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人们一直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提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命题。一九七四年后,有同志还断定“两变”的提法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张江明同志的哲学小册子《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以下简称《发展》)“‘两变’的命题,表述了辩证唯物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完满解决。”(梁琼芳:《“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命题,可以理解为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载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学术研究》)这更远远超出了一个认识论命题的范围。然而,这种提法究竟是否科学,这种认识究竟是否正确,我认为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这一哲学著作中,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命题(或“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目前,我省哲学界的同志们,就如何正确理解这个命题,展开了讨论。这些讨论有助于加深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理解。现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4.
近来,广东哲学学会就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主席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对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一书的主要观点提出了非议: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思想“并不包含关于世界本原的意思”,不应从“本体论”方面来理解。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的论点“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我认为上述论点不符合毛主席的原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此我不敢苟同。现提出我的不成熟的意见,谨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的命题,深刻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它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最一般的特点,具有世界观的意义;另方面,它简明地揭示了认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桌子的哲学”的讨论中,我们和若水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来源问题,即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的问题,桌子的观念是否来源于桌子的生产实践,在第一张具体桌子的生产实践以前能否形成桌子的观念。我们和黄林同志所讨论的是观念的作用问题,怎样理解人的自觉能动性和物质——精神——物质的公式等问题。把我们的意见集中到一点,即离开社会实践及其发展过程来谈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不是陷入唯心主义,就是陷入形而上学。读了时鸣、康初文等同志的文章后,感到仍有必要再谈谈如何正确地理解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问题,社会实践在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总结了哲学斗争和三大革命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科学理论,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大意义,这是大家一致承认,没有什么不同看法的。但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否也是唯物论的重大问题,是否也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有不同的意见,从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8.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邹先松同志在《我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一点看法》一文(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现在我就邹同志提出的几个论据一一加以分析,发表不同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吗? 邹同志认为“两变”不是认识论的科学命题的第一个论据是:“两变”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思想。我认为这个论据是站不住脚的。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关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的思想的基本意思是:(1)客观物质  相似文献   

10.
哲学界就如何理解和评价“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哲学命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意义的。早在一九七四年,张江明同志就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既包括对世界总的看法的本体论,又包括正确反映物质世界的认识论”的看法,作为编写广东省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的指导思想。对此,我曾提出不同的意见。近一年多来,在讨论中又阅读了张江明同志写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  相似文献   

11.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12.
《江淮论坛》去年第五期上发表了张启华同志的《“物质精神互交论”质疑》的文章,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命题是持否定观点的。其否定的理由的得出与他分析这一命题中“变”这一概念有直接关系。对于文中一些观点和有的论证方法,我们有不同的意见。而如何理解“变”这一概念则是一个重要的分歧点。 我们认为,这里“变”的概念就是“转化”的意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但是它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省哲学界就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原理展开讨论,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意义。一九七二年,我参加广东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编写组,由我同另一位同志负责编写《认识和实践》这一章,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认识论这一章中的一节来写的。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我又参加该讲义的修改工作。张江明同志对该讲义的修改问题,从体系到一些具体观点提出了他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把“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作为讲义的第二讲,代替原来的“物质和意识”那一讲。张江明同志的观点就是要把“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一  相似文献   

14.
物质文明可以变成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可以变成物质文明,同“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简称“两变”)是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两变”是两个文明互变的哲学基础之一。两个文明为什么能够互变,从哲学上说,就是因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有辩证同一性,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两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命题。从两个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也说明“两变”是一个科学命题。人类的认识史和科学史以及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无  相似文献   

15.
“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关于宗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的本质特征给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界定。然而,对于这个命题的理解,特别是其中的“颠倒”这一概念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却从未进行过详细的考察和论证。更甚的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所有的有关教科书和文章著述,都是在与哲学唯心主义同一个意义上理解宗教世界观的“颠倒”性质,即把它解释为对意识与物质的关系的颠倒;具体而言,宗教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是把人的意识绝对化,成为现实的物质世界的本原。二者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即这种绝对意识在宗教世界观中表现为虚幻的神的形式;而哲学唯心主义则从逻辑上把它规定为现实的人的意识(主观唯心主义)或是现实的客观本质(客观唯心主义)。因此,宗教世界观同哲学唯心主义一样,在本质上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颠倒反映,它们具有一致的认识论根源。这种把宗教世界观与哲学唯心主义简单等同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既违背客观事实,也同马克思的思想相悖。它不仅在理论上导致了对宗教的简单化理解与批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践中对待宗教的粗暴态度和行为。本文的目的即是试图对这一问题给予辨正澄清。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哲学界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两变》)哲学命题继续展开深入讨论。现将部分观点综合介绍如下:一、“两变”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一种意见认为,“两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他们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两变”命题,是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提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个命题时,就明确地指出,这是“认识论的道理”,阐明这个道理,是为了对全党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这就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同志是把“两变”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提出来的。因此,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两变”原理,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刘怀惠在《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认为,要正确理解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除了应从思维入手外,还必须弄清思维与存在同物质与精神这两种关系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种认识关系,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则是两种现实之间的关系。物质和精神是两种存在、两种东西、两种力量。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同起来是不对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两条根本不同的认识派别,是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上划分的。用对物质、精神孰先孰后的回答划分“唯物”、“唯心”不具有普遍性,而用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回答划分“唯…  相似文献   

19.
物质和精神是人类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社会和自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发展过程有“两变”:一方面是物质变精神,另方面是精神变物质,自然演化过程只有“一变”:物质变物质。当然,在人类社会中,物质也是一切变化的主体。由于精神只是物质的派生物,在静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反映或重述;在动态上,它是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贯彻或实现。因此,社会发展过程也和自然演化过程一样,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变”学说的主要观点。“两变”学说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以下简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或物质与精神互变),是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提出来的,它是继《实践论》之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概括。对于这个新的科学哲学命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一度有人撰文质疑,说它不抖学,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不一致,不符合哲学革命问题的规定性原则,没有体现实践第一的观点,有的文章甚政把这个命题混同于“精神万能论”,把它们一起说成是“左”倾错决的思想根源,对之批判。对此,我们试图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