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扁平化管理是组织发展的重要趋向,在这一情境下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直接联系增多,这有助于组织效率提升,但会对中层领导产生负面影响。根据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高层领导越级管理会降低中层领导下行交换关系质量,引发中层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冲突,还会弱化中层领导上行交换关系质量,减少中层领导与高层领导互动,降低中层领导工作积极性。基于此,高层领导应遵守"层级链",给予中层领导尊重;中层领导要以大局为重,认清扁平化管理趋向;在组织内营造信任氛围,促进扁平化管理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伦理领导力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伦理领导力的本质是处理关系伦理的能力,其具体表现是修己安人,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维度。领导者要积极发挥伦理领导力的价值,在组织中实施"君子式"管理,坚持"仁者爱人"的伦理价值,设计"克己复礼"的伦理制度,进行"中庸之道"的伦理实践,形成领导、员工、组织、社会之间的伦理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作重塑是组织成员能动地重构工作任务、关系边界的积极行为。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的描述,组织情境中存在着工作重塑传导效应,即领导者工作重塑对员工工作重塑产生影响,特别是授权型领导风格能够正向强化领导者工作重塑对员工工作重塑的积极效应。基于这种工作重塑传导机制,领导者一方面要重视自身工作重塑,为员工工作重塑起到榜样与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根据组织愿景对员工工作重塑实施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4.
肖金岑  程豹  罗文豪 《管理评论》2023,(10):205-217
基于“涓滴”效应框架和社会学习理论,本文构建一个“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者—基层员工”逐级影响的多层次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不道德行为的“涓滴”效应。针对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企业,收集了87个团队共450名员工的多时点上下级追踪配对数据。研究表明:高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对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对基层员工工作场所偏离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中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在高层领导者不道德行为影响基层员工工作场所偏离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上下级社会交换正向调节了下属的学习效果。本文丰富了不道德行为在组织中的传播机制研究,同时也启示领导者“以身作则”式管理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贡献、局限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彭秋萍  钟熙  刘善仕  周怀康 《管理评论》2021,33(12):262-271
领导在员工实施非伦理行为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领导"作为"下的领导行为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却忽视了领导"不作为"在其间的潜在影响.基于压力源-情绪理论,以领导奖励缺失这种领导"不作为"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本研究重新审视了员工非伦理行为.基于245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本研究发现:领导奖励缺失不仅对员工非伦理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它还通过情绪耗竭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导致了员工非伦理行为.进一步纳入主动性人格这种人格特质的情境作用后发现:主动性人格不仅将削弱领导奖励缺失对员工情绪耗竭的正向影响,还将削弱员工情绪耗竭在领导奖励缺失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两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从领导者"不作为"视角深化了文献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认识,对组织防范、治理非伦理行为亦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秀峰  白洁 《领导科学》2013,(11):28-31
近年来,领导力研究比较关注"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相互影响"以及"什么是好的领导"等问题,因此,领导伦理就成为领导力研究和教育的核心。领导学界对伦理问题的重视体现在目前最盛行的领导力模型中。本文在对变革型领导、仆人式领导和真诚领导理论进行分析时找到很强的伦理或道德成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诚信、关爱、尊重、公平、宽容和谦逊是有效领导者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而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个人需求和特质、组织情境是这些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一、问题提出本尼斯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追随者就没有伟大的领导者。"组织内部追随者比例远超领导者,因此,学者Kellerman提出"追随者是组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社会和组织环境中领导力文化受到普遍推崇,追随者被动、消极的固有思维仍未打破。领导风格与领导能力影响组织发展方向,但领导力发挥需要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行为。领导科学关于追随过程和追随力形成的研究,经历了领导者或追随者单一视角到领导者与追  相似文献   

8.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本研究从道德效力的视角探究社会责任型人力资源管理(SRHRM)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关注了道德效能和道德勇气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伦理型领导的调节作用。本文以320名员工为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SRHRM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显著负相关;道德效能和道德勇气在SRHRM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中介作用;伦理型领导能够增强SRHRM与道德效能和道德勇气间的正向关系;伦理型领导正向调节SRHRM通过道德效能和道德勇气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中介作用。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还为企业降低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提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系统方法、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国内外典型性、代表性和有影响的中层管理者(MM)理论,进行融贯分析,构建中层管理者领导力(MML)综合模型:中层管理者领导力演化表现为领导环境、领导精神—心理结构、领导职能行为、领导绩效四者之间交互作用、循环迭代。在每一次循环、迭代过程中,实现中层管理者领导力和精神—心理的提升、领导环境认知的提高、领导职能的有效执行、领导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林英晖  程垦 《管理科学》2016,29(5):57-70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一种非伦理行为类型,但在实践中,因其亲组织性而容易被组织忽视或默许。