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干部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改革起步、理性推进和全面深化三个历史阶段。总体而言,干部制度改革取得了以下主要成就: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分级分类管理;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40年干部制度改革的实践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干部选用标准;先试点、后推广、再完善;坚持公平竞争、民主法治原则;统筹兼顾,平衡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2.
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制度的改革拉开了序幕。如废除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离退休制度等。对实行干部能上能下的改革,一些单位和部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也有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和提交全党讨论的党章修改草案,明确提出废除干部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这是党和国家干部制度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所谓干部终身制,就是一个人一朝为官,终身在任,盖棺方休。只有逝世了,或犯了大错误,或被诬陷迫害,职务才会解除。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这就表明我们党和国家的干部,不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上级领导机关任命的,还是考试录用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在他们任职期间,都可以调动、降级或解除。当他们年老体弱、精力不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则应退休或离休。这样,就能防止干部队伍老龄化,而保持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使相形见绌、年老体衰者各得其所,使年富力  相似文献   

4.
(一)建国三十年来,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受到维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虽然在法律和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但也没有被法律和政策所否定。多少年来,这种不成文的“法”,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形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一个人一经进入干部队伍的行列,就成为终身拿国家薪水的干部;一个干部一经被任命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一般地说即可终身任职。即使缺乏能力、年老体衰、力不胜任,甚至品质不佳,不孚众望,都丝毫不影响既定的职务;只有在死了或者犯了错误之后,职务才能解除或被降低。这种既成事实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天经地义,合理合法的。其实,这完全是错觉。干部职务终身制,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必须坚决废止。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废止干部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的规定,这是根据国际共运和我党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我们党和国家干部制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改革措施,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这在国际共运史上也是伟大的创举。 干部终身制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需要简单回顾一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 无产阶级政党在建立时间尚短的时候,还不会遇到干部是否终身任职的问题。马克  相似文献   

6.
废除干部职务领导终身制,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正常化、制度化,"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自从小平同志提出"弹劾"这个论点之后,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弹劾制的问题,已经进入了人们的思维领域,并逐步被提到干部制度改革的议事日程.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谈谈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起源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形成于苏共,对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极大。邓小平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废除了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这是对毛泽东干部路线的直接承存和发展,不仅在中共历史上,而且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史上也属首创,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共产党的领袖职务终身制有一个产生、形成、推广普及和被废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照搬苏联共产党领袖职务终身制的危害 ,提出并真正废止了领袖职务终身制 ,为世界各国共产党废止领袖职务终身制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 ,邓小平率先垂范并身体力行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干部能上能下,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大课题。前几年,老干部中在实行干部离休、退休的制度,冲破了长期以来实际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但是,新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由于旧观念和“待遇终身制”的影响以及缺少制度等等,至今没有真正解决。本文试就新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任期制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我国实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长期任职和终身制的问题。基于广西市县两级主要党政领导职务任期的考察发现,任期制在现实执行中普遍存在与预期目标不一致的另外一种问题,即任期过短和干部调整过于频繁。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既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容易产生急于晋升或调整职务的动机,更是由于现行的干部任用制度提供了不到任期就可以调整干部职务的机会空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导领导干部形成正确的权力意识和责任意识,需要完善任期制及相关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对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经历了"退休制度—荣誉制度—顾问制度—退休制度"的思考过程。邓小平提出了选拔干部的"四化"方针——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革命化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年轻化指老干部要主动让贤并积极选贤,破格提拔中青年干部;专业化指大力提拔技术干部,加强对干部业务知识的培养;知识化指加强干部的学习和培训,从知识分子中选拔干部。邓小平要求各级组织都要树立领导核心,维护领导核心的权威。  相似文献   

12.
坚持干部正常的上下进退制度,是新形势下整个干部工作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它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打破实际存在的干部职务终身制,不断向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改变“一潭死水”的局面。近年来,通过体制改革,干部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已经向“四化“目标迈出出了可喜的一步。可以说,“能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由于多年来的积习,干部“能下”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从外延上看,是有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同志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经济改革和四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逐步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合理使用.使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路子,一些地方在机关一般干部中全面实行了聘任制.实践证明,按照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以工作实绩为主要依据聘任机关工作人员,将目标责任制与干部聘任制配套实施,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条可行途径.它对于打破干部的铁饭碗、终身制;对于调动干部的进取心、积极性,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对于机关不断提高办事效率,争创机关一流工作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四年来,有一百多万老干部下岗让位,迈出了废除干部终身制的第一步;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被推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初步形成了新老干部交替与合作的局面。 为了防止领导职务终身制再度变相地出现,保  相似文献   

15.
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调查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聘任制改革不够深入;高校教师职务终身制问题没有解决;薪酬激励强度不大;考核机制有待改进;激励针对性不强;教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干部制度(注),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机构主要负责干部的产生,更换和各级党政机关职能部门负责工作人员的任免制度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政治上否定了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并以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进行了干部队伍的更新,已取得很大成绩。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领导职务终身制的理论根据——“培养接班人”并未否定,  相似文献   

17.
终身制并不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制度,它是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形成国家之后,终身制就成为专制政体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了,它是这种政体的必然产物。一般来讲,作为国家最高职务的终身制总是和君主制、独裁专制联系在一起的,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它的存在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本文试图就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终身制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田秀环 《理论界》2002,(2):12-13
邓小平的用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筑新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在它的指导下,我国的干训改革从1980年初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开始,步步深入,日臻完善。到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套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内事实上存在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不能很快废除,原因何在?我们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干部没有专业知识,他们除了当干部以外,别无其他专长。因此,让干部建立自己的基础职业,适应社会需要成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内行或专家,这可能是彻底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转换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就是要改革企业内部的三项制度,即改革企业中原有用工、人事、分配三项制度,赋予职工自由择业权,赋予企业自主选择职工的用工权、人事安排权,以及在宏观控制下的自主收入分配权。从而在企业中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的”新经营机制。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企业的用工制度实行国家统包统配的能进不能出的终身就业制;人事制度是能官不能民、能上不能下的终身制;分配制度则搞平均主义。从实践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