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朱丽  刘超  陈春花 《管理学报》2023,(6):789-799
秉持“协同共生理念”,在借鉴经典企业成长理论的3个流派“内部资源成长理论”流派、“网络化成长理论”流派、“合法化成长理论”流派,以及“竞争价值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数字化时代企业成长的协同共生框架。即协同共生框架通过赋能和管控、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构建,并分别呈现出4个象限:共生系统象限、人力资源象限、制度流程象限、链接模式象限。  相似文献   

2.
<正> 当今时代是营销迅速发展的时代,新的营销理论、营销观念、营销战略不断涌现。随着世界企业兼并风潮的兴起,在欧美又开始流行一种新的营销战略——共生营销,并已在实践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共生营销也随之而悄然兴起。 何谓共生营销?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同,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管理学专家阿德勒提出的定义:“通过两个或更多个相互独立的企业组织在资源或项目上的合作,达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目的。”例如,1981年美国运通公司和  相似文献   

3.
在管理活动中,领导者最常面对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有效而妥善地处理和化解各种冲突,以增强组织的群体内在动力,激发组织自身活力。共生管理理念作为一种整体论思维和整合性方法,为人们认知和解决管理中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价值引领和方法论指导。客观认知管理活动中的冲突,要走出道德预判的类型谱系,区分利益型冲突、结构型冲突、异质性管理文化冲突和角色间的存在性冲突,针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公私观念偏差、科层制与等级观念交错、社会异质性特征加剧等现实情境,挖掘冲突的产生根源。要破解管理冲突困境,须建构管理共生体——变革组织结构,从管控转向授权赋能;构建主体间性,从二元对立走向主体间共生;优化组织制度,从自利走向共享;缔结心理契约,从自我封闭走向包容互信。  相似文献   

4.
论适用技术共生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适用技术”也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作为与人类和自然“共生”的技术创新,“适用技术共生创新”代表了当代技术创新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在不考虑种群进化的影响并假设共生的作用是扩大种群环境容量的条件下,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发展的作用机制与种群属性、种群密度、制度环境变化和产业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经过分析海南5所高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运用生态学"共生"理论,从密度制约效应、领域性、他感作用、生态位四个方面分析了海南旅游管理专业中青年教师共生概况,并提出优化"共生效应"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化班级管理要求教育者以生态学理念来考察班级内部的多个生态因子,使其相互融合、共生发展,推动学生群体“生态人”的转化,最终创设共生共荣的班级管理和育人情境,进而形成一种和谐包容、多元共生、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全面提升育人效果。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依旧存在师生沟通渠道不畅、班级生态化环境缺失、班级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生态化班级管理方式的构建有利于营造健康和谐、团结协作的良好班级氛围,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重大工程建设中多主体协作促成创新已成常态,但涉及其中交互关系的研究并不深入.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选取港珠澳大桥工程开展案例研究,以深化对重大工程不同类别创新主体间主要关系的理解.研究将重大工程创新生态系统种间关系定位为“共生”,发现其在创新主体交互过程中呈现出四项典型特征:关系结构的局部对称,交互内容的动态多样,利益影响的双向共存,活动界限的全面弱化.进而提出了“愿景共启-责任共担-情景共融”的针对性治理策略,以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和参与主体的协同发展.研究结果揭示了重大工程创新活动过程中主体交互关系方面的关键逻辑细节,为优化重大工程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关系视角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引入三方跨界创新主体建立跨界创新联盟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模型,在分析共生演化模型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的基础上,运用Matlab对不同共生演化模式进行模拟仿真,并以首都跨界创新大联盟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跨界创新联盟生态系统中跨界创新主体之间共生演化的结果取决于共生作用系数之和的取值。(2)当共生作用系数之和均为负时,系统属于互惠共生模式演化。(3)当任意两个跨界创新主体所受的共生系数之和均为正(负),另一个跨界创新主体所受的共生系数之和为负(正),系统属于寄生共生模式演化(4)当任意两个跨界创新主体所受的共生系数之和均为负(零),另一个跨界创新主体所受的共生系数之和为零(负),系统属于偏利共生模式演化。本研究为推动跨界创新联盟生态系统沿互惠共生演化路径升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相关制度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生态学种群Logistic生长方程的视角,假设共生作用和环境作用对种群环境容量存在非线性影响,建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共生模型,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种群共生的特征与规律。研究发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增加制度供给,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突破资源、能源、环保和产品市场的硬约束。  相似文献   

