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霞 《创新》2014,(3):71-73,77
邻里互动是社区共同体存在的基础。在当前城市新建社区中,邻里交往存在不同的类型。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邻里交往的现状及邻里交往的动力机制。现代城市社会应以扩大邻里交往为基础构建城市社区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高层住宅在我国的兴起,是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产物。对高层住宅的评价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从邻里关系看,住宅的相对隔离,减少了邻里之间不必要的争吵和纠纷,保证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休息。但同时也使邻里交往、尤其是密切交往减少。虽然邻里之间仍然存在守望互助关系,但总体上存在着邻里关系疏松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现代住宅区邻里交往冷漠的现状,分析现代邻里交往冷漠的原因,同时根据现代城市住宅区居民邻里交往的行为模式,探索适宜于居民行为模式的邻里交往空间设计,并提出在社区的管理上,组织多种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引导居民交往,从而使现代住宅区的邻里交往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邵敏 《社会工作》2009,(9):33-34
在现代城市中,社区基本为纯居住功能的社区,由行政区划分割而成,或因城市改造或城乡一体化而新建的,社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很大,价值取向也很不一致,彼此交往很少,缺少邻里亲情和友情,缺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了培育社区居民的家园意识,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程度,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桂勇 《社会》2007,27(6):102-102
在社会转型期国家对城市邻里社会的动员控制能力这一问题上存在着“断裂”论与“嵌入”论两种对立的观点。本文提出了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粘连”理论,即国家对城市邻里仍旧拥有一定的动员控制能力,但这种能力受到各种社会政治因素相当大的限制。本文通过对相关经验资料的分析,指出国家与城市邻里社会间的这种粘连状态是由邻里中具有非制度化特征的权力操作模式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动力机制等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城市中,社区基本为纯居住功能的社区,由行政区划分割而成,或因城市改造或城乡一体化而新建的,社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很大,价值取向也很不一致,彼此交往很少,缺少邻里亲情和友情,缺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  相似文献   

7.
余青 《社会福利》2011,(7):54-55
来自于家庭、亲属或邻里的养老服务正在逐渐弱化,市场提供的养老服务还远不够充分,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促进政府在提供管理和服务中的角色转化和定位。在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中,政府应当突出承担三种角色,即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下的补位者、  相似文献   

8.
廖惠霞 《探求》2011,(1):29-32
广州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如何保护、利用广州原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强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是广州市今后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 ,它对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个问题在我国的许多城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文化特色弱化的现象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本文分析了这些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特色弱化的多方面原因 ,并对如何弘扬城市文化特色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罗力群 《社会》2007,27(4):123-123
文章回顾、评论了美欧学者对于邻里效应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的归纳、邻里效应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以及具体的经验研究和实践。文章指出,邻里效应有助于减少社会差别、促进社会平等,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得到说明。如果要采取某种混合居住的政策以帮助社会下层并降低住房不平等以及总的社会不平等程度,那么现行住房政策将不得不做出改进。具体说来,可以考虑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配合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把少数常年在城市打工、表现良好的农民工纳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制度的照顾范围以内。同时本文希望抛砖引玉,激发社会学界乃至于社会科学界住房和城市问题研究者更多关注于邻里效应和社会不平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