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汉语古诗词是作者情感、思想写照的浓缩,短短数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强烈情感。叠词在古诗词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使诗词的意境更加形象、生动。本文在探讨叠词在汉语古诗词中的功能作用以及汉语古诗词中常见叠词的分类的前提下,分析了“三美”理论关照下如何实现含叠词诗词句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模糊语言是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诗人思想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手法。古诗叠词蕴含丰富的模糊意境美感,是进行诗歌翻译的难点。从模糊语言的视角探讨模糊语言和叠词翻译,分析古诗叠词的模糊美,从而找到古诗叠词英译的最佳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3.
汉语叠词的使用能产生音乐美、形象美、表情真等艺术效果。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 ,在英译过程中必须舍弃叠词形式 ,挖掘英语语言具有相同或近似效果的艺术手段。有鉴于此 ,本文探讨了汉语叠词英译的一些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汉语词语重叠可分为叠音、叠词和叠句三种。相对而言,汉语叠音(叠字)多于英语叠词。叠词和叠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均较常见。词语重叠这种修辞手法为英汉两种语言增添了节奏美和韵律美。词语重叠的修辞功能影响其语用规律,而语用规律又体现其修辞功能。本文通过对汉语古典文学作品、名家的英语译作的研究分析以及对网络英语口语词汇的观察分析,概括出主要形式叠音词的语用规律:叠音词多见于文学作品和生活口语,创造AA等形式新叠音词具有相对的自由性,英语叠音词和汉语叠音词之间的语码转换唯有在一定语境中方能完成,且具有不对等性,即:不完全解码。  相似文献   

5.
叠词是说汉语儿童早期语言习得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早期说汉语儿童1~3岁期间习得汉语的情况进行跟踪,发现说汉语儿童在1~3岁期间都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叠词,且女性儿童叠词习得数量和使用频率均高于男性儿童;成人语言输入、儿童自身的模仿以及性别差异是影响儿童叠词习得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叠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大量叠词的输入有助于1~2岁儿童的语言习得,却会阻碍2岁以后儿童的语言发展。因此,辩证地看待儿童的叠词现象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输入,方有利于儿童语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英叠词用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和英语都存在许多叠词,在文学创作和各类体裁中广泛运用。那么找到它们在运用中的共同之处会对我们在翻译和学习中灵活运用叠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旨在讨论汉语和英语叠词用法上的共同之处,以期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汉语古诗词中的人称指示成分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加之汉英两种语言在思想文化、语言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将其英译并非易事。所以本文拟从中西思维方式入手追根溯源,进行中西诗歌语言上的差异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以国内外经典译例为例证,在翻译对等和语境理论指导下,探讨并归纳了汉语古诗词中人称指示成分英译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叠词自身的形象美、音韵美及达情美,使其成为现代散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大量叠词的使用,也是现代散文口语化特征的表现。然而,由于中英文的差异,汉语叠词很难有效翻译成英语。《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表明,适当地进行词性转换,恰当地开展直译与意译,以及有效地利用目的语资源,对传递叠词美质,实现原文韵味的移植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了567条"XX式"双叠词,可分叠音词和叠素词两类。其中叠素词可分为直叠词和降叠词两个小类。《现汉》中"XX式"双叠词分布在形容词、名词、拟声词、副词、动词、叹词、代词、助词等词类中。在语体使用范围上以通用语词、书面语词、口语词和方言词等为主。现代汉语中"XX式"双叠构词能力在词类上呈现出强弱之别。  相似文献   

10.
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叠词是常见的修辞手段 ,体现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和表达美。叠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从汉英对比和翻译角度对汉英叠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归纳了英汉叠词的类型 ,然后在不同层次上分析了英汉叠词的功能、叠词的理据及叠词的英汉互译技巧。  相似文献   

11.
汉语形容词重叠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语法结构、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音变化等角度全面总结了历年来有关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研究概况。不仅关注现代汉语层面上的研究状况,也关注对历史上形容词重叠的研究。不仅分析了形容词重叠语法方面的研究,也分析了语音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校园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言变异是一种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在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流行语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得出校园流行语变异特征主要有:使用数字或字母谐音,使用叠音词,旧词赋新义,创造大量新鲜词,使用缩略词,中英文混用,仿拟句子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在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既要体现意、字、声、形、韵的重叠,又要体现叠字在原诗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内涵。在处理叠字翻译时,应忠实于原作,以文从字顺的直译为主,其次是意译。  相似文献   

14.
汉英语中虽共有名词重叠,却在诸方面不同。文章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汉英名词重叠现象,汉语构词多以完全重叠为主而英语则以部分重叠为主,汉语不使用任何连接手段而英语多使用连字符连接。通过对汉英名词重叠的重新分类,从构词手段、构词形式、构词方法和构词位置四个方面对比分析,探求隐匿于现象背后的本质差异。汉语名词重叠具有块状、伸缩和可逆的空间性特点,而英语名词重叠具有勾连、粘连和不可逆的线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在具体的言语修辞活动中,单个词语的意义由于受到语境(语言语境)的干扰,会临时产生种种变异或通过语义类比产生语义的叠加与互补;或通过蒙太奇似的意象并列,产生语义增值;或通过陌生化搭配产生语义的渗透与转移.  相似文献   

16.
多数专家认为汉语中名词重叠使用情况很少,对名词重叠的研究,相对于动词和形容词而言,也较少。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名词重叠。名词重叠式具有一定的构成形式、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名词重叠式的发展是语言作为开放性的符号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娄底方言有名词重叠式、动词重叠式、形容词重叠式、量词重叠式等多种,这些重叠形式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有其特征,为汉语形态学的建立提供了富有特色的方言材料。  相似文献   

18.
把汉语动词重叠与俄语方式限制动词进行了对比,发现二者除了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相同之外,还在构成的语义特征限制、时体、体词化、语体等方面相同,验证了汉语Vv是一种形态,属于完成态(体),解释了汉语Vv表示习惯性、可能性意义的原因,并指出了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霍州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但因其与晋语区接壤,故形成一些独有的特色。文章对霍州方言ABB式叠音词进行分析,指出其语音组合有"先高后低型"和"先低后高型"两种模式;语义上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语法上属于状态形容词,但在使用中要求一定的语境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