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关于“心外无物”一说 ,阳明有两段说解 :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1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 ,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 ,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爱物 ,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 ,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 ,无心外之理 ,无心外之物。2当今 ,对阳明“心外无物”…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观点,一直被冠以“主观唯心主义”的称谓,其实,阳明的“心外无物”乃是于意义世界的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建构,而且,这种建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行合一”来指向道德实践本身的,这样,这个意义的世界也就完满地被建构起来了。一为阐述上述观点,我们先来看一下《学习录》“岩中花树”的一个广被引用的论辨例子: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何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①很多人…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6,(11)
王阳明在对心体的重新诠释基础上,提出"心即理"这一基本命题,旨在对宋儒传统中心与理的关系问题作总体的概括和解决。但"心"如何"即"是"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得不涉及"心物之辩"的讨论。正是在"心物之辩"中,通过对"心外无物"和"心意知物"的重新诠释,"心即理"这个基本命题真正在义理上获得了充分的论证。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确立和展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与友人“山中观花”的问答,深刻反映其“心外无物”思想,王阳明针对“心外无物”如何容纳客观自然存在物这一难题,直接予以了存在论域的解答。王阳明的思想与胡塞尔对存在信念的悬搁、现象学还原的态度有相通之处。当个体未来看花时,花与心同归于“寂”;当个体来看花时,“此花颜色”对心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这一认识可以用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涉及的意识对意向对象的构造作用与对象的视域性显现来进行分析,而“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意味着花的“寂”与“明白”这两种现象都内在于个体意识。通过现象学的视角分析“山中观花”,可进一步理解王阳明对心物关系的看法,更深入认识个体意识与现象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懿庵先生,上湘之隐君子也。自署其斋居,取小畜巽止之义,曰“懿”:自命所居之堂,取避难不可荣禄之义,日“俭德”;小营花竹为园,取身清废权之义,题之曰“二中”。先生之志尽见于此矣,故曰隐君子,非虚加之也。先生姓刘氏,讳象贤,字若启。系出汉长沙定王发子苍,封安成侯,子孙遂世籍于安福。其分(尸占)王江者,为望之公仟亿,客而籍于湘乡者,为二十一世太学上舍锺和公一麟。上舍公生参军心和公常吉,参军以上舍擢陕西都使司经历,摄兰田县事,廉慎勤  相似文献   

6.
心物关系问题在阳明哲学中至关重要,解答该问题的经典案例是"山中观花问答"。该问答的"问",问出了哲学思维和自然信念之间的张力;该问答的"答",答出了心物"同寂同感"、"一气流通"、"同有同无"的意向性结构特征。意向性结构是理解"心外无物"之哲学命题与"有物与心无关"之自然信念并使二者达成和解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多被误解为来源于佛教.虽然其看上去与唯识学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所说的"心"与佛教所讲的"识"或"心"并不相同,他所说的"物"与佛教所讲的"境"或"法"也不是一个范畴,他的"心外无物"说与佛教"唯识无境"等理论的来源途径更不一致.因此,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从本质上、内容上、来源上以及由此展开的功夫论上都是儒家的,而并非是借鉴佛教"唯识无境"、"万法尽在自心"等说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正船山提出并深刻论证了"依人而建极"的理论命题,从而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的人本主义思想。王孝鱼认为,"依人而建极,即人本主义也。""人本主义,固亦为先生之一根本思想。"在船山看来,人是天地之心,是天地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除以物喻事或理之外,其心学作为完整的世界观,依然存在如何处理自在之物的问题。理解"心外无物"命题的关键在于从存在论转化到意义论,其确切的含义是,任何事物离开人心的关照,意义得不到确认,与人的价值关系无法确立。如肯定物的独立存在,并肯定心为物之意义的条件或根源,则所谓心中之物,泛指不同意识活动中的事物。某物进入人的感知或知觉,或者人对之有情绪反应,甚至将其纳入固有的认知图式,都是纳物入心不同程度的表现。从心外之物到心中之物,是对心为万物意义显现的条件的一般把握,再借现象学的视角,对人自身所呈现的心物关系进行分析,儒家伦理即始于此种把握,而心中之物在不同的心灵之间传递,便是塑造文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理论界》2016,(4)
心物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话题。明末著名思想家方以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心物论,形成了心物论的一个经典表达。本文通过对方以智早年心物思想,探讨"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思想来源;通过"物"对"心"的规定性与"心"对"物"的确定性,分析"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指向;通过与荀子、王阳明等人心物思想的比较,谈论"离物无心,离心无物"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王阳明那里,"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是相互联系的。"心外无理"说更多地反映了他与程朱理学的分歧,而"心外无物"说更为直接地牵涉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人心与物同体"的说法是王阳明的一个重要观点,它既可以从本体论方面来说,也可以从认识论方面来说。王阳明是从"人心与物同体"这个本体论的视角来阐述他的认识论的。对于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因其是对西方哲学、特别近代哲学的概括,因其是划分唯物、唯心的唯一标准,不能轻易否定。但是,正因为它毕竟主要是对西方哲学、特别是以认识论为中心的近代哲学的概括,如果考虑到哲学发展的阶段性、时代性和民族差异,这个论述是可以、而且应该加以丰富与发展的。这才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应有的正确态度,这也是我们研究王阳明哲学时必须遵循的一条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浪淘沙>诗云:"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刘永济先生<唐人绝句精华>曰:"借海潮以喻人心之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8页)  相似文献   

