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时代,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一步优化,国家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进一步完备,国家应急信息传播系统进一步健全。但同时,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民众应对危机的能力薄弱、应急管理的法治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等问题。为此,提升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必须始终坚持并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责任主体,健全责任机制,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完善并强化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不断完善并强化应急管理的法治保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筑以人为本的应急管理体系;坚持守正创新,善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也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不仅从管理模式上有所改变,而且从管理理念上也从以前的经济第一思想逐渐转变为以人为本。因为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根本是企业中的员工,只有企业中的员工通力合作,才能够创造出更大、更多的价值。如今正值构建和谐主义的社会的历史时期,不断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习,为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具有历史的推进作用,所以我们在日常的事务活动中开展以人为本的管理,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管理潮流。本文结合现代的企业发展形势,探讨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本管理的问题和科学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创新,图书馆管理经验也相应地逐渐丰富,思路得到发展,理论得到完善。本文将从现代管理理念入手,分析其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为图书馆管理融合现代管理理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建设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日益严峻的应急管理形势,加强社区应急管理势在必行。一直以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珠江救人失踪事件和社区地震应急管理案例,表明社区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承担着繁重的应急任务,需要协调多方主体。社区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而基于治理视角的社区应急管理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的再前移。文章针对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没人管理、没人参与、没钱支持、没物保障的困境,提出了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应急管理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理念的提出是现代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飞跃,现代图书馆通过实现对馆员的科学化管理、对读者自由与个性,价值与尊严的尊重、并以积极的公益性的活动向广泛的社会辐射面展现了管层面理上的人丈关怀理念。它是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图书馆事业长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时代中,图书馆改进了它的服务理念,扮演了与时俱进的历史角色。  相似文献   

7.
电力行业是一个垄断行业,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培育企业核心观念;明确员工需求;按需激励,构建学习型组织;树立供应链管理理念;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几个方面来建立电力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理念不仅存在于公司企业等领域,同时也逐渐深入到高校院系的管理中。本文主要讨论将现代的一些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办公室,并就这一点做出探讨。  相似文献   

9.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贯穿整个企业经营活动始终的一条生命线。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新的理财环境,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对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保持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做好战略管理在根本上必须澄清三个核心理念企业是什么?企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实现企业的目的? 笔者认为,企业是动态的社会资源转换系统;其目的决不仅是满足企业(或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的需要,而是要首先满足顾客的需要并进而满足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是对企业的内、外环境,特别是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竞争能力进行动态统筹,以形成企业较之竞争者的竞争优势.本文将这些考察企业战略管理的理念称之为"动态统筹的战略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公司治理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基础上,从股权结构、内部组织体系、管理者激励与治理机制4个方面阐述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之间的差异,并对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可能会导致更强的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distance on firms' performance when entering, operating in and across foreign markets is a central issue in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Howev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of distance has long been constrained by flawed conceptualizations and unreliable measures. The papers in this issue break new ground both by advancing our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by introducing new and potentially more useful measures. In this introduction, we provide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istance concept before introducing the individual papers. We end by offering observ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based on the issues they raise.  相似文献   

14.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聚荣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806-809
本文从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在管理过程、方式、特点以及运作机制方面作比较分析,认为应将两者在运行机制上的特征结合起来,注重当代决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运用.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相关的应急事件管理提供概念和运作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颜爱民  张夏然 《管理学报》2011,8(7):954-958,1003
在阐明道家"无为而治"传统释义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语境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无为而治"思想中的全息性和自组织性,以此推出"无为而治"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治理工具根据强制性程度不同分为自愿性工具、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根据工具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市场化工具、工商管理技术、社会化手段。我国政府机关在治理工具的选择和运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从治理工具的使用方式看,有的政府部门过分依赖强制性工具;从治理工具的使用目的看,一度以GDP为导向;从治理工具的使用主体看,治理主体相对单一。运用好现代治理工具,要了解各治理工具的优缺点,综合协调搭配运用不同工具;要始终坚持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放在首要位置;要把公共利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发挥公民表达机制的作用;要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并且采用多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管理的差异,缘于管理观念的差异,由此也涉及管理的艺术性及有效性。就“管理现代化”而言,尽管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种解释,但“管理观念现代化”却毫无疑问地应该居于核心地位,是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何谓管理观念现代化?笔者认为,除了管理观念应该具备科学内涵外,“与时俱进”也是极为重要的。按照这两个尺度,现有的一些管理观念就值得商榷了。列举如下,仅供参考。观念一:“领导作决策特别要善于总结经验,分析现有信息”这话不完全对。现代决策学认为,领导者有三种类型,即过去型、现在型、将来型。过去型善于总结经验,是农业社…  相似文献   

19.
战略管理中的“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总结现代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在西方崭露头角的战略管理领域中的后现代思想,在这种总结和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战略的后现代观点与现代的批判观点以及战略的正统派学说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在一个更具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层面上理解战略管理,为进一步的理论建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relates an aspect of recent corporate change – namely, decentralization – to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rporate attention to human resources in the decentralized organization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because it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decentralized norms, and signals a major revision of thinking about the role, status, and activities of the personnel function. At the centre of the argument is the notion of the internal labour market, a hitherto neglected theme in treatments of decentralization. The paper begins by outlining the circumstances that encouraged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1980s. It then sets out the influences on the operation of a corporate internal labour market, before identifying initiatives taken by some firms to offset the shortcomings of decentralization without overturning it. In the process, the shift in the centre of gravity of the corporate personnel function, away from industrial relations management and towards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has been reinforc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