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英群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随着城乡二元分化矛盾的加剧,"精英群主"的流失已成为乡村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性难题,乡村的重建与振兴迫切需要"精英群主"的培育和回流,这离不开乡镇基层政权力量的支持。培育乡村"精英群主",乡镇政府须积极优化乡村"精英群主"成长的政治环境,为社会组织"精英群主"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农业科技"精英群主"服务农村建设,保护和扶持文化"精英群主"的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台湾乡村地区旅游社区营造在推进乡村持续发展中具备较强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可为大陆地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提供具体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领导文萃》2014,(14):F0003-F0003
正永春,古称"桃源",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东溪上游,置县至今已有1086年历史,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现辖22个乡镇、236个村(居),总人口56.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近80%。近年来,永春县立足生态优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着力点,以乡村旅游发展为突破点,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山水名城、特色乡镇、美丽乡村"的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打出最美县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和桃溪流域治理"三位一体"的组合拳,探索走出了一条宜居宜游宜业的绿色崛起之路。一是突出了最美县城打造,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城;二是突出了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旅游特色群;三是突出了桃溪流域治理,构建生态经济试验区。经过几年的实践,永春县最美县城的创建基本形成了"绿靓、路畅、灯  相似文献   

4.
秦中春 《管理世界》2020,(2):1-6,16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必须牢牢抓紧"人才振兴"这个前提。在人才培育上,找准人才短板和现实需求,是乡村人才选育的重大课题。具体而言,在现实发展背景下,亟须向农村输送技术型、产业型、文化型、组织型四种人才,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渠县属四川省人口大县,辖150万人口,外出人口占比三分之一,农村闲置土地量大、农业发展链条单一,服务发展力量单薄,乡村振兴发展困难重重。去年以来,渠县认真梳理研判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和短板,针对农村发展存在的人才队伍不强、产业融合不够、基层治理不优等问题,抓住教  相似文献   

7.
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已成为打通基层服务“最后一米”、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构。当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国家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基于此,文章以贵州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经验为参考,构建协同治理模型,从制度协同、畅通渠道、人才赋能、完善评估机制及加强宣传等角度探讨多主体协同治理的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8.
风险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两大挑战,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中除了需要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带来的困境,还需要重点防范农村地区安全生产问题所导致的风险在世界范围蔓延带来的威胁,乡村治理工作面临重大挑战,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现实的乡村发展需求。文章结合木桶理论,从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自身管理两个角度深入剖析,着重阐述制约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自身安全工作的"短板"。  相似文献   

9.
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基层协商治理的领导核心,是基层协商治理的推动引导者、赋能保障者。但在一些基层治理实践中,还存在着党建有机融入基层治理体系的密度不够饱和、村级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有待增强、村民自治力量有待提升等困境。党建引领基层协商治理的"英林实践"具体表现为: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搭台,构建"3+X"共治生态圈;吸纳社会力量,促进多元共治谋发展;协调各方参与,提升共建共治社区治理水平。"英林实践"启示基层党组织:要突出核心引领,把准基层协商治理发展总方向;要整合多元力量,使基层协商治理助塑乡村振兴共同体;要全程融入协商民主,使基层协商治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实现势能转化,使基层协商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正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治"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对乡村治理模式的重大理论创新。请谈谈你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理论的理解和认识。测评要素:乡村治理能力、政策理解能力评分参考:(1)能对"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理论有全面总体的认识。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乡村治理得好坏不仅决定着乡村社会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也体现国家治理的整体水平。随着社会的加快转型,乡村社会从  相似文献   

11.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实施的制度基础,而要促使目前封闭、排外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型,就必须以"政经分开"改革为先导,并由此推动中国的农村民主实践由村民自治向社区治理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农村的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以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为引领,通过"政经分开"改革以构建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原则、以社区治理为主要运作方式的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并推动以生活共同体为范畴的、超越单一行政村为治理单元的更加丰富多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繁荣乡村先进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新气象,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路径。我国乡村治理经历了礼治、政治、自治的不同阶段,正在向善治的方向发展。当前,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实施载体,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实践中,产生于乡土社会的德孝文化与推进乡村善治相耦合成为重要的路径选择。目前,各地已成功开展了孝行天下、孝道文化大餐、孝道村民学堂等活动。以各地实践为参考,可以发现,通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孝因子,凭借道德和关系在乡村社会的双重耦合,可以促进现代乡村秩序与活力的统一。具体而言,就是以道德耦合涵养乡村文明生态、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以关系耦合构建乡村共同体、强化乡村社会关联,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充分体现。《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乡村振兴的重要责任,政府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乡村治理,提高治理能力,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正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也是共享发展成果的主体,更是长期有效治理的主体。要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中心,请农民上"舞台",让群众唱"主角",还权于民、还利于民,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参与主导乡村振兴。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把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依法保障农民群众在村务治理  相似文献   

15.
肖哲 《办公室业务》2023,(23):171-173
做好乡镇档案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年出台并实施的《乡镇档案工作办法》为乡镇档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总结了当前乡镇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为做好新时期的乡镇档案工作提供参考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深入,传统的乡村治理机制、治理方式均面临挑战。以蕉城区为例,地方要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需要发挥好政法人才作用,抓好服务定位、挂钩帮扶、创新机制、培育典型等方面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乡贤对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具有积极价值,但在一些地区,新乡贤的参与遇到了"局外人"困境,身份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对称的状况使得乡村社会对新乡贤的接纳程度有限,新乡贤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制约。根据信息与利益不对称的程度不同,可将新乡贤与乡村社会互动划分为排斥型、合作型和观察型三种类型,其中合作型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双边互动状态,也是排斥型与观察型调适的核心方向。为此,新乡贤要主动实施本地化融入,积极获取"局内人"身份;政府要完善和改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各项机制;村干部要营造乡村社会良性氛围,并提升村民的主动精神、合作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村干部、村民与新乡贤在内的乡村共同体,以多元主体和谐共生促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昌凤 《领导科学》2020,(12):17-2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然而,由于长期强势社会管控模式的延续依然对农民的主体地位产生消解效应、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或保障乏力、农民主体地位实现的组织载体功能严重退化等原因,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面临诸多困境。要真正实现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其主体作用的发挥,就需要以"扶志""扶智"激发内生动力,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强化法律赋权维权功能,筑牢农民主体地位的法治保障之基;构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支持鼓励农民组织载体建设,提升农民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  相似文献   

19.
代正光 《领导科学》2021,(2):107-110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收官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从以解决绝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精准扶贫向以缓解相对贫困为主要任务的乡村振兴转变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紧迫。相对贫困的县域即"贫困县",在转变过程中面临着从生存能力到发展能力的任务转换、从静态缩减到动态扩大的对象变化、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的方式转变、从点状扶持到块状服务的政策取向等政策性困境,转变的迫切需求与现实惯性之间的矛盾使"贫困县"易陷入转型之痛、资源之困、策略之变、方式之难等实践性困境。因此,"贫困县"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过渡阶段,须从目标、策略、标准、结构、制度五个层面建立起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以克服"贫困县"在继续开展深度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时代的乡村振兴离不开自媒体的支持,自媒体已经成为农民新的生活方式、城乡互通的新手段、助力农业发展的新形式。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要拍摄视角的"三农"自媒体能助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农民主体意识成熟、加快农村先进文化传扬。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看待"三农"自媒体的发展,要秉持"三观"正、内容真、常学习和补短板的基本要求,努力找准其坐标定位,挖掘独有的地方特色,打造属于百姓的草根明星,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以确保新时代的"三农"自媒体切实成为乡村振兴的"助燃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