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秘苑摘萃     
正领导干部需从三方面应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谭福森在《领导科学》2014年第10期《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挑战》一文中指出,网络已经成为舆论导向的主阵地,领导干部要从三个方面应对网络带来的新挑战。一、清醒认识网络政治生态。第一,互联网成为舆情危机的重要推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爆料""吐槽",经过网友转发,尤其是通过网络的推波助澜,能够迅速掀起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部分领导干部存在媒介素不能与时俱进、不会运用新媒体引导舆情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心理准备不足、知识本领恐慌、宗旨意识淡薄。领导干部应对新媒体,要不断提升运用、管理和驾驭新媒体的能力;要准确认识"时",精准把握"度",不懈追求"效"。  相似文献   

3.
<正>网络舆情发生后,一些领导干部的不恰当言行往往会造成舆情态势进一步发酵,引发"次生灾害",为官方的应对增加不必要的困难。所谓"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是指自然灾害在其发生过程中或发生后,因其他一些外界原因而引发的一系列新的灾害和衍生灾害,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灾害链。在灾害链中,最早发生并起主导作用的是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就是"次生灾害"。借用这一理论,网络舆情"次生灾害"是指在网络舆情应  相似文献   

4.
汤尚 《领导科学》2020,(5):49-51
领导干部负面形象舆情扭转过程分为发酵升温期、热议反转期和反思回落期,形成原因与固有负面形象、网络生态环境以及信息传播方式有关。正面扭转领导干部负面形象舆情,需通过"当事人""娘家人""身边人""媒体人"分别加强自塑、官塑、旁塑和媒塑。  相似文献   

5.
白月 《领导科学》2020,(8):32-35
当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方面存在认识不到位、回应发声"时度效"欠佳、舆情应对处置不得力、舆论引导效果不够好、治理能力有短板等问题。领导干部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思想观念要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作为,工作方式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风险化解从应对在后变为防范在先,回应关切从瞻前顾后、遮遮掩掩变为抢占先机、应回尽回,舆情应对从查删封堵变为疏导化解,舆论引导从应景式的点到为止变为侵入式的掌握话语权,正面宣传要点面结合、精准有效,舆论环境要增强向心力、形成同心圆。  相似文献   

6.
舒泰峰 《领导文萃》2010,(24):37-38
<正>人民网舆情监测室4月12日发布"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排行榜以"较为得体""有待加强""存在明显问题"和"严重失当"四种评价方式,对该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了考评。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要保持政府的公信力与话语权,同时提升应对新媒体舆论的能力与水平。一般来说,领导干部面对舆情,应该具备了解舆情发生发展的知识能力、解析舆情特点的专业能力、主动研判舆情的学术能力、梳理和引导舆情走向的技术能力、面对负面舆情的担当能力、推动舆情道德文化建设的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8.
乔丹 《领导科学》2020,(2):110-112
"舆论搭车"是社会公众基于"共情"产生的关注舆情事件、引发舆情目标转移、倒逼公权力介入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舆情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在面对"舆论搭车"时出现了不作为、不配合、不妥帖、不矫正等问题。政府"双微联动"能够引导"舆论搭车"趋向,增强舆论传播的快速性和精准性,形成舆论传播的集群效应,规避和弱化"舆论搭车"现象及其负面影响。为此,应进一步优化政府"双微联动",构建立体化政务信息传播新格局,提升政府"双微联动"的运营能力,搭建政府"双微联动"实施框架,更好地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相似文献   

9.
民生舆情异化危害极大,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消解:调节"减压阀",妥善处理发帖诉求;搭建"防火墙",争取理性族群支持;引入"自来水",推动网络空间自净;装好"倍增器",形成舆情应对合力。  相似文献   

10.
<正>"作秀"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show,通常是指个别干部为了积累个人的"形象资源",创造个人的"政绩声誉",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有"唱功"、没"做功",有"演技"、没"实绩",带有一定的贬义。近年来,"政绩秀""亲民秀""廉政秀"等各种"官场秀"层出不穷,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强烈反响。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进步,政治生态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社会管理日趋多元化、社会化,领导干部逐渐被推至面对群众的最前沿。对此,笔者认为,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政"时代,领导干部要"应声而动",主动顺应潮流,提高执政能力,善于适度"作秀"。  相似文献   

