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美国哈佛大学保存着一批极为珍贵、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有关约瑟夫·佛郎西斯·洛克 (JosephF .Rock ,1884~ 196 2 )以及他上个世纪 2 0~ 30年代在中国西部探险和在燕京学社进行学术研究的完整档案。这一批档案包括洛克于 192 4年被哈佛大学阿诺德·阿布雷德姆 (ArnoldAberatum)植物园第一任主任查尔斯·萨尔君 (CharlesSergent)教授派往甘青藏区作考察时记录的所有文字和图片材料 ,还有洛克从 194 5年至 195 0年间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时写给学社社长舍具·爱利舍叶夫教授的书信和他的两部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怀中 《回族研究》2007,(1):104-108
2005年11月18—21日,由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与南京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联合召开了“文明对话与文化自觉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中国历史与哲学教授、哈佛—燕京学社主任、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在开幕式作了主题演讲:“回儒对话的哲学涵义:以王岱舆和刘智为例”。杨怀中先生听取了杜维明先生的演讲,并和杜先生进行了交谈。二位先生相识、相熟20年。会后,杨怀中先生给杜维明先生写了这封长信,进一步交流,求其指正。为此,杜维明先生给我院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所副所长丁克家博士来信说:“杨怀中老师的信中,有不少值得广为流传的信息和观点,请征得同意,稍作修改,公之于世。”现在本刊将这封信全文发表,以荐读者。  相似文献   

3.
刘志军(1972~),湖南武冈人,中山大学毕业,获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为哈佛燕京学社2007~2008年度访问学者,入选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涉猎流动人口、城市化、移民安置、人类安全、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领域。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民族研究》、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传递原文的意义。在译者主体性和主流的文化诗学融合下,译者的主体意识操纵和改写了原文在译文中的形象。赛珍珠作为女性译者主体在翻译《水浒传》过程中,对原文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在协调女性译者和男权主流文化背景之间的矛盾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再论八思巴字蒙古语中的''''ülu''''u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思巴字蒙古语护寺文书中经常见到这么一个句子:’üéledu·esu mud(其单数形 做 他们式mun)basa’üluu ayuGun(其单数形式为ayuGu)“如果做,他们岂不怕?”在元 又 不 怕代汉语“白话”翻译中,把此句译作“做呵,他每更不怕那什么。”由于这个译文难懂,加上在现代蒙古语里这种句子结构已不存在,学者们做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和翻译。问题的关键在于对’ülu’u的理解上。尼古拉·波普(N·POPPE)教授在其专著《八思巴字蒙古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曹成章、张元庆著《傣族》(民族出版社1984年出版),已于1987年由泰国国务院泰国史有关中泰关系的中文资料委员会翻译出版。该委员会会长良·西提素为之撰写了译著出版的《前言》。他在《前言》中说:“泰国史有关中泰关系的中文资料委员会选择翻译的这本书,是曹成章先生和张元庆先生研究工作的成果。”他强调指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一代鸿儒辜鸿铭以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坚信儒家学说正译可以纠正西方对中国的偏见、造福所有的民族。他大力传播儒家文化,开创了中国人翻译儒学经典的先河。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教授一生致力于文学翻译工作,出版了包括《论语》在内的多部典籍译本。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和作为中国文学翻译目的论的三之论视角来浅析二位译者英译《论语》的目的及译文特点。最后得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结论,并且针对如何应用该结论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相似文献   

9.
谭莉 《民族论坛》2010,(5):52-53
维也纳大学翻译教授玛丽·斯内尔·霍恩比2006年出版的新著《翻译研究的多重转向——新范式还是新视角》主要回顾了翻译研究在近30年的发展及未来的发展动向,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思想渊源;同时提出了是"新范式还是新视角"疑问。时至今日,经济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对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翻译研究是否需要新的范式还是仅仅只要转换视角呢?本文试图顺延霍恩比的译学回顾路线,并且借鉴ThomasKuhn的范式转换理论来展望未来译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哈佛-燕京学社校友学术研讨会上,杜维明先生提出的会议主题是"文明对话:本土知识的全球意义"。当时中国学者对文明对话并没有什么认识,对文明冲突也没有特别的敏感。会上杜先生详细谈到他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既已开始的与穆斯林的文明对话。在杜先生的推动和直接参与下,南京大学与哈佛-燕京学社在南京、宁夏、昆明主办了四次中国穆斯林学者与非穆斯林学者的学术对话,大家共同研讨中国历史上和当前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交往和碰撞、借鉴和吸收。在文明对话的旗帜下,参与对话的中国穆斯林精英的文化认同有了非常积极的发展,中国非穆斯林学者也能够更加自信地与穆斯林相处。这是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最吸引人的一次互动,不仅为"中国的"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推动,也为全球各地非穆斯林与穆斯林的相处共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回顾15年的经历,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如何将"回儒文明"对话从哲学和思想史领域向更多领域扩展,比如对中世纪伊斯兰地理学、历史学关于东方的内容与东方汉语文献的对比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更加具体地展现公元750年至15世纪末欧洲大航海时代前夕的世界文明史,而且让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2)如何认识当前伊斯兰世界面临的紧迫课题,特别是中国穆斯林和非穆斯林学者应该有怎样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