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素美 《北方论丛》2002,(2):109-113
唐代渤海国疆域地跨今我国东北的东南部、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故有关国家的学术界都从其今日的疆域出发,把渤海国的历史看作是其本国历史的一部分.但是,考察渤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到: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及渤海的主体民族都是我国古代的靺鞨人;大祚荣等人又是在当时中国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渤海国是当时唐朝管辖之下的地方政权,是与唐亲睦和好、"车书一家"的国中之"国";渤海国故地的大部分一直还是历朝历代我国故有的版图,而其主体民族的大多数后裔,最后又多融入于汉族之中.只要尊重历史,就可以说渤海国的历史归属中国.  相似文献   

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形成有着基于宗法制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事实上,“家国情怀”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家国同源、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在更深层意义上则需要结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来理解。同时,“大一统”“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是“家国情怀”的内在价值线索,沿着这一价值线索,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中找到“家国情怀”的现代版本,即爱国主义。通过这种伦理价值分析基础上的从家国情怀到爱国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并挖掘民族复兴的深层次力量,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沦为其殖民地,朝鲜爱国志士被迫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独立运动.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革命者大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肩负着直接投入中国革命和积极准备、努力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使命”,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抗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两国史学界应该采用“一史两用、历史共享”的观点去研究.  相似文献   

4.
1999年4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主编的《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一书。该书洋洋40万字,全面、宏观地叙述了历史上欧洲各民族的发展经过与相互关系,探讨了各种欧洲民族问题的来龙去脉,并涉及许多有关民族的重大理论问题。笔者认为,该书对欧洲民族问题的探讨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该书从“民族”这一全新角度重新审视了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欧洲历史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举凡历史爱好者皆熟能于胸,但以往对这些事件前因后果的解释均是从政治、经济、外交等传统史学角度作出的。而该书则试图另辟…  相似文献   

5.
怎样看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以及他们所建立过的国家,学术界在下面这些观点上,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以前是诸侯割据称雄、各自建国的局面。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消灭了割据称雄的六国以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割据状态。二、对于民族的理解,一律使用广义,而不使用狭义。广义的民族,泛指古代民族和现代民族;也就是说,凡属部落以后,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都包括在民族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观念的历史追溯与多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主义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属于整个世界无产阶级,而不专属某个民族与国家。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所首先开创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这一伟大时代的精神精华,从这一开始就具有打破狭隘地域性限制的“世界性”与“全球化”特征。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从“世界历史时代”逐步走向“全球化时代”的历史。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与“历史转变为全球化的历史”并不是一回事,世界历史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方历史而言,是指世界开始有了一部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统一的历史,但在这里历史…  相似文献   

7.
楼兰国都与古代罗布泊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楼兰国都与古代罗布泊的历史地位王守春楼兰古城由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它的诸多历史地理问题,包括它的历史地位和兴衰变迁,一直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论述颇多。近年来,新疆考古界对楼兰古城为中心的罗布泊西北侧地区诸多地点的考古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 五十年代,我国翻译家将一词译作部族以后,在学术著作中即广泛使用。六十年代初,有人建议改译为“前资本主义民族”。实际上这是译名上的争论,并不是争论这一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态的有无。然而有的同志却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否认有部族(或称前资本主义民族)这一历史形态的存在。我认为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也违背了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9.
列宁、斯大林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斯大林在这一问题上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本文考察列宁、斯大林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上的相异之处 ,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认识这一问题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历史”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总体性”、“物化”、“阶级意识”等概念都是竖立其上的。这一著作的书名从表面上看重点似乎在“阶级意识”上面,但就卢卡奇这一著作的内在思路来说,重点恰恰在“历史”这一概念上面。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马克思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这首先表现在,青年卢卡奇在理解历史时没有了马克思历史观中的本质论的思想层面。我们知道,“历史”在马克思那里是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的。第一层次是历史运行的层次,它说明的是在一般认识论的层面上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马克思在《关于费…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学术界,凡研究渤海史者,几乎无不涉及渤海国的民族问题。何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或研究渤海王室的民族成分,等等,然而几乎每个问题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对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渤海是国名并非民族名在研究渤海史的学界,长期存在着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认为.在渤海国的发展史中,曾形成了一个“渤海族”。早在三十年代,我国近代渤海史研究的开创者金毓黻先生就曾用过“渤  相似文献   

12.
陈赟 《人文杂志》2022,(1):78-87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集中体现了梁漱溟一生的问题意识,中国问题必须作为世界历史秩序的重要部分来理解。“中国问题”在当时语境中虽然是民族自救的问题,但这一民族自立却与如何完成自近百年世界大交通,在东方老文化与西洋近代文化相逢之后,以创造方式为人类历史开前途结合在一起,因而,形式上只是国际竞争中民族兴亡问题,骨子里却是人类历史文化大转变问题。百年之后的今天,世界历史能否从帝国霸权的机制中突围,已经愈发与中国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能否真正实施中华文明的复兴关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差异对近代中印两国不同历史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 ,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 ,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 :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 ,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与社会进步、社会变革、社会变迁等概念有相似的含义,即:均是指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均是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阶段的演进。其涵盖面为整个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整个发展过程。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说从发展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它是对现代化过程发韧以来历史过程的概括,是指社会由“传统”阶段向“现代”阶段的过渡,以及“现代”阶段本身的不断完善。今人讨论“社会发展”时,多是从其狭义方面入手。历史因素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原点,民族的一切发展都始乎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纵线索上新旧矛盾的冲突,而不是横向的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但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冲突却可以加剧某一民族中所含历史因素的再选速度,将  相似文献   

16.
确定各国历史研究范围的标准只能以这个国家今天的疆域为准 ,而不能以历史的疆界不同为依据 ,任意扩大或缩小一国历史的研究范围 ;确定历史上的政权、民族归属的理论标准 ,只能依据该政权和民族当时和哪一国中央政权建立政治上的隶属关系来确定。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史学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十六国与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在北方先后建立政权,迭相兴替。多数政权受汉代以来历史文化的影响,开始进行官方的记史、修史活动。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传统史学的政治功能与文化魅力,促使北朝官方史学机制走向稳定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史学建设,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谱写了新鲜、丰富的篇章。而更重要的是,史学文化与历史观念的融合,成为民族大融合最具催化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民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怎样看待和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一直是我国史学界的热门话题。大多数人认为,应以今天中国的疆域来确定历史上的中国及其疆域和民族。本文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存在着问题,有重新考虑的必要。其见解是:①“历史上的中国”不是指地域、文化的概念,而是指今天的中国在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家的情况,是“历史上的祖国”的意思。②历史上的中国应指历史上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处于统一的时期,历史上的中国就是当时的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当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处于分裂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③确定某一地方或民族是否属于历史上的中国,只能以行政管辖作为标准,即只有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到的地方和民族,才是历史上中国的地方和民族。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0.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两个具有承续性的地方政权,它们坚定地认同唐宋王朝的历史文化。其中,历史认同是指南诏大理国对中原王朝形成的关于血缘、地理和治统观念的认可与接受;文化认同是指它们对源于汉地的有关心理、制度和道统认识的赞同和悦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