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期制下领导干部的消极腐败主要表现为隐秘性、边缘性和严重危害性,其生成既有"太平官"逻辑、"清闲官"逻辑、"套路官"逻辑、"太极官"逻辑等思想逻辑,也有"不作为"逻辑、"瞎作为"逻辑、"短视行为"逻辑等行为逻辑。对此,要内外结合、标本兼治,防治任期制下领导干部消极腐败现象。内因方面,要改造主观世界,注重预防警戒;外因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建树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商业组织的"社会脱嵌"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关注,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反思,可是这些反思大多只触及了商业组织局部性问题。实际上,商业组织令人失望的社会表现根植于其自利主义制度逻辑之中,而非是局部性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商业组织"社会脱嵌"问题,采用德行制度逻辑替代自利主义制度逻辑是可行道路。在回顾了哲学、积极组织行为学和积极组织学术对德行的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德行制度逻辑相比于自利主义、社会责任制度逻辑在商业组织场域的优势,指出采用德行制度逻辑替代自利主义制度逻辑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最后,针对现有文献对德行替代自利主义的制度逻辑变革过程鲜有讨论的现状,本文建立了多层次、多进程的制度逻辑变革模型,对"谁将变革"、"如何变革"和"为何变革"等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单位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它形成的诱因主要有领导层次方面、单位成员方面、制度层次方面等。扭转单位"一盘散沙"的局面,应做到以下几点:从严于律己做起,为单位注入"正能量";着力提高自身威信和领导水平;在管理实践中努力提高工作预见能力;注意抓小抓早、防微杜渐;动态科学调整单位干部;补齐单位制度短板,确立落实为先理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专车服务市场制度变革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探讨了组织场域中的集体行动如何推动制度逻辑演化的内在机制问题。研究发现:制度逻辑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分离、冲突和共存三种状态,不同的制度逻辑的演化是由行动主体能动性策略和资源利用所构建的集体行动模式差异性驱动的。制度变革机会的涌现促使场域中的行动主体采用协调性的集体行动模式,促成了新制度逻辑的生成,并导致了新、旧两种制度逻辑的分离;在制度变革机会变得模糊的场域中,行动主体非协调的集体行动促使新、旧两种制度逻辑之间的激烈冲突;而在制度变革机会沉没的情境下,行动主体再协调性的集体行动最终促成了新、旧两种制度逻辑的共存。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复杂制度环境下新兴业态的发展以及传统业态的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发展"组织合法性与企业成长"这一学术对话,本文立足中国转型经济背景,基于资源管理理论和制度逻辑理论,实证检验了两类组织合法性对两种企业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政治合法性削弱企业的产品创新,但是能帮助企业实现市场扩张;市场合法性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扩张均有促进作用;兼顾政治和市场合法性不利于产品创新,但能协同促进市场扩张。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打开了组织合法性与企业成长研究的黑箱,有力支持并发展了组织合法性的"双刃剑"观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我国专车服务市场制度变革过程的纵向案例研究,探讨了组织场域中的集体行动如何推动制度逻辑演化的内在机制问题.研究发现:制度逻辑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分离、冲突和共存三种状态,制度逻辑的演化是在不同的制度机会情境下,由行动主体能动性策略和资源利用所构建的差异化集体行动模式驱动的.制度变革机会的涌现促使场域中的行动主体采用协调性的集体行动模式,促成了新制度逻辑的生成,并导致了新、旧两种制度逻辑的分离;在制度变革机会变得模糊的场域中,行动主体非协调性的集体行动促使新、旧两种制度逻辑之间激烈冲突;而在制度变革机会沉没的情境下,行动主体再协调性的集体行动最终促成了新、旧两种制度逻辑的共存.研究结论对我国当前复杂制度环境下新兴业态的发展以及传统业态的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两百多年前,人类进行了一场道德思想的革命,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证明,自利本身并不是不道德的;相反,在市场经济下,自利之心正是利他之行的主要驱动力。亚当·斯密揭示的自利和利他之间的关系,我称之为"市场的逻辑"。"市场的逻辑"就是:在市场中,一个人要自己活得幸福,首先要使别人幸福;如果你不能让别人幸福,自己也不可能活得幸福。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家,也适用于每个人。  相似文献   