11.
融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生成机制,给政府治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具体表现为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导致应对不及时、网络舆情话题随意导致整体不易把控、网络舆情主体隐蔽加大处置难度。融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具体而言,要把握“黄金4小时”原则,掌握舆情话语权;充分尊重融媒体受众,态度平等诚恳;建立信息公开的诚信政府,避免“塔西佗陷阱”;做好舆情“意见领袖”和“把关人”,提高风险预警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领导干部要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做表率,就要经常做"抬头""低头""扭头""回头"等"头部运动",着力锤炼作风,解决"四风"突出问题。一、经常"抬头"。领导干部不仅要埋头苦干,也要经常"抬头"看看。一要经常"抬头"辨清方向。领导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一旦与党的要求产生差距,就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走向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此,领导干部要经常"抬头",看看工作方向是否偏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有些领导干部就是放不下"面子",特别讲究"脸面""体面""场面""表面"。究其原因,主要是"面子"的利益效应诱惑一些领导干部跟风追求,心系"面子"使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从业之根本,社会不正之风极大地助长了"面子"的发展势头。消除领导干部好"面子"现象的危害,应做到消除腐朽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根除不良嗜好,培育扎实稳健的好作风;消除"权老大"思想,做守规矩的人;消除监督死角,树正气新风。  相似文献   

14.
<正>政务舆情回应是行政机关在互联网时代政务信息公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在政务公开工作框架内对政务舆情回应进行了总体性、原则性的部署。为了避免"程序空转""制度失灵",真正切实增强政务舆情回应能力,提高政府部  相似文献   

15.
受信访制度、法律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领导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角色冲突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他们是"访民权益的维护者""矛盾的化解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访民权益的侵害者""矛盾的制造者"。这一现象导致信访矛盾化解效果不佳,信访工作饱受诟病。新时代,领导干部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做好"胸怀全局的协调者""访民心声的倾听者""法治的践行者",才能积极化解角色冲突,更好地服务于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舆商"是继情商、智商等之后又一种新型的领导智慧和领导艺术。当信息以爆炸的态势呈几何式快速增长之时,如何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世界开展有效的舆论引导,甚至做到化解危机,这就需要领导干部有较高的"舆商"。而所谓"舆商",正如有人所说,就是"树立正确观念,应对媒体和公众舆论拷问,并恰当地发表见解、理顺舆论话题、优化公共关系的智慧和能力"。然而,现实却是"舆商不高""舆伤"不断,这就需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舆  相似文献   

17.
<正>中央"打虎拍蝇"以来,吏治清明,政风好转,致腐"大门"关闭,给投机者、请托者造成"不便",于是"温水煮青蛙""柿子先捡软的捏""曲线救国"等"变种"投机将或发生,领导干部当需警惕。  相似文献   

18.
"话风"就是说话的做派和风格。话风有多种,诸如"油腔滑调""高谈阔论""之乎者也""花言巧语""啰哩啰嗦",亦或"机智风趣,妙语连珠""诙谐幽默,雅俗共赏""引经据典,新意迭出""和声细语,娓娓道来""热情奔放,魅力四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好的话风,不仅是领导干部自信与能力、思想与视野、智慧与艺术的展现,更是真情实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中央部门到地方部门,领导干部与非领导干部之比不断缩小,不仅造成"官浮于事",且因领导干部均与一定的职责与权力相关联,使得本来简单的事务却沉浸在程序之中。这就是"处长治国"的由来,也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中梗阻"。如果了解党政机关的机构设置、办文程序",处长治国""司长治国"是不夸张的。原因很简单,这些处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应对等级是应急管理部门采取应对措施的基础,而网络舆情热度是突发事件态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应对等级为切入点,构建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应对等级和事件类型的角度选取8个典型案例,运用GooSeeker等工具进行案例数据挖掘,获得各突发事件的舆情热度值,进一步通过构建突发事件应对等级和舆情热度分析图,发现其存在"一致"和"不一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把突发事件应对等级引入网络舆情热度量表,使舆情热度的评价与政府发布的应对等级建立联系,评价指标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不同对应关系下应对等级对舆情热度的指标贡献,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