都陷入"围城"的是黑暗、腐朽的专制制度."围城"的深层意义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第一次采用了男性主角的抒写方式,主人公陆焉识一生渴求自由,他用一生努力实现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3.
满建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67-69,73
方鸿渐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产生的混血儿。中国传统文化在赋予他人性中正直、善良一面的同时,也窒息了他的个性的发展,造成了他的懦弱无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短暂游离并未使他获得真正的西方文化人格,反而使他丧失了原来的文化立场,他徘徊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人格产生了分裂,因而他无法突破精神的围城,摆脱人生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围城》与《儒林外史》是两部不同时代的讽刺小说,均以高超的讽刺艺术擅长.在炮容上又都是知识分子小说,非常值得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围城》在讽刺艺术上既有与《儒林外史》一脉相承之处,亦有创新的地方.在主题上,《围城》既堪称一部"新《儒林外史》"又超越了《儒林外史》,上升为一种哲理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描写的是1937年7月到1937年末的人和事,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极度动荡的时期,但《围城》却“情愿抓取不甚动荡和社会一角材料“描写了一群置国难于不顾的一类知识分子群体的和个人的灵魂,这是《围城》  相似文献   

6.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城》小说的主题在社会学意义上可以转化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围城”。就“围城”的本土含义而言,这座城堡特指中国人的脸面观。所谓“脸”即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及理想,其内涵为知耻,而“面子”则表示中国人所讲究的一种关系状态,其内涵为自我掩饰或虚饰。钱钟书在书中通过对留洋博士方鸿渐的遭遇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脸和面子之间所处的紧张性和困境,并以讽刺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学者对前者的放弃和对后者的追逐。而这一意蕴正合钱钟书在学术上对中国人做人中的“方圆”问题所做的精辟解析  相似文献   

7.
《陆犯焉识》是严歌苓的第一部以男性为主角的小说。自由是陆焉识的终极追求,他不断进行着爱情、婚姻及人生的突围,试图逾越围城。四次逃亡见证了围城与反围城的实践与寓言,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亦于此中呈现。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看《闻香识女人》是在大学的"演讲与口才"的选修课上。Scent of a Woman 其实是 Scent ofa man。女人香不过是个幌子,影片讲述的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忘年交。一个善良正直的年轻学生,找了一份兼职是照料一个孤傲  相似文献   

9.
《围城》自1946年2月起连载于郑振铎、李健吾主编的《文艺复兴》,1947年出版单行本,至1949年接连三版。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后改编为电视剧,进入千家万户。《围城》已深入人心,成为众议的话题。 那么,《围城》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论者多认为《围城》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对现代知识分子文化心理世界和人性的开掘上;体现在讽刺与幽默的语言艺术风格上;体现在它的美学追求上。 《围城》所表现的美学追求是一种“企慕情境”。 “企慕情境” 何谓“企慕情境”?“企慕情境”就是这样一种心境:它表现所渴望所追求…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的《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但历来的研究者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其讽刺主题和风格上,文章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视角,通过对文本中的方鸿渐、唐晓芙的形象分析,揭示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爱情的塑造意图和解构效果,由此揭示具有理性色彩的哲理小说《围城》是如何对其自身进行自我解构的.  相似文献   

11.
正善良是很珍贵的,但善良要是没有长出牙齿来就是软弱。我们都知道善良是一种美德,对人要和睦,处事要豁达。可是现在这个社会,越是善良,越是会变成被欺压的对象。当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你如果不断地施舍,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人性都有贪婪的一面,时间久了,你的一碗米不够,两碗不够,三碗四碗还是堵不住他的口,尽心竭力也是杯水车薪。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你若好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先生的《围城》蕴含着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并展现出近现代转型时期新旧交替、中西交织的文化特质。江南特有的崇文重教与家族文化氛围让作者关注了一批特殊的社会群体——知识分子的生活境况,构建出在新旧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夹击下令人啼笑皆非的"新儒林"景象;江南文化具有的兼收并蓄及开放性特征使其能够广泛接受西方先进文化,然而在对外在文化的盲目崇拜与缺乏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令人尴尬的"洋泾浜"现象;江南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最早的发源地,也较早被列强打开门户开放商埠,其商业化与都市化进程带有鲜明的殖民化特征,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着独特的现代化进程。转型时期的江南文化不仅奠定了《围城》整部作品的背景底蕴与环境氛围,更积淀在人物的心灵深处,成为其悲剧人生的客观因素,直接构筑了他们的"精神围城"。  相似文献   