13.
"意"范畴在阳明心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特殊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贯穿了王阳明的整个思想体系。王阳明通过"意"重新诠释与之关联的"心"、"知"、"物"等范畴,新学说方得以初步确立。并且,"意"在建构致良知、知行合一、万物一体等命题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是心学诸多命题得到论证、开展的主要理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江山之助"是《文心雕龙》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是对先秦"感物说"等理论命题的继承并成为后世文人评论创作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通论。其中的"江山"并不是"社会政治因素",而是"自然景物"。"江山之助"说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在理论上具有三重维度:其一,承认"物"的客观存在,其二,突出"心"的能动性,其三,倾心于"心"与"物"交流融合的境界。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江山之助"说是在总结文学创作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在表达方式上继承了中国古代文论形象化的传统,是描述性的理论表述,具有直观领悟的审美特征,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13赴碱湘淆胡乐未拟六云此足矍·脊危朴朽版拨人卜爹未圆峙其·浪睛锥等仗儿形骸阁愁输疚雨渭阂鹅辛未落君送在我自徒人乞姑坦先钟自题小影祠也清先绪,沏元张文心大令徒先种祠堂冬得遗像盖循势明行人司漳服先杆以永一潜码年桂行八司守三十二仪又四十一年乃自题小形令摹创之祠堂者美也湘除部鸽仙诗郎本以祀之思贫麟今而禹之赞曰滚埃流然其适其瓦谁外先生笙凡端崖约嫂明性守道特危覃踢文令灵曰先知二万朴牟星?始垂办心之粤咳世之.仰王船山先师遗像~~  相似文献   

16.
消解强化的与再强化的“刽子手悖论”之要点为:1.法官之判决涉及对囚徒认知状况之预言,故囚徒就判决所作之论证应作为判断判决能否被执行之依据;2.囚徒之论证不可靠;3.该论证依赖于一个错误的认知原则;4.该认知原则之错误根源在于,误以为推得一命题必然意味着知道该命题。  相似文献   

17.
宋濂提出了"吾心为天下最大"的命题,他的理学着重探讨了"人心"与"天地之心",并进而指出人们通过治心工夫的涵养便可以体认天道,使个体人生境界向更高层次精进。治心之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心既然是万物的主宰,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那么透过对人心的观察,便能够帮助我们识人;通过治心工夫的涵养,或是通过圣贤文章,体认天地之心,存诚于心,可以成就一代文章大家。不仅如此,在政治实践中他还以治心之学中的人格修养学说来启发引导朱元璋摒弃自身的刚猛与暴戾,通过理论中的阴柔元素来化导朱元璋行事风格中的刚猛。  相似文献   

18.
"物境"是王昌龄"三境"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物境理论源自佛家"境"的思想,其内涵包括创作心态之物境、诗中具象之物境和艺术鉴赏再造之物境。作为现代意境理论的一部分,"物境"说具有三方面的艺术特征:凝炼语言与朦胧形象的融合;以心游物,心入于境,重视心的作用;自然灵动的生气。  相似文献   

19.
“心学”,就广义讲,指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理论形态,就狭义讲,则指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流派。这两种意义在王阳明哲学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王阳明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集中国心学之大成。他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论证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人心内,依心而有,一切唯心,心外无物,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直接提出宇宙与心知的关系问题,使其哲学带有中外主观唯心论的一般特点;他把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特点的伦理本体引向内心,要人从内心深处去追求成为圣人、完人的真理,这又使他的哲学充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是对"心即理"、"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等的逻辑发展和融会;"四句教"是对致良知说所及的本体工夫论的表述;"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围绕"四句教"而展开,因此致良知说是王阳明对其整个心学理论的融会和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