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为,大禹铸鼎一事值得重新思考."铸鼎"实现了先民信仰对象向中央政权的集中,而"象物"是灵的形象化,所象之物则使原来信仰的无形象的"灵"转变为有形象的鬼神.中国的国家雏形就是依靠这种对信仰的控制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的郑国子产在历史上第一次将法律铸于鼎上,让民众知道王权底下有个关系他们健康和性命的东西,神秘地操纵在统治者手里的法宝向世人亮相,这无疑引起了各个阶层的震动,各国竟也不回避,纷纷仿效郑国,通过不同形式将法公布于众。晋国的大夫叔向对此深感不满,对子产更是怨怒有加,写信严厉指责子产胆大妄为,践踏传统。孔子也站出来极力反对,斥责铸刑鼎的做法将会打碎坚实的礼教制度,导致宗法等级的毁坏,贵族世代相传的政权秩序受到冲击,以宗法等级为基础的国家制度也将无法存在。孔子因此疾呼,晋国要灭亡了。而实际上,铸刑鼎事件…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铸刑鼎的反对立场是没有疑问的,但对孔子反对铸刑鼎这一经验性事实的理论性解读却是争议不断的。放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去考察,孔子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上,对人的理性持审慎的怀疑态度,对单凭人的理性所制定的法典的质量并不乐观。这体现了孔子对自由秩序和良法的追求。孔子对铸刑鼎的反对观点自有其闪光的深刻之处,不能简单地定论为落后。  相似文献   

4.
用妇好墓出土器物的铭文为妇好正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司母辛我们自然会想到司母戊大方鼎,不知何人命名为司母戊大方鼎,记得过去唐兰先生曾经指出它应是女后戊大方鼎,而不是司母戊大方鼎。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了《殷墟妇好墓》,笔者用墓中出土的器物上的铭文来为妇好正名。 查后字和司字一正一反,在上古是可以通用的字,司母辛即女后辛,这里辛字是不容置疑的了,问题出在女后二字上。这里是女字而非母字,是一目了然的。古代以有无乳房为辨别母女二字的标志,这里女字显然并非母字。后字我们认为应为后字而非司字。如为司字,  相似文献   

5.
“鼎”是所有青铜器物中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器类,其器型演化多样,形制随时代推移而多变。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的两件扁足鼎形制特殊,为现存商周青铜鼎所仅见。两件扁足鼎上铸有“史”字铭文,结合前掌大墓地出土大量带有“史”铭的器物,探讨“史”族迁徙分布情况及大量出现于泗水流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段重阳 《理论界》2023,(8):37-43
存在论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对存在者整体固定了的解释,试图从最高的和最普遍的根据去把握存在者,这种把握决定了何物能够作为世内存在者显现,即从“存在”(是,being)决定了何物之实存(exist)。这种对存在者之存在的把握只是存在之理解的一条路径,因而只是形而上学的一种可能。在中国哲学中,物并未基于“相—是”得到把握,“用”成为中国哲学对物之同一的把握方式,从而也就是作为根据的物之“如何”。从“用”把握到的存在者之规定性,即物之“体”,而这种把握在指向物的同时,更指向了对存在者之整体及其根据的把握,因而通过体用论展开的对物之“如何”的追问表明自身为以“天德”或者“天理”为根据展开的形而上学体系。体用论的形而上学不仅是一种建构性的体系,更是一种可能的对物之理解和把握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饕餮纹是商周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其寓意内涵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文化增殖过程。系统地梳理纹饰意义的生成过程及发展脉络,是由器物而考察文化的重要途径。饕餮纹的文化意义可溯源至上古,即由缙云氏部族的别号演化为力量的象征。铸之鼎彝的狰狞形象,具有通灵的作用,不仅包蕴着神圣的护佑功能,而且与礼的庄严性与威慑力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李静 《天府新论》2017,(3):23-34
公元前513年,晋国铸成刑鼎,将宪法成文化,孔子对此作了严厉批评。孔子谈到了晋国历史上的四种法:唐叔之法、文公之法、范宣子之刑和铸刑鼎。前三种法为不成文法,最后一种法为成文法。从唐叔之法走向范宣子刑书,晋国从内容上抛弃了传统的礼法,走上了刑法治国的道路;而从范宣子刑书到铸刑鼎,晋国则进一步从形式上抛弃了传统的不成文法,开启了成文宪法治国之路。梳理这一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转变的过程,分别其间的得失,是实现今日良好法治的必修课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以"人本"思想为基础,他认为,"人本"是以劳动者为本;劳动的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就在于它是"以物为本",这就注定了它的发展结果,必然是对物崇拜的灭亡,对人本的复兴.  相似文献   

10.
九鼎考略     
夏铸九鼎,三代以为传国之宝器,以至于在中国古代的语汇中,诸如“定鼎”、“鼎祚”、“鼎辅”、“鼎臣”、“鼎革”、“鼎立”、“问鼎”等带有“鼎”字的词,都与政权有关。楚子问鼎,杜预即已说是:“示欲偪周取天下”。事见《左传》宣公三年。是篇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相似文献   