8.
与企业剩余收益的直接分享不同,非营利性组织是通过剩余收益的间接分享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激励的。本文以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制度为例,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和资产专有性理论对这一新的认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证明,得到的核心理解是与众不同的:终身教职制度本质上是教师在非营利性条件下间接分享大学剩余收益的一种制度安排,终身教职后评估制度的出现不过是合约双方关于合约内容的动态调整;终身教职制度不等于终身雇佣制度,也不同于律师行"锁定"员工的"合伙人"制度;终身教职制度对于非终身教职教师而言是一种期权,对终身教职教师而言则是期权的实现;终身教职制度同时也是一种鼓励教师开展长期研究的风险投资机制,这种风险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长期均衡,不仅决定了终身教职制度监督机制的完善时机,也决定了不同学校的终身教职起点的差异;如果教师行为的难以监督性、教师人力资本的专有性以及大学的非营利性质不能得到根本的改观,终身教职制度就将一直存在下去。本文对上述认识的逻辑与实证检验表明,非营利性组织剩余收益间接分享观的认识是深刻的,它能够对有关终身教职制度的诸多问题给出逻辑一致的解释,这种"一致逻辑"或"逻辑一致"地内生出对我国大学制度设计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启发意义,同时也为寻找蕴涵于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制度差异背后的相似经济逻辑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落脚点。文章将多重制度逻辑理论嵌入城市工业用地改革场域,从国家、科层、市场、生态及社会逻辑竞合视角出发,厘清不同主体的发展逻辑,在充分发挥要素配置的市场逻辑下,更加重视与民生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和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制度逻辑视角探讨新兴市场企业基于组织正当性平衡管理的混合逻辑战略及其过程实现机制。通过2009—2018年万华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发现新兴市场企业在东道国面临制度逻辑的国别冲突和治理竞争双向挑战,组织正当性管理焦点呈现外部到内部的动态变化;结构型混合和组合型混合战略在跨国并购不同阶段的动态切换和组合运用,有助于企业内部多重逻辑从区间隔离转向组合协作,组织正当性实现外强内弱到内外同步增强的平衡状态。相关研究为新兴市场企业如何运用混合逻辑战略实现组织正当性动态平衡提供了理论补充,同时也为中国跨国企业正当性战略选择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单位资深副职领导"富贵病"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工作中逐渐求稳惰化、晋升希望渺茫后组织承诺发生变化、居功自傲等。单位资深副职领导"富贵病"之所以产生,一是正职领导岗位较少导致众多副职领导难以晋升,二是副职领导长期任职积累的人脉和圈子成为其滋生"富贵病"的土壤,三是缺乏有效的引导和严格的规制。根除单位资深副职领导的"富贵病",需要制定严明的权力监管制度,净化单位政治生态;注重领导素质培养,提升单位资深副职领导的领导素质;单位正职领导要统筹兼顾,提升单位资深副职领导的组织承诺;建立副职之间的工作分工轮换制度,解决资深副职领导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公与私。中国制度立制的精神是"公",是按照"天下为公"的精神来展开的。西方制度立制的精神是"私",基本是按照"天下为私"的精神下来的。人类政治文明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按照"天下为私"的逻辑走下去,怕是个绝境。合与分。中国制度体系安排遵循的是"合而治之"的精神,制度设  相似文献   

13.
在单位治理中,"钱穆制度陷阱"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领导权威受损、下属消极怠工、制度体系空转、诱发"塔西佗陷阱"。其规避之策主要是:整合多方力量,确保制度制定的民主性;发挥治理主体的能动性,确保制度决策的科学性;构建有效监督机制,确保制度执行的彻底性;定期公示运行结果,确保制度成效的公开性。  相似文献   

