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级实施逆向领导通常有三种阻碍情境,即上级难以沟通、上级缺乏愿景、上级缺乏领导力。逆向领导的关键是通过缜密的思考和调研把更为科学理性、更有利于组织发展的观点想法以恰当的方式和领导沟通,让领导逐渐改变自己的决策而采纳下级的更优观点和意见。下级实施逆向领导,需要从与领导沟通前的准备、沟通中的策略、沟通后的心态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汇报工作,指的是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以口头或书面形式陈述工作情况。它是上级官员向下级官员调查研究、和下级官员沟通互动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上级领导提供了一个考察下级干部的机会。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汇报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执政能力,关系到干部体制的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和干部个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领导对下级的非客观评价会给下级和单位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管理风险。领导对下级评价产生非客观现象的原因有领导自身原因、利益牵连原因、单位环境原因等,其所带来的领导对下级非客观评价的管理风险有人岗不相适应、领导信任危机、单位人才流失、单位人心涣散等。领导对下级非客观评价的防范思路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领导应增强以下级适应能力为切入点的沟通和合作能力,下级应增强对领导非客观评价风险的预见力和处置能力,单位应加强以领导与下级适应力为主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领导活动中,存在着下级组织及个人对上级组织和上级领导者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称为上行关系协调.美国管理学家杜拉克将协调好与上级之间的关系称为管理自己的上司.这种管理相当重要,它的重要性取决于上级领导的权力以及由这种权力所产生的决策权、分配权和奖惩权.下级干部在工作中有多大的绩效,能不能整合上级的资源,上级领导是否支持你,与个人的上行关系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领导者如何提升上行关系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由于性格因素的差异、知识和经验水平的差异、利益的差异,领导者与"三观不合"下级的沟通容易出现障碍。由此,领导者在与"三观不合"下级沟通时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点:适当沉默,避免情绪化,对不同下级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沟通中做到凡事让三分,乐于听取下级的抱怨,学会适当拒绝。  相似文献   

6.
王轲 《领导科学》2021,(1):65-67
职场中下行沟通存在漏斗效应、情绪波动及个人偏见诸多沟通障碍。为克服这些障碍,上级应在下行沟通中坚持平等尊重、诚信互惠、少说多听等原则,同时要做到:集思广益,妥善处理异议;坦诚相见,及时消除误解;以情为先,精心说服下级;潜移默化,恰当设置情境。  相似文献   

7.
<正>新建单位在筹建及开业初期,由于组织架构尚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内部授权分工不清晰等,普遍存在两大管理问题:一是职责职权不明确,多头汇报、多头决策,下级无所适从;二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机  相似文献   

8.
裴蓓 《领导广角》2002,(12):35-35
在现代管理中,我们常常强调上级领导应该懂得如何调动下级的积极性,却很少提出作为下级也应该学会主动与上级领导相处,适时调动领导的积极性,以便做到上下沟通,使下级的正确主张,合理建议得到领导的了解、肯定和采用,更好地发挥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那么下级如何调动领导的积极性呢?  相似文献   

9.
吴明华 《决策》2010,(5):19-22
“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不仅需要与上级、下级沟通,得到组织内部的认可,同时也需要与公众沟通,得到公众的认可,所以具备比较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公务活动中,口头汇报是公务人员将有关的工作资讯经过分析、研究、总结后向上级或全体下级及时、准确的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式的告之、沟通或切磋的必要环节。汇报和接受汇报的双方以礼相待、遵守程序并执行礼仪,对于个人而言,是上下级双方增进了解的良好机会,有利于上级在下级面前树立威信,下级在上级面前展示口才、能力和形象。对于工作而言,可以上情下达或下情上通,掌握工作进展、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上级决策指导和下级跟进执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伟 《秘书之友》2011,(7):12-13
下级工作人员向上级领导谏言献策,反映基层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向上级领导报告情况、发表意见、反映问题往往存在时机、场合、方式、方法等技巧性问题。所以,机关工作人员应当学习和掌握一些向上级谏言献策的技巧,以达到与上级领导良好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沟通满意度以及影响的因子分析和实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借鉴国外研究组织沟通状况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员工沟通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对不同行业的三个企业中的管理者及一般员工进行了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企业员工沟通满意度做了实证研究。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企业沟通满意度维度的划分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上级对下级沟通、沟通介质质量和沟通氛围是最稳定的沟通满意度因子:而且沟通对工作满意度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下级与领导相处冷漠症表现为下级对领导的信任趋于保守,上下级交往情感匮乏,极端心理行为表现突出,职场"冷暴力"现象普遍。这一问题的形成主要有上级个体方面、下级个体方面、组织环境方面的原因。矫正下级与领导相处冷漠症,须强化人事晋升制度建设,务求公正透明;构建有机式组织结构,减少指挥层级;加强有效沟通,营造良好的组织人际氛围;明确角色定位,找好人际交往的契合点;树立良好心态,赢得他人信任。  相似文献   