11.
资本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最有力量的"物",它成功利用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对人的支配,把人与人的关系塑造成人无法操控的物与物的关系。资本的出现因此标志着物的问题不再是形而上学的抽象问题,而成为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难题。共产主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马克思针对资本逻辑操控下人类社会的困境而提出的救赎方案,它不仅关乎社会更加美好,而且关乎未来社会有无希望。超越以资为本的生产方式,理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人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思维,推进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的丰富,是人摆脱物的资本形式统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美在联系”不是马克思的观点。在当前美学讨论中,有同志提出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论点“美在联系”,广泛流传,很有些影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仔细研究。当我们在刊物上看到这样的标题:《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揭开美的奥秘》(《当代文艺思潮》1985年第三期)是十分高兴的。运用现代科学和方法,是应该的;能用它揭开几千年未解决的美的难题,更是好事。这篇论文一开头就把这个“美的奥秘”揭开了,提供了一个明确的答案:“美在心物联系”。其实,这也不是新答案,历史上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有人主张美在物,也早就有人主张美在心物之间的关系。老答案得到了新肯定,也可以,关键在于提供什么新的论据和论证。作者说:“‘美在心物联系’。确切地说,美在‘人和自然之间的现实的联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我们铸制出来的足以打开美的大门  相似文献   

13.
"生"字的背后隐藏着一切认识论、知识论、本体论或存在论、生态论哲学的最高机密。生的哲学、生生的哲学的意蕴非常丰富。是"生",让我们存在,让世界活脱脱地在我们的面前呈现,让万物是其所是而成为它最本己的自身。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生生"把物的存在及物的运动的最基本特征与最内在的秘密都包容了进去。离开作为它存在的基本条件的"生生",物不可能形成它的整体感。天道即生道,或物道、人道。物的存在通过生生而使它自身不断创新。每一个物的内部、每一个物与他物之间都广泛地存在着生态,物的存在本身就是生态化的结果。人活世间,每一件小事、每一个俗物都是属于我的存在,体现着我的关系,构成了我的小生态。道德学与生态学也可以被整合到一起。  相似文献   

14.
汪辉勇同志在《论物之作为价值主体》一文中(载《湘潭大学学报》1988年第一期,以下称该文为《汪文》)明确提出物也可以充当价值主体。这的确是一个大胆的见解,引入深思,不过笔者不敢苟同。现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汪辉勇同志商榷。一《汪文》断言:“任何物都可以充当价值主体”(第32页)。在《汪文》看来,不仅人,而且与人相对应的物(本文以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物”这一词)都可以充当主  相似文献   

15.
一、理性本身是具有内在矛盾的抽象理性主义的错误不在于它是理性的,而在于它把理性理傅为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表达形式。它认识不料理性对现实的依赖关系,反而把理性视为第~性的或更根本的东西。抽象理性主义者看问题时总是从所谓的理性原则出发,司掼于削足适履,企图让具体的事实服从抽象的理论。我们认为,抽Z象理性观的一个根本错误就是看不到理性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就提说它忘掉了理性的现实基础,不知道理性原则在起源上都是针;对具体的事实而发的。由于它把理性视为绝对的东西,因而也不。可能认识到理性的内在…  相似文献   

16.
劳动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逻辑起点,又是它的核心.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在研究社会与劳动的关系中得出的必然结论.用这个观点来观察社会,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及其他阶级社会之所以不和谐,就在于颠倒了劳动与社会的关系,不是让社会围绕劳动旋转,而是让劳动围绕社会旋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把颠倒了的劳动与社会关系重新颠倒过来,真正做到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  相似文献   

17.
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的阐释,其分歧归根结底在于对“人”的不同解释上。把“以人为本”解释为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政治话语上必须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区别开来。而相对于以权为本、以物为本的“以人为本”,又可能退回到抽象的人,甚至把“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混淆起来。其实,从“现实的个人”的人本维度出发可以发现,“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以个人现实需要的满足和对人的个性和价值尊严的尊重为最高理念。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改革十年来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在于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然而产生这一最大失误的认识上的最主要根源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于传统的错误生产力观念。 传统的错误生产力观念是指被曲解了的、却又指导着我们建国以来实践的片面的生产力观念。它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在认识和实践上只重视生产力要素中的“硬件”(指实体性的人和物),并注重开发和利用它;而轻视乃至忽视生产力要素中的“软件”(指非实体性的科学技术、生产信息、生产管理和教育),不注意对它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又以教育为最。例如,在生产观念上把教育排斥在生产力之外,认为教育与生产力之间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它需要通过更多的环节转化方可能同生产力挂上些关系,或者退一步承认教育属于生产力系统,但又认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36-40
"以人为本"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观的命题,它是时代灵魂和精髓在价值观上的集中反映。人之贵就在于他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因而是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悖反现象,为了促进物的发展和文明的进化,人自身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被贬低为非人,这在私有制社会表现为一种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或物化。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关键是要正确认识人本之"人"、人本之"本"以及处理好"人本"和"物本"之间的关系,使文明的不断演化与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20.
隔离法是研究刚体力学和变形体力学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可以用在几个物体(质点群)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物系上,也可以用在像弹性体一类的连续系统上,关于隔离法的基本思想,曾在中学物理课本中作过一些介绍,它的理论依据是牛顿运动定律。对于一个物系,如果只讨论这个物系作为一个整体时的运动情况,我们只要在分析物系所受外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