14.
责任清单是一项制度化成果,也是一种制度化需要。其系统逻辑是对政府权力实行制约监督、公众参与、责任追究;其价值原则是以制度这一形式来加强对权力的刚性约束,站在制度这一角度来硬化责任,在此基础上的升华是廉政清单。"三单"制度形成系统的闭路回环,体现法治廉洁政府之精髓。本文从学理上分析责任清单的制度逻辑和价值,从而有助于推动政府建设科学的责任体系对权力行使形成系统约束机制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理解中国的经济奇迹:互联合约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互联合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经济转型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是一个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从市场的结构看,是一个从不完备的市场或者高度互联的"市场"向专业化市场过渡的过程;从制度的结构来看,是一个从互联的自我实施的关系型合约向依赖第三方实施的正式合约过渡的过程。中国的经济表现表明,市场结构与制度结构的匹配对于转型的绩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分别从这个视角分析了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乡镇企业、金融体系和国有部门的改制。分析表明,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中,不仅是以上部门存在着互联合约者中制度安排,而且从整体上看改革上也暗含互联合约的逻辑。本文最后引申出了一些中国进一步的改革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单位无论大小,都必然有与其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才能约束个人欲望的膨胀,实现单位的和谐发展。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是一种理想状态,受制于职位差异、制度素养、单位生态等诸多因素,"制度面前不平等"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还有人拿"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样的借口为之辩护。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单位制度建设中追  相似文献   

17.
<正>一要注重建强组织抓设置。要充分依托当地党委组织部门和民政部门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建设;要通过单位独立建、依托行业建、区域统一建、单位联合建等多种形式抓党组织建设,做到因地制宜;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选配组织成员,尤其是党组织书记;要分清组织隶属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二要注重建好制度抓管理。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党组织活动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党员示范岗制度,明确党组织工作职责、党组织书记工作职责并完善相应的运  相似文献   

18.
立足中国工会改革实践,通过采集1949~2020年间《人民日报》的工会新闻报道和相关期刊文献,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提炼出中国工会的制度逻辑构成,并从制度逻辑的互动和演化来剖析中国工会改革过程中的本土特征和内在运行规律。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工会具有社会治理逻辑、员工服务逻辑和企业管理逻辑三重逻辑,且其在目标导向、行动基础、合法性和人性假设上存在差异;社会治理逻辑、员工服务逻辑和企业管理逻辑贯穿中国工会改革的全过程,共同推动工会改革历经社会治理逻辑的主导→社会治理逻辑与员工服务逻辑的竞争→三重制度逻辑的平衡融合3个阶段,且呈现出复杂性、动态性的演化特征;中国工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存在制度惯性的约束,导致其内部逻辑的演变始终滞后于外部制度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制度逻辑为理论基础首先提出研究框架,进而通过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针对社会企业的成长机制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社会企业在市场逻辑、公益逻辑、理性选择逻辑的共同影响下,通过获取市场、联盟以及关系合法性,以实现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的成长.同时,不同类型的社会企业由于受到不同组合的制度逻辑的影响,其成长的合法性途径有所不同,成长程度亦有所差异.在单案例分析、跨案例比较进一步解构相关构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企业成长的整合性框架,为后续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观测企业情境感知导致的战略逻辑差异,揭示转型经济背景下新兴场域企业创新选择的演化规律。对“滴滴出行”的案例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对转型经济情境的感知源自场域中国家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嵌入程度;第二,根据逻辑嵌入程度,企业的外部情境感知可细分为“技术嵌入”“市场嵌入”“制度嵌入”与“动态嵌入”四个阶段;第三,不同阶段的情境感知诱发战略逻辑“相位转变”,以寻求战略与情境的一致性;第四,战略逻辑“相位转变”驱动四个阶段的创新选择遵循“能力逻辑”“复杂逻辑”“游击队逻辑”与“混合逻辑”的演化路径。此外,本文还引入“后卢因式变革”概念解释创新选择路径的演化机理,并重点关注国家逻辑在上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