14.
尊重和平等是交谈的基础,上下级之间的交谈也要讲求平等与尊重。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与自己同等级、同层次的人谈话时,表现比较正常,行为举止会很自然、大方。但是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就可能感到紧张,表现比较拘谨,并且自卑感强;相反,在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谈话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如、自信。因此,上下级之间交谈上级要力求避免以命令、训斥、驱使下级的口吻说话,而要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对待下级,这样才会使下级对你敞开心扉;下级与上级谈话,也要做到在尊重领导的同时不卑不亢。谈话是双方共同进行的活动,只有感情上沟通,才…  相似文献   

15.
在单位内部阶层分化、地位悬殊背景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上级、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共同努力.单位内部阶层的分化导致上级、同级和下级的人际关系的特点不同.本文抛开单位外部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影响,根据严格等级分化的单位内部人际关系的特点,分为三种情况详细讨论.同时,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从上下级和同级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阶层背景下良好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下级与上级人际关系的特点:权威性和适应性 中国是一个受权力和地位影响深远的国家,上级领导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成为下级改变想法、思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一个地方的党政一把手闹矛盾、不团结,是上级组织和下级群众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但这种现象却长期存在,甚至在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龙虎相斗,影响工作、影响形象、影响事业发展、影响个人前程。作为身处事外的同级班子中的副职和下级特别是处于综合协调部门、领导身边的同志,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讲党性、讲大局,以正派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慎重对待,正确处理。不参与,保持等距离。党政一把手不团结,大多是因为缺乏沟通、认识不一所引起的,有的是由于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不同,性格、气质、作风上的差异和工作方法欠妥所致,当然也不排除个人思想品…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圣人不仁"思想是其自然无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圣人以"不仁"的方式对待百姓,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方式在人间的显现,即遵循大道,自然无为。按照由天道及人道、由自然及社会的思维逻辑,"圣人不仁"思想无疑对当前领导者正确处理与下级的关系、更好地成就下级具有借鉴意义。领导者要认识到成就下级与成就自己是相统一的;对下级一视同仁,以素质为依据使用人才;包容下级的缺点,用事业平台成就人才;谦虚处下,对下级行无言之教。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上下级关系的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彧彧  黄小科  丁国林  严肃 《管理学报》2011,8(3):417-422,436
对315位中国企业的员工进行测试,探讨沟通开放性对组织承诺的影响以及领导-成员交换和"关系"在此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并考察年龄、学历、职位级别等个人特征对各变量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①组织中沟通开放性对员工组织承诺有正向的影响;②沟通开放性对领导-成员交换和上下级"关系"均有正向的影响;③"关系"在沟通开放性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④领导-成员交换不直接在沟通开放性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企业提出有关建议:建立良性的正式沟通网络,保证各种信息能顺利进行传递;上级要对下属更加开放;上级要与下级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以获得下属的忠诚,以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  相似文献   

19.
肖斌 《领导科学》2007,(10):20-21
心理学研究发现,要把一个人的潜能挖掘出来,转化为显能,需要一个关键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激励。在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与下级的沟通协调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部分单位领导者对下级的道德素养提升重视度不够,造成下级用权的道德风险提升。从下级的道德风险内涵及表现可以探寻出其道德风险产生原因:双重角色的博弈、信息不对称的缺陷、转型社会的制度漏洞。对此,可通过角色调谐、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等改进领导授权,以破解下级用权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