已有研究证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组织的长远利益有害,而一些通常被认为对组织有益的概念(如伦理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员工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但就整体而言,关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的研究仍相当匮乏。领导-部属交换在差序格局下的华人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以关系为导向的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整合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基于352份中国长三角地区本土企业的员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和总效应调节模型法,探讨差序格局视角下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检验组织情感承诺的中介作用和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从而揭示领导-部属交换影响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内在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领导-部属交换和组织情感承诺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组织情感承诺在领导-部属交换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道德认同负向调节这种中介作用;道德认同负向调节组织情感承诺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但对领导-部属交换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调节作用。        实证检验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这一非伦理行为类型,拓展了非伦理行为相关研究;选取领导-部属交换作为切入点,探讨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丰富了领导视角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提出并检验领导-部属交换、组织情感承诺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正向关系,再次证明一些被认为是正面的因素也会促使员工采取非伦理行为,丰富了领导-部属交换与组织情感承诺的负面影响研究;探讨中国组织情景下的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得出与西方研究不同的结论,即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有直接显著影响,而员工的道德认同对此影响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反映了华人社会与西方社会对关系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责任型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前瞻行为的影响。通过对36个公司的343名"员工—主管—领导"配对调研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社会责任型人力资源管理跨层次正向影响员工前瞻行为;组织信任在社会责任型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前瞻行为之间发挥跨层次中介作用;包容型领导正向调节组织信任与员工前瞻行为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调节"社会责任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信任—员工前瞻行为"的"2-1-1"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林英晖  程垦 《管理科学》2017,30(3):35-50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是近年来国内外组织管理学界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已有研究表明,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相关研究成果多来自西方学界,基于中国文化情景的研究成果还十分有限,而聚焦于极具华人社会文化特色和内涵的本土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更是匮乏,有待进一步拓展。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从圈内人和圈外人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组织文化情景下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领导组织代表性和员工集体主义倾向的调节作用。通过分阶段调研的方式,收集14家长三角地区本土企业457套调研数据,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层次回归分析和Bootstrap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和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领导组织代表性正向调节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和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相较于圈内人,高领导组织代表性对差序式领导与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更强;员工集体主义倾向正向调节差序式领导对圈内人和圈外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但调节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实证检验中国组织文化情景下差序式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丰富了领导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研究,是对本土组织管理研究的有益补充;从圈内人和圈外人两条路径分析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形成机制,为深入理解圈内人和圈外人的认知过程及差异提供了经验证据,并对已有研究视角进行有益整合;提出并验证了领导组织代表性和员工集体主义倾向的调节作用,补充了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产生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基于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X)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本文对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从领导者角度探讨了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因素.来自79个项目团队的334名员工构成了本研究的样本,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团队领导者的道德型领导力在领导—成员交换差异与团队关系冲突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相对于较低的道德型领导力,较高的道德型领导力可以缓解领导—成员交换差异对团队关系冲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打造卓越的领导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领导力简单地说就是领导者的影响力,它表现为领导者通过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保证领导机构和整个组织获得利益,实现多边共赢的目标。领导力的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正式的领导力和非正式的领导力。正式的领导力就是组织赋予领导者的岗位权力,非正式的领导力主要是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非正式的领导力是由领导者个人的品质、道德、学识、才能等方面的修养在被领导者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与地位所决定的,是无法由组织赋予的,却更富于影响力和生命力,更能体现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领导技巧和领导艺术,更能赢得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信服。因此,要更有效地…  相似文献   

15.