13.
汪文宣作为巴金小说《寒夜》里的主要人物,其个性特征十分突出,其中"老好人"的描述在小说中出现多次。"老好人"是汪文宣内在性格与悲剧性命运的连接点,将其善良与懦弱的性格融于一体,揭示出汪文宣最终走向悲剧命运的内因。除性格因素外,仍有许多关键点促成了"老好人"悲剧性的毁灭。探讨汪文宣的"老好人"形象,剖析其悲剧性的源头,揭示出时代背景下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从善良的涵义及其结构出发,阐述了德育是以"善良"为基础的观点,并提出了"善良"和"爱心"为核心一个圆柱式的结构关系模式.这个圆柱武的德育目标的内侧核是由基本层次"善良"到较高层次的"爱心"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造诣很深的学者。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不同时期的心态变迁了如指掌,所以,写出了虽数量不多却颇有影响的小说。一部《围城》震动了整个文坛,李健吾称它为“新《儒林外史》”,并以能在他和郑振铎主编的进步刊物《文艺复兴》上发表这部杰作“为荣”。①它先后被译成俄、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出版,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如果说,《围城》是钱先生的长篇代表作,那么,《猫》便是他的短篇代表作了。它们都发表在四十年代中期,又都是反映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佳品。所以,也可以把《猫》看成是《围城》的姊妹篇。本来《围城》和《猫》作为钱钟书的名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但是,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一部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小说。在该书中,作者以其犀利的眼光洞穿婚姻、爱情、家庭生活的面纱,给我们揭示了处于传统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夹缝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从而对整个人类意义上的人性病态和生存困境进行批判和探索。从《围城》中人物的身上,我们所看到的是病态的人性,隔膜的人生和虚妄的爱情,是人物在这种种的精神围城中灵魂的畸变和挣扎  相似文献   

17.
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第一批受到近代资产阶级学校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在他的思想深处追求社会的平等、博爱、自由.然而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社会却发展成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的帝国主义.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一代正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感到压抑与愤慨.夏目漱石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员通过文学创作表现了他们一代人复杂苦闷的精神世界.本文重点分析了夏目漱石中期具有代表性的、表现知识分子的三部作品.  相似文献   

18.
杨晓梅 《南都学坛》2010,30(5):50-53
石杰对知识分子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表现知识分子的人生遭遇和精神世界是其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基本主题。作品从性的角度表现了自新时期以来的历史变迁中知识分子思想观念的变化,暴露了知识分子性格的虚伪、懦弱和自私;从妒忌、猜疑等心理、行为层面揭示了知识分子的劣根性,并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否定;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生境遇更让人体味到其生存的困窘和挣扎的无望,痛惜于当下人文精神在知识分子群体中的缺失,尤其对原因的挖掘已经不仅限于社会和生活层面,而是进入到人本视域,具有明显的终极关怀和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知识分子“过劳死”与人的“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导致知识分子"过劳死"的科研、写作等脑力劳动,实际上已不再是知识分子"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与"确证",而是其"本质力量"的"异化"即人的"异化".对于知识分子个体而言,要避免"过劳死"悲剧,固然有赖于各种客观环境的改善,但更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20.
不知道世界上是否真有点铁成金术,然而著名学者和作家钱钟书先生确实是把反映知识分子的家庭生活、婚姻恋爱这个带有传统特色的题材放在抗战时期的“土壤”中,绽放出了一朵文苑奇葩,这就是钱先生在四十年代写的长篇小说——《围城》。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与成功的艺术分不开的,《围城》也是这样。本文意欲撇开《围城》其它方面的艺术成就,仅就其令人击节的比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