11.
发轫于生物学的共生思想业已成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现代社会思维方式,为人类社会解决各种危机问题提供了从共生共在到共享共治的逻辑演进思路。中国传统文化虽未直言共生,却孕育着丰富的共生思想资源,为共生思想在新时代的研究注入了思想动力,极富启发性。作为共生思想赓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共生营销及其主要形式 共生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策略,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支点。所谓共生营销,美国管理学专家阿德勒这样定义:它是通过两个或更多个相互独立的商业组织在资源或项目上的合作,达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营销行为,它的主要特征是互利性、互助性、互补性。共生营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朱卫东  张超  吴勇  库泉  张帆 《管理科学》2019,22(2):112-126
传统的股东单边治理模式难以平衡并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基于共生的共同治理模式满足了这种需求, 而利益相关者共生的逻辑起点是共同创造与分享增加价值.此时, 如何在现有种群规模下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并保持其动态增长成为值得研究的科学性问题.首先分析员工与股东共创与共享增加价值机理, 并运用生物学中的Logistic增长模型构造基于增加价值的利益相关者共生演化一般模型;然后得出员工与股东的劳资共生演化动力模型, 并利用均衡点、依存系数的不同取值对劳资共生行为模式及稳定性进行分析, 给出合理的经济学解释及映射现有的管理实践;最后, 以海尔为例分析了“人单合一”创新模式改革前后劳资共生行为模式阶段性变化及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 验证构建劳资共生模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峡有重要的旅游地位,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它是我国参与竞争的拳头产品地之一,而长江三峡旅游的主要载体是游船。本文将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引入长江三峡游船(载体)中,将每一艘游船看成一个共生单元,这些共生单元和周围复杂环境一起,共同组成了共生系统。但是否能共生,这是要引入共生理论的先决条件,本文旨在证明其满足这些条件。  相似文献   

15.
构建共生型组织生态环境,需要把握员工与员工、制度与员工、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刺猬效应”,把好尺度、留好距离,使其形成相互交织而又彼此有序的交互关系,形成动态平衡的联动关系。构建共生型组织生态环境,应遵循目标一致、行动连续、兼性互容等原则。要建立“缓冲带”,平衡好情感距离;搭建“互依链”,控制好利益关系;划好“基准线”,构建好制度模式;设立“感应区”,防控好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6.
在府际合作的过程中,边界区域是最难点,也是最重要的结点。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目前边界区域面临着各级行政主体利益分化、多头治理主体权力重叠、共生利益群体权利模糊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本着共生的原则,通过构建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培育政府、企业、居民三位一体的共生环境、形成全面发展的共生单元等,来实现边界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博弈论是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时的策略选择理论.随着博弈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人才共生过程中就存在着一种博弈.人才共生,通俗地讲,即人才相互依赖,共存共荣.人才共生系统中的人才个体就可以看作是具有决策的相互独立的主体,他们都会依据自己的成本收益来决策和行动,不断追求更有利于个人价值实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人才做出竞争或合作的决策并最终进行竞争或合作的过程就是双方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企业民主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它必须符合“管理科学化”和“人本管理”两种理念,符合“企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个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王茹 《管理世界》2023,(3):19-3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的新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战略地位实现历史性提升,制度和法治体系日趋完善,生态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幅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改善,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主要表现在自然基础性地位与认识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绿色发展要求与粗放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生态系统性与治理碎片化之间的矛盾,生态文明公共性与主体参与不足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良性互动,牢牢抓住结构绿色优化这个牛鼻子,构建激励共容、多元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适用技术共生创新作为一种具有极其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同一切创新活动一样,具有风险性。对适用技术共生创新风险的含义、类型及其控制机制和方式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