组织中存在着管理层与中层领导、中层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在激励资源有限背景下,呈现出中层领导激励与员工激励之间的矛盾。按照传统博弈论的分析,中层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激励失衡很容易使二者陷入无限次重复博弈,降低组织运行效率。为此,将公平性引入委托代理理论与博弈模型中,发现委托代理双方的公平博弈能够促进二者之间的合作、实现激励效用最大化,同时构建良性上下级关系。基于此,应在双重委托代理框架下构建中层领导与员工协同激励机制,在强化激励基础上优先激励中层领导;中层领导要将公平博弈的积极效用进行传导,加强员工激励;还要构建激励约束协同,保障激励成效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通过3个阶段收集的490份问卷数据,探究韧性领导力对员工行为的双刃剑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韧性领导力与主动担责行为、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正相关;和谐型激情在韧性领导力与主动担责行为、强迫型激情在韧性领导力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分别起到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在韧性领导力与和谐型激情、韧性领导力与强迫型激情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韧性领导力与和谐型激情之间的关系越强;环境不确定性越低,韧性领导力与强迫型激情关系越强;同时调节了韧性领导力通过和谐型激情对主动担责行为、韧性领导力通过强迫型激情对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员工建言是组织发展的持续动力,领导者对员工建言起着关键性影响。领导禀赋、领导行为、领导情绪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员工建言。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从不同视角对领导因素影响员工建言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员工个体层面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权力距离倾向,组织层面的领导者个人倾向分化程度、组织公平氛围等也会影响员工建言。因此,当今领导者应提升自我效能感、构建与员工的良性交互关系、实施变革式领导、提升组织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消极领导方式包括辱虐式领导、破坏式领导、欺凌行为和不作为等,会导致领导力发挥作用受阻和上下级关系紧张,不利于组织健康发展。积极领导力是新的研究范式,积极性是其核心要素,并与组织卓越绩效、员工发展相联系。以"领导自我—领导他人—领导组织—领导结果"为研究框架,从"个体—群体—组织"层面分析积极力感知与领导力发挥作用的过程,包括借助建构积极情绪、重塑和完善组织文化等方法来营造积极氛围,借助自主沟通、欣赏式探询等方法来促进积极沟通的实现,借助授权、建设广义互惠网络等方法建立积极关系,借助设立终极目标等方法来实现积极意义等。  相似文献   

19.
领导者是横空出世的伟人吗?领导力只是高层拥有的"稀世之物"吗?领导就意味着控制支配和发号施令吗?基于对企业组织的深入探索,美国著名领导力理论专家沃伦·本尼斯为我们讲述了不一样的故事……在领导力研究领域,无论是强调领导者个人特质的"特质学派",还是强调领导者行为模式的"行为学派",或是强调因地制宜的情境反应与洞察力的"情境学派",都将聚焦灯主要投射于作为"精神灵魂"的领导者本人,关注着他们的商业天才、雄心、远见、激情、铁腕、魄力,以及带领企业缔造的成功。然而,从组织整体环境与运  相似文献   

20.
调节聚焦理论对领导者—追随者角色认知不对称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将该理论引入到认知不对称形成与影响机制中,构建领导者—追随者角色认知不对称模型。领导授权、领导支持的领导者因素作用于领导认同,工作胜任力、自我价值感的员工因素作用于员工自我认同,并共同作用形成角色认知不对称。在角色认知不对称情况下,促进聚焦型员工和防御聚焦型员工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模式,领导者应倡导积极行为模式,并促进消极行为模式向积极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而避免反生产行为,促进组织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