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在正视当今语境中“文类”完整性界定的前提下,对不同文化诗学研究将走向“比较式的”和“跨文化的”流变趋势作一理论梳理,对诗学研究致力于破解多元文化体系共生的隐喻关系展开对比性视域的分析。厄尔·迈纳通过多维度、多层次视域阐释原始诗学的真实内涵并给出启人深思的界定和话语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对比较诗学研究汇通路径的深刻指引和独到眼光的折射窗口。  相似文献   

2.
厄尔·迈纳率先开展了比较诗学的研究 ,他的《比较诗学》是世界“比较诗学”研究的第一个成果。他从文类展开比较 ,进而提出“原创性诗学” ,以此来观照世界各大文明形态的诗学 ,找出各自的洞见及盲点 ,从而揭示出了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但他又努力驱除由此引发的相对主义 ,力求建构具有世界性的诗学话语  相似文献   

3.
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建构的是跨文化的比较诗学理论体系.迈纳把重点放在原创诗学的阐发以及文类中介的建立上,在东西方文学文本的比较中自然升华了文学本质、特性以及功能的思考,因而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入思方式.迈纳秉承着跨文化的视野,历史动态的诗学观念以及开放的襟怀,自由地畅游东西方的文学艺术领地,尽管如迈纳自己所说,这样做仅仅是一种尝试,但是已经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世界诗学的瑰丽景色,开阔了我们的思维与视野,给人以前所未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迈纳通过他的<比较诗学>建构了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诗学体系.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对三种基础文类,即戏剧、抒情诗和叙述文学的研究,由于不同的基础文类处在不同文化体系中,因此,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比较诗学必定是跨文化的.跨文化比较所带来的价值判断、评判标准等问题可以通过相对主义加以克服,但相对主义仍然是有缺陷的,我们可以借助某种稳定性、确定性和科学性,走出相对主义的泥沼.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学者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指出:西方诗学是以戏剧为基础文类建立起来的,东方诗学——比如中国和日本的诗学——则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之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叙事文学的基础上设想出一种诗学来"。由此说来,文学的文类、体裁对文学理论话语的建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的范畴内,西方多用戏剧文学、抒情文  相似文献   

6.
该文认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从比较方法的可操作性角度探讨了比较文学界长期困惑的一些问题."跨文化比较"是异质文化比较,这个概念的具体运用使比较的目的得以实现.对比较中介的把握,为比较寻找到了可操作性的入口,使比较诗学的基本问题可比性问题明晰起来.相对主义原则的确立,使比较中的文化中心主义、民族虚美主义从方法论上得到遏制.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迈纳的思路上继续下去,建立一个可以制约相对主义的参照系,使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从方法上最终确立它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文学理论批评进行比较研究,就是“比较诗学”,在西方,阿里士多德写于雅典的《诗学》一书,向来被公认为西方文学理论的奠基作,《诗学》也就代表着文学理论的研究;比较文学界习惯将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称作“比较诗学”。据厄尔·迈纳一九八三年八月,提交在北京举行的、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讨论会的题为《比较诗学》的论文中说:“近十五年间最引人注目的进展是把文学理论作为专题纳入比较  相似文献   

8.
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认为,当一个或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根据当时最受崇尚的文类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时,一种原创诗学就发展起来了。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摹仿—情感的"(mimetic-affective)诗学;日本和中国的诗学是以抒情诗为基础的,是一种"情感—表现的"(affective-expressive)诗学;世界上没有一种诗学是建立于叙事文学之上的。中国原创诗学是《诗大序》。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为何中国原创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上,并认为《诗大序》之前的古代诗论,特别是孔子和司马迁的诗论,也是中国原创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00年来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微观比较与宏观比较相结合”以及“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等特征;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段;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0.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的互补与交流方面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1.
“历史性”问题通常被后现代文化思潮所遮蔽,也不为当代文化研究话语所重视.新历史主义提倡历史性的回归,关注文学文本的历史情境和传播过程,建构文学活动和活态历史的文化诗学.针对文化诗学视域中的“历史性”问题,通过考察“历史性”作为视域行动的阐释意识、作为阐释立场的研究价值,以及作为效果历史的理论空间,同时梳理文化诗学的阐释经验和观念误区,反思当下“历史性”话语的批评范式和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2.
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以跨文化的眼光和视野将文类划分为戏剧、抒情诗和叙事文学,同时指出中国诗学作为一种“情感-表现的”诗学产生于抒情诗的背景。这种以文类为基础构建理论体系的特殊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反观自身诗学体系的方法性启示。从文类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中国诗学体系,我们会对它的“情感-表现”特征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作为基础文类的抒情诗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创性诗学观念,对于这种“情感-表现”诗学的生成与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批评”与小说评点之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新批评和明清小说评点是没有任何授受关系的诗学理论,属于不同的诗学体系。其共同的具有创新性的对文学文本的高度重视、对文本类似的细读方法、近似的早亡命运,以及“不足阐释”和“过度阐释”的明显差异使二者的可比性研究成为可能。这种比较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共同的诗学问题和诗学规律,寻求在阐释、理解文本方面所能给予我们的诗学启发。  相似文献   

14.
艺术特质,是基于比较视域下的中西美学,兼及美学原理与艺术审美经验提出的一个文艺美学范畴。在艺术本质层面的,把握所有与艺术特点的一般性显现之间的那个层面即为艺术特质。在艺术特质视域下,对"和合"的精神本质、美学型态及其在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诞育机制和展开方式给予了具体阐释。透过艺术特质这一视角来考察中国古典诗学当中的"和合",不但进一步拓展了当下有关古典诗学"异质性"的探讨,而且使艺术特质这一范畴的探究获得了文本阐释语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构想·整合·逾越──评张孝评主编的《诗的文化阐释》朋明近几年来,涉及诗学的研究著作并不太多,而且其中大多倾心力于诗学园地里一花一木的流连,往往缺乏整体的比较和观照。张孝评主编的《诗的文化阐释》(以下简称《阐释》)一书的研究视角以及由此拓展而来的视界,...  相似文献   

16.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丰富、歧义最纷纭的诗学范畴之一。本文从创作心理角度,阐释由“兴会”引起的审美主客体的互动;从文本构成维面,审视“兴会”多向度运动与文本形态的关系;从阅读鉴赏角度,兼及接受主客体及接受主体之间的心理互动;从中西诗学比较视阈,展示灵感与“兴会”相生共融的关系。旨在彰显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强调当代语境下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长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过程中,李春青教授一直倡导中国“文化诗学”的研究路向.他逐渐丰富了“文化诗学”的理论内涵,而且通过自己的研究实践,证明了这种阐释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比较诗学史上,宗白华比较诗学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以融会贯通、文化关怀与人文关怀、整合研究等诸多特点,标示了现代比较诗学所能达到的高度,对当下比较诗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把“游”作为阐释庄子诗学精神的突破口,考察分析了《庄子》中“游”四个层次的意义以及“游”对主体三个方面的规定,从而指出,“游”这一范畴充分体现了庄子诗学对主体精神的崇拜和追求。庄子诗学的主体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以及创作实践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比较诗学在中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术内部还是学术外部普遍存在着对这一学科概念的误读。目前,对比较诗学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误读:首先是文类学或文体学层面的误读,其次是诗学的比较,及中外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这种误读产生的关键点在于对"诗学"、"比较"这两个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定位不准确,尤其是对"诗学"概念的误读。在后现代和全球化语境之下,为了比较诗学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比较诗学的误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